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居正乘坐32人抬大轎,原來竟是才子王世貞造的謠言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經典

王世貞是明代“後七子”之一,李攀龍死後,他獨領文壇二十年,成為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文學家。王世貞在史學上也卓有成就,著有《史乘考誤》和《嘉靖以來首輔傳》等著作。清代的紀曉嵐曾將《嘉靖以來首輔傳》收錄在《四庫全書》,評價其“大抵近實,可與正史相參證”。

但後世的學者文人並不認同紀曉嵐的這一説法,認為此書王世貞逞才使氣、褒貶抑揚過情,不足以據為信史。看似親眼親聞,其實多為道聽途説,不足為信。
而且他和嘉靖以來的多名首輔都不對付:早年因亢直交惡嚴嵩而使父王忬棄市,後來又先後忤逆首輔高拱和張居正。因此王世貞仕途多舛,這樣的人生際遇讓他很難做出客觀公正的記敍。

他和張居正本是同科進士,張居正執政後,也曾向他伸出過橄欖枝,本可以成為政治上的盟友。但因其交好同鄉王錫爵和小人從中作梗等原因,兩人結怨,張居正因此對王世貞打壓。
但兩人並沒有發生過正面衝突,王世貞也沒有像對嚴嵩一樣將張居正視為敵人。在《首輔傳》中,他對張居正持否定態度,除了肯定其才幹外,其他都一無是處。而且他偏愛從私生活上挑眼,甚至是抹黑張居正。張居正的豪華轎子最早就見於《嘉靖以來首輔傳》一書:
“居正所坐步輿,則真定守錢普所創以供奉者。前 為重軒,後為寢室,以便偃息。傍翼兩廡,廡各一童 子立,而左右侍為揮箑炷香,凡用卒三十二舁之。”
王世貞此説,謬傳了400多年,影響很大。後世論證張居正“腐敗”時,多引用此事,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也拿這個説事。
但仔細分析下,張居正這32人抬的轎子疑點不少,不合情理處很多。

張居正此行是回老家葬父的,他從北京到江陵走了22天,返程時因大雨走了24天。北京到江陵單程就有3000裏,平均每天要行進超過130裏。途中張居正還要處理政務、接見官員、拜會藩王、參加宴會,按照每 天行進10個小時計算,平均時速也要達到13裏,這 對於單人步行來説,也是相當迅速。要想叫32人抬着這個龐然大物,還保持這個時速應該是不可能的。
王世貞原文中對張居正乘坐這頂大 轎多長時間、走了多少路程都沒有提及。“凡用卒三十二舁之”到底是是指先後輪班抬轎的共計32人還是同時抬轎的 有32人,也語焉不詳。以致後世人們有意無意地認為他整個行程都是乘坐由32人齊抬的大轎招搖過市的。而現代人所寫“三十二名轎伕抬着一架大轎,赫赫煊煊地從北京南下”更是主觀臆測了。
其次,明代對官員乘轎有嚴格的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乘轎,而且規定只能坐四人大轎。
《明史·輿服志》沒有説明皇帝轎子的規模,但《清史稿·輿服志》中介紹:“清初仍舊明 制,皇帝乘輿有大儀轎、大轎、明轎、摺合明轎。 乾隆十三年,諭定大轎為步輿。”步輿“臾以十六人”,也就是説皇帝才坐16人抬的大轎。張居正為人機警,即便他後期果真驕恣妄為,也不會昏聵到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第三,張居正政敵很多,看他不順眼的言官也不少。明代言官可以“風聞奏事”,就是可以根據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這幫人平時也沒少給張居正找麻煩,但張居正身前身後沒有人拿轎子一事彈劾過他,由此也可推斷出張居正確實沒坐過超越皇帝的豪華大轎。
作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張居正勇於任事,其改革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又因“奪情”、關閉書院等事讓士林厭惡。這就導致有些人主動往張居正身上潑髒水,或樂於接受關於這位離經叛道當權者的負面傳聞。而張居正的這架豪華轎子就是王世貞道聽途説,後來“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的醜聞之一。
參考資料:齊悦《關於張居正乘坐32人抬大轎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