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坑之”。根據《史記》的這段記載,這場戰役兩國共出動了上百萬士兵,最終秦國以死傷一半的慘重代價獲勝,而趙國戰敗後,40萬投降士兵被戰神白起悉數坑殺。
由此不禁讓人產生了一個疑問,秦國縱然軍隊戰鬥力爆表,40萬投降軍隊説坑殺就坑殺,胡服騎射後之後趙軍既然已經投降求饒了,還能讓秦軍像宰牛羊一樣,毫無反抗?
而且史書上關於這場戰鬥的結局都很統一,秦軍坑殺40萬趙卒,居然沒有反抗的記錄,就是殺只豬,死之前還得掙扎幾下呢,更何況是40萬活生生的士兵。
根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開戰後,白起將趙軍40餘萬人誘入峽谷當中,再以2.5萬人斷其後路,形成合圍之勢,斷了趙國糧草,在被圍後趙軍堅持了整整46天,而沒有譁變,這期間主將趙括多次帶兵衝鋒,試圖突圍都失敗了,直到第五次趙括帶兵突圍被射殺,趙軍才降。白起將降兵全部坑殺,只放回240名不滿15歲的幼童報信。
3年後,白起被秦昭王賜死,在臨死前,白起曾感嘆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趙國被坑殺40萬士兵,這幾乎成了歷史的共識,由於長平之戰距司馬遷的史記不過百餘年時間,所以司馬公這一説法一直以來 被認為是事實。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不妨將視角放回到長平戰場再來看看。
《孫子兵法》説:“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如果秦軍想合圍趙國,那兵力別説10倍了,至少也得是趙軍一倍以上,當然戰神自然是戰神,能充分利用長平地勢。長平古戰場位於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城北7公里丹河谷地一帶,這裏是一個地勢低窪的峽谷,白起正是利用了這個地勢,將40餘萬趙軍誘入谷中,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讓趙軍難以施展。
根據現在考古發現,長平古戰場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而坑殺趙軍的省冤谷位於高平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太平寰宇記》記載省冤谷東西南北各六十步,而1995年發掘的長平古戰場遺址也僅比《太平寰宇記》略大一點,考古學家張頷親自勘察了遺址後認為,這個地方狹小,根本不可能同時容納40萬人,甚至幾萬人都難以容納。
從永錄村1號屍骨坑發掘到的趙軍屍骨來看,這些屍骨多呈現分離狀,身體殘缺不全,更像是戰爭所致死,而沒有活埋的跡象,顯然,趙軍在投降秦以前,就已經大量傷亡了,而且谷中的趙軍絕沒有40萬之眾。
古代以白刃戰主,從趙軍屍骨的狀態可知,趙軍在投降前必須有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否則秦軍也不會有死傷過半的慘狀。
而且趙軍被圍後,多次組織突圍,秦軍損傷過半,那趙軍的損傷應該會比秦軍更甚,那麼被圍的趙軍人數可能只有幾萬人。
這樣就能説得通,為什麼秦軍2.5萬人就能成功斷趙軍的後路了,這也符合兵法所説的“十則圍之”。
而且趙軍既然投降那必然是為了活命,如果被秦軍坑殺,又怎麼會束手就死,一點都 不反抗,這也不符合吃戰馬、陰陽相食熬過46天趙軍的作風。
而且至今,長平古戰場也沒有發現大規模活埋的跡象,反而是越來越的證據表明,趙軍是戰死居多。如果趙軍投降的只有幾萬人,那倒是有可能在趙軍沒反應過來的時候,被秦軍坑殺的可能性。
據估計,秦統一六國時人口為千餘萬,戰國末年七雄中秦、楚、齊人口最多,燕、趙居中,宋韓、魏最少。
如果趙國以七分之一算,那麼趙國的人口應該在170萬左右,男性人口預計在90萬左右,再加上當時鼓勵生育,估計適合當兵的在40萬左右,趙國總不能將40萬兵力全部派到前線去。
畢竟還需要留人從事勞動、生產、採礦、鍛冶兵器、供應軍需等,而且趙國北有匈奴,南有韓、魏,東有燕、齊,西有強秦,儘管和秦陷入對峙局面,但其他三方也是需要留兵防禦的。
所以能真正前往長平一線的士兵,絕沒有40萬之眾。
秦奇兵二萬五千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假如趙兵真有四十萬之眾,白起只用2.5萬人去絕趙軍後路、堵截援兵,再用5000人插入40萬人之路,這可能嗎?
戰後三年,秦王派兵圍趙都邯鄲,白起説,“今秦雖破長平,而秦死者過半”,《史記·王熟白起列傳》
“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其國內實。”《戰國策中山策》。
如果趙國真的有40萬兵被坑殺,那長平之戰後,白起絕不會這樣評估趙國的守備力量。
而司馬遷所寫的戰國史,主要參考《戰國策》,戰國策向來有誇大的習慣,動不動就是一場戰役用兵十幾萬、幾十萬。
而且秦朝二世而亡,並沒有後人為人美化,反而是由於秦始皇滅六國、徵勞役等事,黑秦的歷史很多,先秦典籍又因焚書一事毀於一旦,後世記史,難免會摻雜個人見解。
由此可見,白起坑趙40萬降卒,吹牛成分實在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