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出息、成大器,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養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我們來看看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是怎麼説的吧!
陳鶴琴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被譽為是中國“幼教之父”。
陳鶴琴先生不僅學前教育有很深的研究,他還非常重視家庭教育,陳鶴琴認為:
兒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關係着人一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奠基作用。
陳鶴琴先生在《陳鶴琴教育文集》上卷中還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提到了“作為父母必須清楚的3件事”,我覺得非常值得分享出來。
一、清楚孩子的心理是如何發展的陳鶴琴先生經過對學齡前兒童心理的研究,總結出孩子的心理有這幾種表現:好遊戲;好奇;好羣;喜歡野外生活。
家長想要讓孩子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只要儘量滿足孩子的這幾種心理就能收穫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用遊戲的方式教孩子某些知識或常識;趁孩子對某些事物好奇的時候教他一些常識;讓孩子在羣體中學會合作、互助、溝通等情商能力;帶孩子儘可能親近自然,學習關於自然、科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也是這樣,兒子7歲前,愛玩遊戲、好奇心強、喜歡和同齡人一起玩、喜歡户外環境。在給他做啓蒙的時候就更明顯了,如果我陪他玩一個遊戲時需要學什麼東西他一遍就能學會,如果幹讓他學,他就很牴觸學着特別費勁。
二、清楚愛孩子的方法陳鶴琴先生還提到為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的步調要一致(教育方法)、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
其中,“真正的愛”這個詞很重要,幾乎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可以有些愛的方法是錯的,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愛”。
從陳鶴琴所提出的幼兒園教學原則中的這幾條基本可以概括:
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
父母真正的愛既不是“溺愛”也不是“拔苗助長”,而是根據孩子的能力教孩子自食其力,鼓勵他、用積極的方式暗示他學習更多能力。
比如孩子2歲左右可以用勺子的時候,家長就不要頓頓都餵飯了,可以讓孩子自己拿勺子吃。
不單單是能自己吃飯,獨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鍛鍊雙手和大腦的機會更多,思想上會更獨立、頭腦也更聰明。
三、父母要以身作則陳鶴琴先生認為教育是源於生活的,作為父母以身作則非常重要。
俗話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雖然絕對了些,但也確實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大概率也會是差不多的人。
想要讓自己的孩子“青出於藍”家長要先從自身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