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是蜀國唯一被醜化人物劉備要殺孔明不敢殺原因僅易中天説透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他是蜀國唯一被醜化的人物劉備要殺孔明不敢殺原因僅易中天説透(説歷史的女人——第391期)


説起三國中的蜀國,給我們的印象基本個個都是被美化過的人物,無論是五虎上將,還是卧龍鳳雛等,個個要麼勇冠三軍,要麼智謀超羣,簡直是三國之頂尖高手全在蜀國匯聚。但是若以歷史而論,事實也並非如此,但有一人非常冤,他不但沒有幸運地進入被美化之行列,反而是蜀國唯一被醜化最嚴重的人物,劉備到死都念念不忘要殺了他,可是孔明當時不敢殺,或者説孔明沒有藉口殺,那麼此人是誰,其中的因由又是什麼呢?説起來,到今天,這原因也僅易中天説透。下面我們來看看此人的具體情況。

此人並非別人,正是馬謖。

馬謖其人:按照三國時期的説法,馬謖屬於荊州名士。關於馬謖的才能,兩位史學大家都對其進行過記載,其一是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其二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的記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照此來看,馬謖當是頗有才幹的。但是有什麼證明嗎?我們來看一下馬謖的履歷。


馬謖最初是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川以後,在劉備時期,馬謖先後擔任過三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第一個是綿竹的縣令,第二個是成都的縣令,第三個是越巂太守。照這個履歷表來看,馬謖的政績應該是不錯的。因為這三個地方,都堪稱蜀國非常重要的地方,沒有能力的人在這些地方是根本做不成官的。尤其是越嶲之地,作為一個行政長官,如果沒有兩下子,那是不行的。

那麼既然馬謖能力不錯,為何劉備又在臨終之際向諸葛亮叮嚀説:“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句話中到底暗藏了多少用意,甚至或可理解為劉備有想殺馬謖之意,因為不能用之,閒置着是不可能的,那麼就是殺掉。而諸葛亮為何當時不敢殺?馬謖到底怎麼了?

馬謖真的只會紙上談兵?為什麼人人都黑他?

前面説了馬謖的理政能力,還是不錯的,他備受爭議的是軍事能力。被形容為趙括第二,只會紙上談兵。但趙括是被冤枉的,馬謖也同樣。在徵南蠻孟獲的時候,馬謖可是展示了一次自己的軍事能力的,雖然只是一條軍事建言,但是效果卻非常明顯。當時倘若諸葛亮率軍攻打,就算平叛,但是也要折損兵力,而且還不能保證撤軍後繼續反叛。然而馬謖一條建言,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馬謖説:

“南中之地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地勢險峻,另一個是南中之民反叛之心由來已久。因此,如果單純靠舉國之兵把對方打服,恐怕我們一撤軍,他們就又反叛了,但若大開殺戒以屠城,又恐失道天下人心,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攻心為上,使其臣服,如此才能長久。”


諸葛亮覺得馬謖説得很有道理,欣然採納,結果諸葛亮依馬謖之計,赦免孟獲,老孟深感其恩,南中地區在諸葛亮活着的時候就再也沒有反叛過。那麼從這一節來看,馬謖還是有軍事見識的,並非一個無能的紙上談兵之輩。至於人人都黑他,恐怕跟兩件事有關:其一則是劉備的遺言,其二則是街亭之敗。

街亭之敗真是馬謖無能嗎?換做別人就能勝利?

其實仔細查看過馬謖兵敗的街亭地理情況,就會發現,馬謖兵敗其實是必然。街亭並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以蜀漢之步兵來鎮守此地並非上策。另外,馬謖在時間上也不佔優勢,以步兵快行軍趕到街亭,根本來不及修建營寨,魏國方面已經派遣張郃統帥5萬精騎奔赴街亭前線。


