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思淼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中國歷史上存在無數的書籍,毫無疑問,《永樂大典》是羣書中最耀眼的一顆,當然這顆“耀眼”的書籍離不開其主編解縉的功勞,他應該是除了朱棣之外,對於此書貢獻最大之人,歷史將這最大的榮耀給瞭解縉,也給了他悲慘的一生。解縉的一生的風光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樣,只有《永樂大典》編撰的五年,他人生其餘時光就在悲慘中度過。
永樂大典
如果給解縉“強行”冠名一個稱謂的話,“三朝元老”這個稱謂他也挺適合。他經歷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名氣一朝蓋過一朝,只不過沒有把握好分寸,最後死在漫天的雪花中,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解縉這位大才子的悲慘一生。
被爺孫討厭之人——解縉
解縉從小就被四鄰街坊認定此人會出人頭地,因為他就是一個現實版的“神通”,在他19歲那年一舉中了進士,他的名氣也傳到了南京朱元璋的耳朵裏。對於這樣的人才,朱元璋自然會想辦法重用,當時正趕上胡惟庸案發,朝廷之上無人敢進言上書皇帝不要過度殺戮,畢竟朱元璋是個狠角色,鬧不好會掉腦袋,唯獨解縉上書皇帝不要過度殺戮。在別人看來這樣“作死”行為會換來他應有的結果,偏偏朱元璋接受解縉的批評,也因為解縉敢於説真話,他的名聲也就傳遍全國了。
解縉畫像
緊接着,朱元璋殺掉李善長(大明第一功臣),大臣們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仍然一句話不敢多説,然而解縉又按耐不住了,上書為李善長辯駁。老套的劇情,這一次解縉應該得到“作死”的報應了吧?偏偏朱元璋此次有沒有搭理解縉,這並不意味着朱元璋不能處理解縉,他只是不想處理解縉而已。解縉卻徹底誤解了朱元璋的信息,繼續在不畏強權的路上挑戰朱元璋的耐性,結果可想而知,被朱元璋一句“十年後再用”趕回了家。
朱元璋卡通形象
其實,落得這樣結果的解縉也不能算悲慘,畢竟他還年輕,以朱元璋的性格沒有要他的性命就是最好的結局,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是耿直少年解縉感覺打擊很大,不畏強權、敢於説實話,他想不明白自己哪裏錯了,這樣對待他不公平。
天下哪有這麼多公平可言啊!
朱元璋去世,朱允炆接班,解縉明白自己不能真的苦等十年,即便是等夠了十年,他還是沒有官做,所以他主動找關係,向新皇帝上書呈請想為大明朝效力的忠心用以謀取一官半職。朱允炆知道解縉有才能,偏偏就是不願意重用他,打算給他一個小官職打發到偏遠地區就結束了。辛虧解縉明白官場上不是當初他想的那樣單純,所以他趕緊找人疏通,最後真的在京城謀取了一官半職。
人生又一次的輝煌
朱棣奉天靖難,當朱棣的大軍攻破南京城大門之時,解縉率先向新皇帝朱棣表達了自己忠心,正好朱棣也需要一個這麼有影響力的讀書人來為自己服務,方孝孺不肯,解縉也是不錯的人選,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朱棣已經想好一個非解縉不能完成的工作——編書。
朱棣畫像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言,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
解縉沒完全明白朱棣的意思,用一年時間編撰了一本《文獻大成》交給了朱棣。朱棣看到解縉編撰的書籍以後,狠狠的斥責瞭解縉一頓,緊接着朱棣開始給解縉配備人手,姚廣孝主編、五個翰林學士、二十名翰林院官員,同時還在全國動員了不少學識淵博之人蔘與編撰,編書的陣勢就於想要編撰的書籍向匹配了,解縉也明白了朱棣想要編撰多麼“盛大”的書籍。
在《永樂大典》編撰時期是解縉人生最輝煌時期,也是解縉一生最輝煌的成就。在無數人、無數日夜的不間斷努力下,用時五年完成了這部大典。上至先秦、下至明初,各類書籍有七、八千種,三億七千萬字,可謂世界史上的宏偉之作。解縉能夠編撰出如此恢弘鉅作,也是中華民族先人智慧之結晶。
大典之外,再無它書!
