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點話題“為中小學生開選修課”獲得廣泛關注。廣州市人大代表梁潤佳建議,為鍛鍊學生具備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學校應當發掘開拓常規課程以外的學習培養渠道,比如在小學、初中階段開“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參與“選課走班”。
原本在大學才“出現”的選修課,為什麼被考慮納入中小學課程?這可以説既是應對教育現狀、高考改革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的時代要求。當下,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氾濫、質量良莠不齊,既難保證起碼的教育公平,更難保證教育效果。近些年高考的不斷創新和改革,也倒逼課程改革,不再單純地為了某種考試而反覆地機械化學習,而是讓學生的個性化知識結構和直接經驗成為課程研發的依據。因此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會發展的進步。
中小學要開選修課,應該讓學生當教育主角。課程設置要量身定製,在不弱化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做加法”,針對學生的學科優勢和潛力精準教學、揚長補短,功夫在“精準”。同時要求課堂開放自由,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研發如人文素養、少年編程、國際理解等既與時代充分接軌又有助於活用書本知識的課程,甚至不妨把科學家請進校、把學生送出校門參加社會課程。此外還需要老師練就“十八般武藝”當好“金牌配角”。從前是“全班當一個人教”,現在得“每個人都當全班教”,老師要從創新教學方面下功夫,化“園丁”為“土壤”。
不過,既然是課程,就要有課程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完善的評價指標。不能因為是“選修”就應付開課,最終淪為“興趣班”。更不能為了糊弄指標而疏於管理,忽視學科教育的延續性,這也要求中小學校在開選修課時做好課程銜接研究,讓學生拾級而上。
選修課為學生而開,“考”的卻是家長、學校乃至全社會。在以“立德樹人”為本的全民素質教育時代,唯有以青少年的個性化健康發展為目的,集合社會合力,持續優化學生培養模式,才能持續地為學生提供能力拓展的資源、體系及空間,這也是清理培訓亂象、追求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徑。 (劉冉冉)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