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者,“借假修真也”。道教中,學道修行,求得真我,去偽存真為“修真”。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動以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位證真仙的全部修持過程。何謂真?真乃真人之業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標榜,實乃空間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應胸懷大志,高瞻遠矚,終生勤奮,刻苦修持,德功並進,以求達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也因此,信仰道教的修行者們堅信終有一日修行不輟,則會得道成仙。雖説,神仙這種玄乎其玄的存在,至今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但許多宗教書籍中對此都有着較為詳細的記載,令信徒們趨之若鶩。根據道書中的記載,修道者成仙的途徑總共有三種:
“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蜕,謂之尸解仙。”
所謂“白日飛昇”,這種方式與網絡小説中的描述類似,修煉者在某一時刻修行圓滿,或是得到某種機遇,獲得躋身天界的機會。例如:張道陵就曾得到過太上老君的指引,與門下弟子一塊白日飛昇,這便屬於後者。而南嶽夫人魏華存則憑藉着幾十年的艱苦修行,“心期幽靈,精誠苦盡”,終於在八十三歲那年取得了飛昇的資格,由西王母派來的仙女引渡到天庭。
能夠通過這種方式飛昇天界,無疑是每個修道者夢寐以求的願望。以白日飛昇位列仙班的修道者,屬於比較高等級的“天仙”,地位比其他成仙者更高。之所以地位高,自然是因為難度大,絕大多數修道者沒有飛昇者的運氣和天賦,所以,即便他們努力修行一生,也未必能順利地飛昇仙界。
既然,絕大多數修道者無法白日飛昇,他們往往會選擇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第一種法子是修地仙,也就是延長壽元駐留在人間,遊歷名山大川。
第二種法子就是成為“尸解仙”。
“夫尸解者,屍形之化也。本真之煉蜕也,軀質遁變也,五屬之隱適也。”
這段出自《雲笈七籤》的記載頗有“仿生學”的味道,古人認為人可以像昆蟲一樣,通過蜕皮獲得新生。至於人的肉身,會在尸解後留在人間,元神會掙脱肉身成仙。
既然尸解仙也能“飛昇”,那麼,他們與真正的飛昇者又有怎樣的區別呢?
《墉城集仙錄敍》裏講得很清楚:
“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形託象,蛇蜕蟬飛。然而沖天者為優,尸解者為劣。”
飛昇是一種“正式渠道”,通過白日飛昇位列仙班的修仙者保留着肉身和元神,所以,他們的地位更高。尸解的仙人畢竟沒有肉身,僅剩神識的他們地位亦比飛昇者低得多。既然“尸解”中有一個“屍”字,可以看出這種成仙的方式與肉體的死亡有直接關係。
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屍解之説。《無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錄形神經》《洞章瓊文帝章經》《洞真太上隱書經》《洞真八素真經》《真跡經》等,即出於南北朝,書中多論尸解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萬振傳》稱:萬振“龍朔元年尸解於京師,數日啓棺,惟有一劍一杖而已。”
據統計,在這些道書中,“尸解”的方式總共有多種:“兵解、水解、火解、劍解”。
“以錄形靈丸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以一丸和水而飲之,抱木而卧,則他人見已傷死於空室中,謂之兵解......”
對尸解法記載得最詳細的,仍是《雲笈七籤》。簡而言之,採取這一途徑成仙的修道者缺乏機緣和天賦,所以,他們畢生都無法修煉到白日飛昇的境界,只能拋棄肉體,將神識送往天界,達到成仙的目的。拋卻肉身的方式多種多樣,大抵有火焚、水淹、兵解等。對於一般人來説,尸解的修煉者均已死亡。不過,道書認為他們的神識已經蟬蜕,脱離了肉身。
那麼,誰是最早尸解成仙的人呢?
這起碼要追溯到軒轅黃帝時期,據説,當時有個名叫寧封子的修行者,他在黃帝手下擔任陶官,也就是燒製陶器的匠人。某日寧封子有了奇遇,一個怪人造訪陶窯時向他展現了一種法術,這種法術可以讓窯裏燒出來的煙霧呈五顏六色狀。寧封子對此道十分好奇,便央求怪人將法門傳授給自己。
寧封子學會了這種法術之後,寧封子每天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有一天竟聚斂了大量柴火打算將自己燒死。隨着大火升騰,寧封子消失在五顏六色的煙霧中。人們找不到寧封子,便在火焰熄滅後從灰燼堆裏翻找,果真從灰燼裏找到了寧封子的遺骸。最後,人們將寧封子的遺骸抬到山上安葬了。
原本,這只是一樁因迷信而自焚的慘禍,但偏偏有好事者稱寧封子並沒有死,他只是用這種法子使元神脱離肉身,達到了成仙的目的。久而久之,寧封子成了道教徒眼中“火解”的第一人。當然,生於現代的我們接受了科學教育,自然能弄清古籍內容的真假虛實。
所謂成仙,不過是人類對駕馭自然的美好展望罷了。尸解,終究是一種迷信產物,作為後來人的我們只需瞭解即可,切莫當真。
參考資料:
【《雲笈七籤》、《墉城集仙錄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