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美軍秀炮火,傷亡卻更慘,戰後許久沒想通:自己到底輸在哪

人是使用工具的動物,也是唯一懂得使用自身精神力量的動物。當人類所使用的這兩種力量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比較的時候,至少在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發展的近代,後者是越來越無足輕重了。

在軍事上,這更是明顯,甚至有人宣稱,戰爭打的就是工業。如果兩個工業水平有着明顯代差的國家在戰場上相遇,那弱者幾乎是以卵擊石。

但人類從來因其迎難而上的精神而偉大,其所要完成的也必然是艱鉅的挑戰。之所以説上甘嶺戰役的戰術時,談這個問題,是因為筆者感到,如果只是單純地看物質力量和戰爭技術,還無法準確地理解這次戰役。我們在此所説的這些戰術,其當然是在一種強大的精神下才得以存在的。

1952年9月,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發動的秋季反擊戰連連得手。為了逆轉被動的形勢,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在看到當時戰場的地理形勢後,計劃對中國軍隊展開大規模的反攻。而這個反攻的起點,就在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上甘嶺地區。

其實,上甘嶺地區暗藏殺機,美軍一旦能奪取這個地區,便能以此為陣地,進攻戰略要津五聖山。因而,即將到來的上甘嶺戰役表面上看來將是一場小規模的戰鬥,實則美軍嚴陣以待,這裏註定會演變為一場史詩級的戰役。對此,美軍在執行作戰任務的隊伍方面,動用了常年南征北戰、在美軍內部赫赫有名的第7師。而且信奉火力制勝論的範佛里特,光是火炮就給軍隊配備了300多門。

本來,美軍在戰場上一直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毫不吝惜彈藥的使用量,不管是二戰、朝鮮戰場,還是後來的入侵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其通過遠距離的炮火狂轟濫炸,從物質力量上向對手發起降維打擊,是他們的慣用手段。所以可以想象,當小小的上甘嶺地區被火力覆蓋時,將會發生怎樣悲壯的一幕。但就在這一戰,原本並非精鋭部隊的崔建功的志願軍45師,卻一戰成名,從此進入主力部隊的行列。

那麼,面對強敵臨境,中國軍隊是如何克服逆勢反敗為勝的呢?

所謂的反斜側戰術,就是在山坡背向敵軍而面向我軍的一面,修建防禦工事,其中包括坑道戰術中的坑道工事,並依託這些工事進行戰鬥。

當敵方火力處於明顯優勢的時候,反斜側戰術和坑道戰術往往便能有效降低敵人炮火的殺傷力。面對美軍如此強大的火力,中國軍隊自然也以此應戰。

而在持續43天的戰役中,中國軍人不止戰鬥意志驚人,而且戰術素養極高:當敵人炮火猛烈的時候,士兵們會暫時據守於坑道;炮火減弱的間隙,則馬上回到防守位置,準備迎擊敵人。志願軍將士們堅韌而靈活,將此種戰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前7天的表面陣地爭奪戰中,美國打出了教科書一般的戰術配合——先是地毯式的炮火覆蓋,然後步兵推進佔領陣地。而原先藏身坑道躲避炮火鋒芒的中國軍人,此時便會從坑道里出來,與美軍混戰;或者使用後方的炮火進行支援,在反擊之前先轟擊坑道口的敵人,之後坑道內的軍人再以短兵火力擊退殘敵。

到了夜間,中國軍隊還主動對美軍展開夜襲,尋求近身搏殺以削弱美軍的火力優勢,取得累累戰果。

如此頑強的積極防禦下,僅僅才7天的時間,美軍第7師傷亡率便達到了38%,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硫磺島戰役的傷亡率。而中國軍隊自身也在炮火的轟擊下損失極慘重,於是為了減少兵員損失,我軍在第8天宣佈放棄表面陣地,完全轉入坑道進行抵禦。

在之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裏,美軍和韓軍輪番上陣,但面對依託於坑道作戰的中國軍隊,始終沒能拿下戰區。而美軍自身的優勢火力,在坑道戰術的反制下,打擊力度更是大打折扣,導致美軍士兵也在殘酷的消耗戰中損失慘重。不久後,美軍的疲態和低落讓志願軍找到了反擊的機會,上甘嶺戰役的勝負其實已經逐漸明朗。

在上甘嶺戰役的反擊階段,中國軍隊也以美式的炮火地毯式轟炸,對美韓聯軍發起反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戰後,令美軍沒想到的是,自己引以為傲的火力優勢,不僅沒有為他們取得最終的勝利,自己反而在中國軍隊的地毯式轟炸前死傷大半。據戰後統計,美軍在這場戰役中傷亡5000人左右,韓軍則傷亡1萬人左右。其中,70%的傷亡是源於中國軍隊的炮火反擊。而相比之下,志願軍傷亡在1.1萬人左右,還比聯軍少了許多。

坑道戰術的一大缺點,就是容易形成消極的絕對防禦,讓己方處於被動受殲情勢。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中,日美兩軍在硫磺島、貝里琉島、沖繩島等展開大戰,作戰場景便多是圍繞着日軍在島嶼上修建的坑道而進行。

在二戰中,美軍可謂在太平洋上吃盡日軍坑道的苦頭。然而,不管日軍如何負隅頑抗,美軍往往能把日軍士兵逼入絕境,日軍那些著名的“萬歲衝鋒”也多是在絕望之中進行的。而歷經數年二戰洗禮,美軍也早已能自如應對日軍,即便是戰局不如意, 也至少能以慘勝結束戰鬥。

但縱觀整個戰役,中國軍人一直以其高超的戰術素養、戰場領悟力和戰鬥意志,在後方炮火的支援下保持着主動出擊的積極防禦,發揮工事的防禦力,而不受其弊。這有外人難以想象的難處,也可以説是戰爭最終勝利的秘訣。對此,自認為飽受二戰洗禮、早已經驗豐富的美軍是難以想象的。美軍在戰後甚至都想不通:昔日殘暴的日軍尚且敗下陣來,為何這志願軍卻反而能絕境逢生,把自己打得不知所措?

不過,就像人們常説的:“沒有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鋪滿鮮花。”上甘嶺戰役除了震動世界的勝利之外,也一直以其艱苦的作戰過程聞名。戰場上流傳着不少至今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有包括黃繼光在內的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工業化武器。

更多的,則是無名戰士的奮戰:雙方爭奪陣地,反覆交替達到59次;中國軍人一共擊退敵軍900多次的進攻;而據戰後統計,激烈的炮火轟炸,讓幾乎每1.5平方米的土地上便落下一枚炸彈,山面被削去兩米厚;志願軍45師僅打了7天便幾乎耗盡了原有的戰鬥人員;極簡陋的生存物資,更是讓人不敢想象志願軍將士的生活……

能堅持走完這個過程的軍人們,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執行戰術。而是在有着正確的戰術和高超的軍事素養之外,那些精神異常強大的可愛的人們,將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變為可能。歷史長河雖滾滾向前,但我們依舊需要這樣的英雄事蹟來鼓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5 字。

轉載請註明: 上甘嶺美軍秀炮火,傷亡卻更慘,戰後許久沒想通:自己到底輸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