4月25日,
是清華大學110週年校慶日。
(每年4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為校慶日)
這所學校,
誕生於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
成長於國家和民族奮鬥之中,
發展壯大於國家和民族振興之時。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110年,
《國家記憶》帶您走近清華!
1911年,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1928年,更名為清華大學。
△ 1919年建成的清華學校圖書館
1914年11月,梁啓超發表題為“君子”的演講,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大學的校訓。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清華大學西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組建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又南遷至昆明,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即赫赫有名的西南聯大。
在飛機轟炸的險境中,在靜坐聽雨的茅屋裏,師生篤定地追求着學問。
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日子裏,戰爭風雲之下,民族存亡之際,條件惡劣,衣食不足,但無懼無畏的清華師生們,只為救國,無問西東,很多人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冒着生命危險上課,賡續文化,絃歌不輟,這個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有着清華人濃重而深沉的一筆。
抗戰結束後,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1946年,8年漂泊在外,清華終於“回家”。
時光流轉,百年榮光,她的故事裏,字字句句間是成長與擔當,篇篇書頁寫盡家與國的意義。
清華師生也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自立自勉,演繹出“行勝於言”的清華校風。
南仁東
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
他潛心天文研究,堅持自主創新,1994年提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概念,主導利用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台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的順利落成發揮關鍵作用。
他,被稱為“中國天眼之父”,也是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學長。
南仁東的學籍卡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他,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鐵道工程專業,同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第二屆留美公費生。
美國人説他抵得上5個師,寧可槍斃也不讓回國。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他説:“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2009年9月,作為“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的首批項目之一,“錢學森力學班”正式開班。
鄧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他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方案設計者,一生為中國核彈事業殫精竭慮,臨終前,他還再三叮囑,“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的學籍卡
陳一堅
出生於1930年6月21日
他是航空界知名專家,從事飛機設計研究工作40多年,為殲教1、初教6、強5、運7、“飛豹”等多個飛機型號的設計研製貢獻了自己的盛世年華與心血智慧,多次立功獲獎。
他是中國“飛豹”飛機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清華大學飛機設計系學長。
陳一堅的學籍卡
郭永懷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胸中有誓深於海,願將所學報祖國。
他拒絕美國軍方邀請,回國投身核彈事業。1957年,在清華大學設立工程力學研究班和自動化進修班。1958-1959年,郭永懷任班主任,培養尖端國防科技人才。
他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一位在工作中以身殉職的科學家。
墜機罹難,他與警衞員緊緊抱在一起,用生命保護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周恩來總理和錢學森聞之泣涕。
錢三強
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父親是近代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他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1948年,錢三強回國到清華任教授。“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就是出自他之口。
他是"中國原子彈之父",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總設計師,也是清華物理系學長。
圖: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同學畢業合影,前右1于光遠,右2何澤慧,後左1錢三強,前左1王大珩。
清華最美的風景
是人
作為清華人
他們很好地詮釋和弘揚了
追求真理、科技報國的理念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
沒有一絲絲改變,
時間只不過是考驗,
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
這首曾被平均年齡74.5歲的
上海清華校友藝術團
真摯演繹刷屏全網的歌曲
打動過無數人
某種程度上
它也像是清華的寫照
在110年的櫛風沐雨後
仍然充滿活力
仍是那個信念未減的“少年”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
110歲生日快樂!
來源:CCTV國家記憶
編輯:胡德成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