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俗話説,伴君如伴虎,這話一點兒也不錯。古往今來,圍繞在當權者身邊的重臣,往往只能風光一時,風光過後,不是''了事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灑脱與淡然,而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心酸和無盡的悲涼。清朝名臣,姚啓聖,就是這樣的代表。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啓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敍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落得淒涼的晚景,是他罪應至此?還是另有冤情?

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耿直的性情遇上了污濁的大環境姚啓聖是浙江會稽人(今浙江省紹興市),三十歲時因在路上遇到清兵侮辱女子,上前假裝好言相勸,隨後拔劍出鞘,將清兵殺死,救下女子送其回家。雖一生中功勞無數,但康熙對他的感情卻是相當複雜,有讚許,有忌恨,有信任,也有作為皇帝所特有的蔑視。而姚啓聖對康熙,除去臣子對皇帝固有的敬畏,還有更有對伯樂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欽佩,更有一絲絲漢人對滿人的鄙夷。

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清朝海上貿易 繁榮稍縱即逝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面對這樣有能力、有脾氣的下屬,康熙定要挫一挫他的''鋭氣'',這才有了革職、架空等''坎坷'',也曾將他獨自關進牢裏三個月。即使萬般孤寂,姚啓聖卻依然向獄卒討要書籍,堅持讀書!這是文人特有的堅持與''固執'',即使身陷囹圄,依然不會忘記思考。海禁政策雖被後世評價為''閉關鎖國''的開始,但''脱離時代背景去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無異於耍流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此舉是保障沿海居民百姓安定生活的關鍵。它的確有諸多不足,但卻保全了沿海地區不受海上敵人的侵擾。單憑這一點,就足以顯示姚啓聖的胸襟與魄力。

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姚啓聖死後,康熙並未因他死於任上而追封諡號,這顯示康熙對他的恨。朝廷追查之下,發現姚啓聖私吞軍費四萬餘兩帑金,理應追繳,但康熙感念姚啓聖生前功勞,下令不予追繳,這也算是康熙給自己''亦敵亦友''的夥伴一個最好的歸宿,倘若姚啓聖在天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他這麼爭強好勝的人,不至於敗得很慘,皇帝還是給了他應得的榮光。既不追封諡號,也不追繳贓款,飽含了康熙對他又愛又恨的情緒,愛他的能力,恨他的驕傲。大音希聲,大相無形姚啓聖作為一個在正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清朝漢人官員,除了擁有不凡的謀略與功勞,還有更多的勇氣與決心。在他心裏,國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統治者和其他官僚。這是一種孩童特有的純真與包容,心懷天下,大愛無疆。康熙在某種角度和姚啓聖十分相像,他們心繫黎民蒼生,為了家國天下鞠躬盡瘁,奏響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大音希聲,大相無形,姚啓聖的原則決定了他不與那個時代同流合污;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完全被康熙接納;他的能力和胸懷決定了康熙是他最親近的人。對於姚啓聖來説,只要能夠造福一方百姓,是否被同僚喜歡和認可又有什麼關係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歷史上對清朝皇帝的評價遠高於明朝皇帝。即使清朝晚期,我國喪失了主權和完整的領土;即使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即使''海禁''政策是閉關鎖國的開始,但清朝歷代皇帝勤勉為政、勵精圖治,敬業程度是明朝皇帝比不了的。''知人善任''是除了皇帝的勤勉以外成就康乾盛世的另一個原因。儘管康熙曾説過對姚啓聖''永不敍用'',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他做出了讓步。這不僅為國家的進步創造了可能,還讓姚啓聖對自己、對國家忠心耿耿,''清朝第一帝''這個稱號,康熙當之無愧!

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姚啓聖墓

姚啓聖是一代名將,也是一代名臣,更為難得的是,他遇到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也讓他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較輕的代價,因此,他是幸運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5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名臣姚啓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