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甘嶺戰場唯一女兵,審訊美軍俘虜後,1979年兩人竟在美國相遇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經典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藴含着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經過近三年的苦戰,終於與美軍簽訂停戰協定,維護了邊境的安全,為新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此外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大為提高。

在這次戰爭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上甘嶺”戰役,當時美軍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出動飛機大炮,在這塊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先後傾瀉了近200萬發炮彈,炮兵火力密度大於二戰,志願軍的地面工事全部被毀,戰士們只能在坑道里與美軍作戰。

其中有一位叫做劉祿曾的戰士是一位女兵,也是坑道中唯一的女性,她用和氣、友善的方式感化美軍俘虜,也讓對方由衷發出“當志願軍的俘虜是一種慶幸”感慨,由此在幾十年後讓劉祿曾有了一次離奇的經歷。

能有如此才華,那是因為劉祿曾生於一個名門大户,優越的家庭環境讓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曾祖父是晚清淮軍名將劉秉章,當過四川總督,而外祖母家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家世顯赫,也注重兒女子孫教育。

在長輩的教誨下,劉祿曾從小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雖然她的專業是法律,但是這所教會學校用英語授課,所以劉祿曾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作為名將之後,劉祿曾心中充滿對軍旅生活的渴望,富有才華的她也希望能夠加入解放軍,成為文工團的一員,將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現給大家,可惜因出身問題,沒能如願。後來志願軍因無法與美軍俘虜溝通,急需一批翻譯人才,聽到這個消息,劉祿曾毅然報名,奔赴朝鮮戰場,成為了一名隨軍翻譯。

來到前線之前,她也曾對殘酷的戰場有過想象,但真正身臨其境時,血肉橫飛、戰火漫天的場景讓她無法掩飾心中的恐懼,經常嚇得渾身發抖,經過好長一段時間,她終於克服心中對戰場環境的畏懼。

當時劉祿曾的工作就是翻譯各種外文資料,在有美軍俘虜的時候,她就擔任翻譯。審訊翻譯工作參與多了,劉祿曾也有了經驗,後來組織上一商量,直接就讓劉祿曾參與審訊工作。


當時劉祿曾只有22歲,外貌又長得稚嫩,但面對那些身材高大的美軍俘虜,面無懼色。這些美國大兵起先看到是個小姑娘審訊他們,心裏很是小瞧她,但劉祿曾辦法有的是,通過了解他們的家鄉狀況、家庭生活入手,感化他們,突破他們心中警惕的防線。

有一次她審訊一個叫做詹姆斯的美軍俘虜,在詢問他參軍前的工作時,詹姆斯不好意思的説他曾是一個偷車賊,被抓後入獄,後來聽説參軍可以減刑,就報名參軍來到了朝鮮。

劉祿曾聽完後,並沒有歧視他的樣子,而是面容和藹的説,你在美國犯得罪是小罪,如今來到朝鮮,作為侵略者,成為屠戮朝鮮人民的劊子手才是大罪。經過一番説辭,詹姆斯無言以對,而是慢慢低下了頭。

後來詹姆斯生病發燒,劉祿曾知道後叫來軍醫給他醫治,在看望他時對他噓寒問暖,從心中感受到温暖的詹姆斯由衷的説道:“當志願軍的俘虜是一種慶幸”。

作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劉祿曾在生活上確實有很多不便,但是她都一一克服了,到了戰役後期,她又多了一項工作,就是每晚都會用戰士們架起的高音喇叭進行廣播,她曾用嫺熟的英語、洪亮圓潤的聲音、優雅的談吐,給對面的美軍播報陣亡美軍士兵未寄出的家信,或是繳獲的美國國內來信,以及我軍的各種政策,有時美軍聽着播發來自家鄉的名曲留下了眼淚。

在停戰協議簽訂後,劉祿曾隨大部隊回國,後來調入南京政府部門,在1979年,有一次她赴美國訪問,在一家餐館吃飯時,忽然發現一個美國人老是盯着她看,後來竟走到她面前問道:“請問您是來自中國,在20多年前是否當過部隊中的翻譯,如果沒有錯的話,你或許是姓劉。”


晚年的劉祿曾與孩子們在一起

作為第一次來美國的劉祿曾感到很驚奇,交談才明白原委,原來這個美國人就是當年的美軍俘虜詹姆斯,兩人熱情的交談起來,一起回憶當年那戰火紛飛的歲月,最後詹姆斯由衷的説:“我有幸當年遇到您,是您改變了我的人生,沒有成為戰爭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