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長來説,教育好孩子是自己最重要的事業。
無論父母賺多少錢,取得多麼大的成就,都比不上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榮光。
父母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
作為影響孩子時間最長、作用最深遠的地方,我們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成才做好準備。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修行,不只孩子要學習,家長也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家庭教育中的十把刀,你中了幾把?
第1把刀:“關愛”太多, 侵佔孩子的私人空間。
中國式父母的通病,是總把孩子放在首位。
父母若過度參與孩子的成長,約束孩子的行動,孩子就很難真正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不僅喪失了探索世界的機會,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2把刀:嘮叨太多,導致孩子逆反對抗。
父母每一次“説教”都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指責他。
父母若用權威武裝自己,孩子就用情緒保護自己。
第3把刀:干預太多,導致孩子缺乏自主。
很多父母太疼愛孩子,恨不得給他們穿衣、餵飯、做作業。
若父母一直插手,包辦代勞,就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第4把刀:期望太多,導致孩子難以承受。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若是過高,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一旦孩子無法完成,就會自責,備受打擊,嚴重者會失去信心。
第5把刀:責備太多,導致孩子失去動力。
一些父母遇到問題只會責怪孩子,不想辦法解決,也不反思自己,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都説“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優秀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孩子的問題也與父母有關。
第6把刀:遷就太多,導致孩子不知約束。
孩子在成長中會出現許多毛病,養成許多壞習慣,若父母一再遷就、讓步,一定會寵壞孩子。
沒有規則的愛,沒有底線的縱容,對孩子只會造成傷害。
第7把刀:在意太多,導致孩子要挾家長。
很多父母把孩子看得太重,重到不辨是非,結果讓自己卑微到泥土裏,孩子卻不領情。
一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父母,會失去了自我。一個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肯定是不幸的。
第8把刀:享受太多,導致孩子不知節儉。
很多父母誤解了“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導致現在豪門貴子在拼命,寒門卻富養出敗家子,讓孩子變得自私,喪失了獨立與愛的能力。
第9把刀:滿足太多,導致孩子缺乏快樂。
有些父母以為,盡最大能力滿足孩子,就是對他最好的支持。
事實是,孩子越容易被滿足,就越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第10把刀:溺愛太多,導致孩子不能成長。
慣子如殺子,寵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溺愛孩子就是父母的過錯了。
過度溺愛孩子,會讓孩子不懂規則,沒有教養,為人處世沒有分寸,進入社會後一定會輸得很慘。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四個原則
『第一大原則:親密有間』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們不希望別人隨意闖進自己的房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空間,一旦被入侵,就會表現得煩躁不安,憂慮戒備。只有個人空間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態平和,做事也會比較冷靜。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需要“有間”。很多家長要求孩子不要隨便亂翻父母的東西,因為大人要有自己的空間。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們不希望別人隨意闖進自己的房間,即使是至親至愛的父母。只有親密有間,家庭才能既成為一個親密生活的共同體,又成為一個個性自由發展的場所。
生活在“親密有間”的家庭裏的孩子,從小就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第二大原則:尊重有度』
父母處理與孩子關係的時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嚴格的長者。
尊重太過,就成了沒有原則的妥協;尊重不足,衝突會隨即產生。
怎樣才能算是尊重有度呢?
父母處理與孩子關係的時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嚴格的長者,讓孩子信任你,樂於向你敞開心扉,同時又遵從你的一些決定。
家長制的威風不可取,你可以用温和而堅定的句式提建議或者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樣説法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對父母的意見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大原則:滿足有限』
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要堅決抵制。父母的堅決拒絕會讓孩子體會到規則的威力。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為人父母者説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你遲早有一天不得不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他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覺痛苦。”
所以,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要堅決抵制。父母的堅決拒絕會讓孩子體會到規則的威力,以後提要求就會慎重得多。
而且,父母有限度地滿足是對社會和周圍環境的一種基本態度的模仿。孩子在父母這裏學會適度地提自己的要求和控制自己的慾望,長大後與人交往就容易多了。
『第四大原則:幫忙有忌』
許多孩子的能力都處在“休眠期”,假如再沒有原則地幫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會一輩子“沉睡”下去。
父母代替孩子,就是孩子喪失了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勇氣,而且養成孩子怠惰、笨拙的毛病。有很多家長幫孩子洗衣服、打掃衞生,陪孩子寫作業等等,以至於孩子的衣服從來都是沾滿土和泥,自己的衣櫃裏亂七八糟,吃過飯把碗一推,寫作業必須要父母陪,不然心裏就覺得沒有底。這種過度幫忙造成的危害就是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書包、衣櫃自己要整理,小件衣服自己要學着洗,作業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無人可依賴的情況下,孩子會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
河北某大學一對夫妻雙雙赴美,家裏只留下了兩個正上學的孩子。這兩個孩子自己學習,自己生活,還要照顧奶奶,居然先後都考上了名牌大學。
這讓我們看到了藴藏在孩子身上的巨大潛能。許多孩子的能力都處在“休眠期”,假如再這樣沒有原則地幫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會一輩子“沉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