要知道,此時的街亭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諸葛亮想要,那魏國自然也想要。因此,馬謖帶領的前線部隊到達街亭的時候,既然來不及修建營寨,也不能駐紮在平地任由魏國的精騎衝殺。以街亭之地理,只有南山是一個不錯的據點,或者説更適合蜀國的步兵為主的部隊駐紮。後來,很多人都把馬謖上山放棄水源看作致命錯誤,可是馬謖有什麼辦法呢?他要麼呆在水源附近以蜀國步兵和魏國騎兵對戰,要麼就是放棄水源上山以抵抗魏國騎兵。其實不管怎麼做,失敗幾乎是無可挽回的,就算換做其他將領來,也是枉然,因為硬性的地理條件以及兵種的弱點是不能改變的。要怪只能怪諸葛亮這個安排本身就有問題。

不管怎樣,馬謖兵敗要受懲罰,可馬謖被斬到底是什麼罪名?

這一回我們得來請教易中天教授了,其實也算是回答了標題中的疑問,即劉備要殺,為何孔明不敢殺?其實原因有三點:

其一是劉備要殺馬謖,恐怕並非因為馬謖的才能問題,前文中了,劉備這話中還是有潛台詞的。易中天認為這主要關係到兩個集團利益的問題,即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何為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東州集團指的是益州本地的富豪鄉紳士族,益州集團則是劉璋的舊部。這兩大集團基本是捆綁在一起,屬於一體的,他們要捍衞的是自己集團的利益,而劉備所代表的荊州集團,位居蜀國的高級統治階層,出台的各種治國政策自然以國家為本,但這樣以來,就會侵犯東州和益州兩大集團的利益,尤其是東州集團。那麼怎麼辦呢?只能依法公平治國。可是要做到公平,又談何容易?那就得搞大動作來證明,想證明就得有犧牲,於是劉備給諸葛亮了一個人選,即馬謖。


其二既然劉備把馬謖推薦給了諸葛亮,劉備説得很明白,這個人沒什麼本事,就會説大話。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前文分析馬謖的履歷,我們也看到了。因此,劉備這個遺言是充滿矛盾的。所以潛台詞只有諸葛亮聽懂了,但諸葛亮當時不敢殺。為何?有兩點:

第一點是馬謖死後,在蜀國引起巨大的哀傷,為其哀哭的老百姓多達十數萬。可見馬謖在各地擔任縣令的時候,還是賢名遠播,非常深入民心的。

第二點是既然馬謖是因丟街亭之敗而死,那麼在馬謖死的時候,諸葛亮又何必哭着解釋了一大通呢?諸葛亮當時哭着説:“如今天下分崩離析,蜀國又弱小,若我們不能嚴明法紀,強大自己,又靠什麼去戰勝別人?”


其三是馬謖自身的優勢,那就是馬謖的家族力量,馬謖弟兄五人(馬謖最小,其餘四人都是其兄),個個才能出眾,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為:“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除了馬良和馬謖為官之外,其餘三人雖沒出仕,但都是當時的社會名流。若沒有理由和根據的斬殺馬謖,恐怕會引發很不好的社會輿論,這也是不利於蜀國的統治的。


總的來看,因為演義和表面的流傳,導致馬謖成為蜀國唯一被醜化的人物,劉備要殺,孔明當時不敢殺,而最後被殺的深層原因僅易中天説透:那就是孔明斬馬謖並非因其兵敗,乃是要藉機“依法治蜀”,做出一個態度,給誰看呢?當然是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人看。用通俗的話來説,就是殺雞儆猴,我要開始依法治蜀了,你們不要以為這是開玩笑的。為了進一步增加這種果效,斬馬謖之後,孔明也主動降職。那麼各位看官又要問了,孔明為何非要搞“依法治蜀”呢?

其實這也是被逼無奈,因為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利益,肯定沒法完全滿足,如果一定要滿足,那就是荊州集團退出蜀國的政治舞台,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那麼這雙方利益不能解決,蜀國的政局就不穩定,那麼怎麼辦?就依法辦事,誰的利益也不偏不倚。這種折中之道,實際也是解決當時蜀國情況的上上之策。從這個方面來看,孔明諸葛亮不愧為一代治國之大才,在他的依法治理之下,蜀國整體上還是取得了極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