又被朱棣討厭之人——解縉
朱棣之所以重用解縉,確實發現瞭解縉身上的才能,大明王朝也只有他能夠完成《永樂大典》的編撰工作,但除此之外,他好像也開始討厭解縉,為什麼解縉這樣不討人喜歡呢?
經過朱元璋時期的歷練,解縉多了一些圓滑,但是比起真正的政治家,他還是幼稚了很多。解縉想要永久的輝煌,他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了皇位繼承人的漩渦中,只要能夠在此時賭對了人,那麼以後新皇帝登基,他就能夠得到重用和提拔。
解縉劇照
古代官員很奇怪,一邊喊着吾皇萬歲,一邊提醒皇帝早立太子,真不知他們是希望皇帝早死還是永生。按照歷史的安排,此時的解縉正在忙於編撰大典,根本無暇顧及朝廷內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可歷史就是這樣愛開玩笑,用繼承人的問題把解縉推到風口浪尖之上。原本跟隨朱棣靖難之役的老臣一邊倒的傾向於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身上,其實這也是朱棣本人的想法,但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他就是金忠,恰恰是他讓所有老臣的想法破滅了。
姚廣孝畫像
金忠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是站在他背後的人是姚廣孝,此人總是能夠一針見效的把問題説到關鍵地方。在眾人僵持不下的情況下,金忠建議朱棣去詢問當朝大臣,當朝能夠參與到此時的大臣還能有誰,無非就是翰林院的那七位院士。我們不得不説姚廣孝的高明,翰林院的院士是一羣什麼人,飽讀詩書之人,在他們心裏立長子朱高熾才是正統思想,讓朱棣找他們詢問,這不是明擺着要推舉朱高熾為太子嗎,所以就出現歷史上著名的“好聖孫”對話。
朱高熾畫像
所謂好聖孫指的就是朱棣的孫子朱瞻基,雖然朱棣不怎麼喜歡兒子朱高熾,但是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朱瞻基,當時解縉也就是抓住這一點把朱棣的想法徹底給顛覆了,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
既然解縉選擇站在朱高熾一方,朱高煦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他,不過還未等朱高煦動手,解縉自己就犯了錯誤,那就是向朱棣上書説朱高煦有越禮的行為,這件事引起了朱棣對於他的不滿,但是礙於解縉正在主持大典的編撰也就一忍再忍,朱棣對他不滿情緒隨着時間的流逝也在不斷的增加,當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之時,解縉就被朱棣趕出了京城,打發到廣西任職去了。
朱棣雕像
如果解縉安分守己的在廣西待下去,可能會有善終,結果他利用一次進京彙報督餉的機會,在未經請示的情況下,私自去見了太子朱高熾一面,更可氣的是,他本來進京彙報工作,居然見了太子一面就這樣走了。雖然當時朱棣未在京城,可他的好兒子朱高煦在啊!朱高煦就把解縉與太子會面的事情告訴了朱棣,本來朱棣就想要處理解縉,正好撞到槍口上,朱棣就毫不客氣的用蓄意結交太子、圖謀不軌的行為把解縉逮捕了,也許解縉的一生可能就在監獄裏待着了,但歷史註定解縉不能這麼平凡落幕。
明朝監獄
永樂十三年,朱棣在翻閲囚犯名單之時看見了解縉的名字,説了一句“縉猶在耶”,錦衣衞紀綱深知此話的意圖,解縉的一生該落幕了,於是紀綱就在這寒冬請解縉吃了最後一頓飯,將解縉灌的酩酊大醉以後扔到了潔白的雪地,結束瞭解縉的一生。
大雪下的皇宮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縉一生有常人無法想象的輝煌,也有輝煌後的一落千丈,他經歷了人生多次大起大落,最終凍死在潔白無瑕的白雪之中,謝幕一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