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他國中小學對待手機進校園的經驗
【光明時評】
作者:劉敏(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需經家長同意並書面提出申請,且入校後將手機交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規定一出,不少擔心孩子沉溺於手機遊戲的老師和家長都舉雙手贊成,甚至有家長建議乾脆禁用各類電子產品、取消手機佈置作業等。然而現實中,簡單切斷學生與手機的聯繫是不現實的做法。2018年《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中小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達68.1%,僅次於韓國。2020年法國視聽與數字媒體受眾監測公司“媒體體量”統計也顯示,65%的法國11~14歲年輕人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這通常來自親朋好友的贈予。事實上,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能力是未來學習者所必備的基本能力。那麼,到底該如何規範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呢?
世界衞生組織等多個權威機構的研究成果顯示,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對青少年視力、頸椎及大腦發育造成危害。早在2018年,教育部、國家衞健委等八部門就發佈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2018年8月,法國教育部也頒佈法令,禁止初中及以下學生在任何教學區域使用手機或任何其他終端電子設備(包括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不包含因身體健康原因須使用的具備通信能力的醫療設備),在當時引發了歐洲教育界的廣泛熱議。禁令受到了法國大多數師生和家長的認可,不少學校還對帶手機入校採取了“零容忍”。
2020年7月美國加州也通過法律授權公立學校和特許學校限制學生攜帶手機進入課堂。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薩爾貝格也積極推動在澳大利亞實行“限機令”,他認為智能手機會分散學生的閲讀注意力,減少其參與體育活動、影響其睡眠質量。可見世界許多國家都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對於青少年特別是低齡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廣泛採取了禁用措施。
然而手機禁令不等於反對“數字化”校園建設或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廣泛使用。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校園廣泛開展移動學習”(School-wide Mobile Learning Initiatives)的倡議,並指出移動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一部分,移動技術的單獨或與其他教育技術結合使用,將有利於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有效傳播知識,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未來的世界是一個真實的社會情感世界與計算機、電子終端、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的世界,學會獨立思考、建立穩固的是非觀,堅守個人和集體底線,梳理數字時代的倫理道德,將是禁令之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國際比較將會給我們帶來很好的經驗。比如芬蘭,早在十幾年前,中小學生也禁止攜帶個人電子產品入校,但今天芬蘭將如何正確使用電子產品作為了學校重要的教學內容。有的教師會帶着孩子一起制定手機和平台的家庭使用規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使用電子產品輔助學習,幫助學生如何健康使用手機,包括如何禮貌接打電話、如何使用網絡學習資源等。同時,手機運營商也會協助安裝青少年防火牆,防止學生受到網絡侵害和數字干擾,監督學生使用終端情況,及時干預。總之,校園“禁機令”還遠未解決全部問題,標本兼治、疏堵結合,信息素養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遠。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8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