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風林火山
燕雲十六州自古就是險要之地,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歷代中原王朝以此為屏障,抵禦北方草原民族強大的軍事力量。然而,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卻使中原王朝失去了這一屏障。此後,中原王朝無險可據,草原帝國多了一個富庶之地不説,還多了一個良馬基地,如虎添翼,南下的缺口已然打開。從這個意義上説,在建國前丟失的燕雲十六州,就是大宋王朝的心腹之患。
歷史上所説的''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包括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在內的16個州。這16個州,以幽州、雲州為中心,大體上相當於現在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一帶。這片區域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在公元10世紀中期的人口大約30萬户、150萬口左右。這裏地處廣闊平坦的華北平原的最北端,其中包括了燕山山脈和今天山西北部的多山地帶,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是一道天然的軍事天險。在燕山山脈的外圍,有兩個最主要的來路:一個是遼西走廊,通松遼平原;一個是大同盆地至桑乾河谷一帶,通蒙古草原。幾處重要的關隘,控扼這些來路。山海關控制遼西方向的來路,居庸關、紫荊關扼守大同方向的來路。武周時期以後,幽州(治所今北北京)就是中原政權北方防線的重心。
▲五代十國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佔據
經黃巢起義的打擊,唐中央政權對北方的控制力下降。新興的契丹政權成為一個巨大的威脅。從902到936年,契丹鐵騎大規模攻略燕雲地區的軍事行動多達30餘次,幾乎無歲不戰。特別是在契丹攻佔平州,據有榆關天險之後,幽州失去地利,常常直接被契丹軍圍攻。不幸的是,五代亂世的野心家們既要爭帝位,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反而將契丹當作靠山,石敬瑭就是這種野心家的典型。公元936年,擔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於晉陽起兵造反,並向契丹人求救,答應事成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在契丹人的武力幫助下,石敬瑭如願代唐自立,是為後晉高祖。他親自拜見耶律德光(遼太宗),當面確定了父子關係。這年,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34歲,老子比兒子小11歲,實在是天下奇聞。
▲兒皇帝石敬瑭
公元938年,兒皇帝踐約,遣使向契丹老爹獻上燕雲十六州圖籍。為紀念此事,耶律德光改年號為會同,又下詔升幽州為南京,作為陪都對中原而言,悲劇的大幕就此拉開了。除了兒皇帝的慷慨饋贈之外,契丹早在之前已經攻佔營、平二州,算上燕雲十六州,共是18個州。契丹又分平州設灤州,分薊州的遵化設景州,這樣又多出兩州,變為20個州。五代末年,後周世宗奪回瀛、莫、易三州,易州在前面20個州之外,是後晉末年落到契丹手裏的。北宋初年,再失易州,所以到了北宋末年,宋與金締結海上之盟意欲收復失地時所指五代以後陷沒各州,共應有19個州,但習慣上人們還是稱為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北方騎兵可以長驅直入華北平原
奪取這塊土地之前,契丹已經是個強大的草原帝國,將北方各族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其軍力在耶律德光時期可能已有30萬之眾,其中騎兵佔據大多數。契丹疆域之內,草原遼闊,水草豐茂,馬羣馳騁,是非常好的天然馬場。充足的軍馬供應,使契丹軍隊可為每名騎兵配備3匹軍馬,其中1匹專門用作戰馬,在衝鋒陷陣時騎用,另外2匹則供日常行軍所乘。契丹不費一矢便獲得了一塊富庶的漢人聚居地區,如虎添翼。阿保機時期,契丹雖然在今內蒙古東部建立了一些城邑,利用漢人的勞動力,發展了一點農業,但主要還是以畜牧為生。待到滅掉渤海國後,才得到一批城鎮,然其發達的程度,遠遠不能與物力雄富的燕雲相比。
▲燕雲地區至今都是良馬產地(圖為解放軍騎兵)
燕雲十六州歸屬契丹後,大大增強了契丹的經濟實力,幽州也由原來中原的北方邊防重鎮,一躍成為遼朝的政治陪都、軍事前哨和主要的賦税來源地。安史之亂以後,河北一帶的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藩鎮割據,長期戰亂,當兵打仗,習以為常,促使整個社會變得重武輕文。在彪悍尚武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加上頻頻戰爭的洗禮,隋唐五代幽州地區百姓多為豪邁有勇力者。唐代中期以後,馬球在幽州的流行更是訓練出了優秀的騎士。因該項賽事系騎馬為之,故而要求騎手有較高的騎技,又因比賽需要騎手之間的協同默契配合,故而騎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
這兩項要求,都是作戰的騎兵所必備的素質。在當時幽州節度使的衙府之後,就設有一處著名的球場。一來是為了操練軍隊,二來是作為賽球的場所。燕雲地區不但擁有中原數量最多亦最為優秀之騎土,也擁有數量最多亦最為精良之馬匹。因其地處半農半牧地帶故馬匹繁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馳名天下。一般來説,沒有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封建軍事強國。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羣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用。
▲沒有足夠的騎兵,宋朝只能依靠重步兵來抵禦騎兵
失去燕雲之後,宋廷已無法指望從這裏獲得戰馬,當然,宋人仍可通過茶馬貿易從吐蕃買馬,但這些高原馬匹已適應高寒、低氣壓的自然環境,到了高濕、潮熱的平原,反而會有諸多不適應。無奈之下,北宋只能佔用寶貴的耕地在內地養馬,到真宗時期達到鼎盛水平養馬20餘萬匹。然而,這個數字與漢朝馬匹數量多時的40餘萬匹、唐代的70餘萬匹相比,相形見絀,遠不能滿足軍隊對戰馬的需求。何況,北宋牧馬地多在今河南、河北地區,氣候不符馬之習性,養出來的馬習性温良,難以勝任戰騎長途追擊之用。由於馬匹的稀缺,宋朝建立一支大規模騎兵部隊的基礎不復存在,面對遼、夏的強大騎兵,宋人只得推行以步制騎的軍事戰略,並一直成為宋代的主流。
▲金滅北宋就是從燕雲十六州南下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中原的防禦出現了第一個缺口,並不斷擴大。以燕雲十六州為基地,北族政權12世紀征服了全部華北,13世紀征服了整個中原。燕雲地區地勢高於南部地區,北族騎兵可乘勢就高向下直接殺入大同盆地,繼而兵進汾河谷地攻取太原、河中,若再南下或東進,又是從黃土高原就高趨下.直撲華北平原的廣大地區。契丹鐵騎南下侵宋,迫使北宋籤城下之盟即是取此路線。金朝滅北宋時,大將完顏宗望也是由此路線南下太原;蒙古窩闊台攻金時,走的亦是這條捷徑。
石敬瑭賣國的遺毒,一直危害中原幾百年之久。中原政權費了多少氣力.也收不回幽燕十六州。直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令大將軍徐達北伐,才算收復燕雲,並在古北口設防,至此,距石敬瑭的割讓已有432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