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最毒的雞湯莫過於“一年級不用關注學習,讓孩子快樂成長”
先賣個關子,你猜在孩子的升學過程中,家長最焦慮的是哪個時間段呢。中考?高考?其實都不是,也不是小升初,調查顯示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小學的幼升小階段,才是家長最焦慮的階段。
年幼的孩子到一個新的環境能不能適應,會不會被同學欺負?孩子平時做事總是慢吞吞的,作業寫不完怎麼辦?被老師批評了,哭鬧起來會不會被老師討厭?幼兒園條件寬鬆,孩子可以跑來跑去,到了小學一堂課40分鐘,他能堅持得住嗎?這些問題都會讓家長非常焦慮。
不可否認,家長的擔心和焦慮不無道理,這些問題的確會給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設置很多障礙。孩子上了一年級,會經歷很多第一次,勢必會有很多不適應、很多慌亂無措。但如果我們能提前知道將要發生的事,並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不是就能減輕自己的焦慮,還能順便幫孩子平穩度過幼升小的這個階段嗎?
今天我想介紹的一套名為《一年級的小豆豆》的叢書,它是以一年級新生小豆豆的視角,講述了一系列一年級會發生的校園幽默故事。家長可以和即將步入小學的孩子一起共讀這套叢書,跟隨小豆豆的日常趣事,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預期,讓孩子知道在即將到來的一年級要如何與老師、同學相處。
本書作者狐狸姐姐是一位小學老師,她從十八歲畢業就開始當小學老師,後轉行做圖書編輯,專門幫助低年級的學生編書、寫書,所編書籍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全行業優秀暢銷書、北京15省市文藝圖書一等獎等。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低年級兒童讀物編輯。
在《一年級的小豆豆中》有個情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小豆豆不太喜歡教品質的孫老師,孫老師喜歡一板一眼的教學方式,某節課上為了練習孩子的坐工,蘇老師要求孩子們手背起來,一動不動。這對從幼兒園剛升到小學一年的孩子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好巧不巧,小豆豆由於下課玩得太興奮忘記去廁所了。他不得不在課堂上憋尿,小豆豆舉手想去廁所,但孫老師認為他在調皮搗蛋。沒辦法,小豆豆只好尿褲子。
王子老師是小豆豆的班主任,也是整本書裏我最欣賞的一位老師。他見尿褲子的小豆豆,沒有過分關注尿褲子的事件本身,而是跟豆豆説,“咱倆可真像,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也尿過褲子”。為了不讓班裏其他同學笑話小豆豆,王子老師在自習課上給全班同學講了一個自己小時候尿牀的故事。在同學們哈哈大笑聲中,老師即解了小豆豆尿褲子之圍,又幫助其他孩子建立起了時間觀念。整個過程讓我這個老母親看得非常舒適。
其實小豆豆上課尿褲子這件事,側面也反映出豆豆家長,並沒有很充分地做好幼小銜接階段的相關準備。
在幼小銜接這個特殊時期,家長需要統一認識,不要給自己和孩子太大的壓力。
首先,一年級的孩子考慮問題不可能太全面,也不可能長時間專注地去思考。
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大概在六、七歲,他們的腦存量還不足以讓他們能夠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問題。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掌握不太豐富,想法也比較簡單,不會將抽象的事物聯繫起來,對概念性的東西理解也比較單一。上課鈴響了,孩子才想起來去上廁所,並不是因為他故意磨蹭時間,而是孩子對時間本身就沒有概念,他根本不知道課間10分鐘具體能做多少事,就像上文提到的小豆豆。當然,孫老師的理解也是錯的,並不是孩子跟你唱對角戲,而是他真的沒有時間觀念。
再來説説孩子的專注力。一年級的孩子最多能持續專注15~20分鐘,超過這個時間段孩子就會不耐煩,左顧右盼。有經驗的一年級老師,一般課堂設置都是20分鐘左右的知識講授,再加20分鐘左右的互動遊戲構成。所以我們家長,平時也可以採用20分鐘+20分鐘,這種策略幫助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比如告訴孩子,你可以寫20分鐘的加減法運算或背20分鐘的課文。
其次,一年級的孩子容易忘記任務、容易受到干擾、容易缺乏自信。
1,先來説一下容易忘記任務這個事情。
一年級的孩子“任務意識”還不是很強烈,大多數孩子甚至記不住老師課後佈置的作業,很多家長會以為這是孩子沒有耐心、不好好聽課的結果。其實這只是孩子的“任務意識”沒有被培養起來。所以家長平時,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比如讓孩子去買家裏所需的物品,或是給一盆花在固定的時間澆水等等。
2,我們再説説孩子容易受干擾這個事。
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從幼兒園剛升到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一旦孩子的思維被打斷,需要重新聚焦就又需要幾分鐘。所以建議我們家長,給孩子創建一個積極適合學習的家庭環境,保持家裏安靜,遠離電子設備,讓孩子有一個獨立的思考環境。
3,再説下孩子容易不自信這件事情。
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孩子們離開了熟悉的從幼老師、同學、朋友,突然進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這會讓孩子的腎上腺分泌壓力激素,再加上一年級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和幼兒園大為不同。一旦孩子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孩子就會恐懼焦慮,這種陌生感會讓孩子非常不自信。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家長的温暖,鼓勵和耐心指導。不要跟孩子説:“你怎麼這麼笨,背了好幾遍都不會”。而是以鼓勵為主,打消孩子的自卑,要告訴孩子:“只要你努力,今天肯定會比昨天做的好,咱們現在還小,很多事情做的不完美很正常,只要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已經很棒了”。
除了思維方面,家長要統一認識,還需要幫助孩子準備一些基礎能力。
首先,要幫助孩子建立認知和言語的準備。比如,引導孩子分辨“大”和“太”,“b”和“d”的不同,這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圖像認知;再比如,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和老師、同學無障礙交流,這是言語準備。
其次,還要幫助孩子做一些動作方面的準備。比如,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該起牀時就起牀,不賴牀不拖拉。再比如,幫助孩子有序的整理,從整理書桌和書包開始。
最後,教孩子感知別人的情緒。孩子步入學校,就等於步入了一個小社會,雖然這個小社會結構單一,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存在鬥爭,這就需要孩子具備感知別人情緒的能力。只有具備這種能力,孩子才能在集體生活中不至於很慘。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説“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成就未來,在孩子整個學習生涯中,幼小銜接階段是孩子最需要家長配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家長必須要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想法,才能正確的把握孩子的心態。《一年級的小豆豆》這套書恰好是以孩子的視角告訴家長,一年級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有這方面需要的家長可以去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