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責任感的形成
人都是逃避痛苦嚮往快樂的,這是天性也是本能。而孩子們需要這樣責任感來成就自己,如何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啃老族、月光族、低頭族等等這些社會能力受損的新聞經常見諸報道。這些問題都是幼年時期的培養出了問題。在幼年時期如何培養孩子這樣能力呢?
現在家庭存在的實際狀況有兩點是直接影響孩子責任感的。
第一:現在的物質生活比較優越,實際上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反倒是一種制約。比如:樓房比較高,室內裝修比較好,但是環境就不允許孩子有更多的自主體驗,室內裝修比較好就不允許孩子塗鴉,樓道和小區有物業公司管理,也不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城市內很漂亮但是秩序也多規則也多,孩子需要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才能把念頭和後果聯繫在一起,這樣才能在做決定時候先想到後果,並且後果出現的時候已經想好如何應對,這樣孩子將來發生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從容應對,而不是陷入焦慮恐慌裏,進而引發人的逃避痛苦的本能。
第二:現在家庭都在提倡優生、少生,所以孩子都比較少,家裏成年人和孩子的比例基本上是6:1左右,成年人的過度保護和替代太多也是孩子的自我功能受損的直接原因。
成年人認為這是愛孩子,但是這只是成年人的意願而已,責任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體驗才獲得的能力,不能通過教導學會。
還有一個社會性的因素:幾十年前大家都掙扎在温飽的打拼裏,一旦物質條件好了,就怕孩子再遭受那些生活苦難,全部關注在孩子的生存保障上面,吃飽穿暖還是養育孩子的主題,就會忽略孩子的人格培養。
建議一:週末帶孩子多去郊區無人管理的地方,讓孩子儘可能多的接觸大自然釋放天性,在那樣的環境裏只要孩子沒有危險,讓孩子們充分的去體驗。
建議二:在家裏多讓孩子嘗試,各種日常生活的參與,充分讓孩子試錯,孩子做錯以後不要指導、指責和訓斥,而是和孩子一起承擔責任,並且找出下一次做得更好的條件。
條件允許的話,在家裏開闢出一個孩子完全獨立的空間,允許孩子在裏面各種實驗。
建議三:有事情找孩子幫忙或者商量,並且給與一定的獎勵和讚賞,讓孩子擁有強烈價值感和存在感,這些感受就會內化進孩子的心裏面,保存起來,用以抵消未來出現的逃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