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瞭望 | 打破育才傳統!這個“混編”的大學生戰隊有點潮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經典

  地方提供培養資金、孵化資源,學校大膽創新跨界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粘住”產教兩張皮,打通科創人才培養

  新工科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學習模式,更要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王金濤 周凱 谷訓

  我國視障羣體數量多,但盲文書籍體積大、容量小、製作成本高,影響了視障人士的學習和生活。近期,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下稱科創班)學生獨立設計出一款“盲文多行閲讀器”,類似平板,通過電磁鐵微控單元驅動凸點升降,有望實現盲文書籍的電子化、輕便化、低成本,可能成為重慶兩江新區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的孵化項目。

  這是重慶探索校地合作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突出成果。去年以來,重慶兩江新區和重慶大學合作開展新工科教育實驗,地方提供培養資金、孵化資源,學校大膽創新跨界培養模式,優選不同專業的學生“混搭”開設科創教育實驗班,聯合培育科創領軍人才、科創種子項目。

  重慶大學科創班的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就顯露出創新潛力,其奧秘何在?這種校地合作、跨界融合的新工科教育能否為科創人才培養探出新路?

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的學生正在測試自己製作的無人船   重慶大學供圖

  校地合作“粘住”產教兩張皮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提出,將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慶市曾長期面臨知名科研院所不足、高端科研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轉化不高的尷尬。作為西部首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近年大力引入各類科研機構、建設協同創新園區等,但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當地深感科創人才稀缺。

  “科技創新最缺的不是資金、政策,而是科創人才。”長期從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潔説,目前很多地方都有各種孵化器、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服務平台,但多數平台科技門檻較低,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創新創業項目少。要突破我國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實現地方產業的迭代升級,在鼓勵草根創業、普通孵化平台發展的同時,要大力發展以技術為引領的高端科創項目,而培養科創人才是重中之重。

  高校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主陣地。重慶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羅遠新介紹,近些年很多高校也在探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科創人才培養需與產業、創業、資本緊密結合,要有創業經驗的導師指導、投入大量時間從事研發實驗。科創人才培養的高成本如何分攤、創新者如何瞭解市場需求、如何為創新者提供資金技術和實驗設備等資源、如何將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等問題,僅靠高校力量難以解決。

  去年6月兩江新區、重慶大學一拍即合,通過校企合作“粘住”產教兩張皮,打通科創人才培養堵點——雙方建立明月湖-重慶大學新工科教育科創平台,制定科創人才培養方案,兩江新區提供人才培養經費,並依託轄區內科創基地的技術、設備、資金等資源為學生培養和創業項目提供服務。重慶大學開設科創班,培養具有設計思維、工程思維和系統思維的產品創新領軍人才,共同為創新驅動發展做好前瞻性佈局。

  去年9月,重慶大學在近300位申報的大一新生中,通過簡歷篩選、綜合面試、項目製作等多個環節,選拔了30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優秀學生,組建首期科創班。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交叉創新課程後,進入相應的主題實驗室開展項目研究;達到畢業要求的,可授予機器人工程、智能醫學工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新工科專業學士學位。

  學科交叉、跨界培養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的快速發展,讓學科分類邊界日漸模糊,研發人員單一的知識背景已很難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羅遠新説,目前我國實行學科制度,將所有知識領域劃分為13個學科門類,在“學校—學院(學科)—專業方向”體系下,學院和專業開放程度低,影響了學科之間交流與知識融合。如何在現有院系結構基礎上,打破傳統學科分類界限,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亟需突破的問題。

  “科創班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科交叉、跨界培養。”羅遠新説。重慶大學從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人文學部等選拔30名優秀教師組建科創班教學團隊,按照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跨學科課程教學,每門課程由2~3位老師上課,強調知識跨界、問題生成、批判建構、創新驅動。

  重慶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小志表示,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在科創班,大學物理和數學合併教學,並與《齊民要術》等古典科學著作相結合,重點培養工科學生的開放思維、人文情懷,讓學生懂得為什麼學、怎麼用。

  為讓學生有充足時間搞項目、做實驗,羅遠新介紹,這個班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教學改革——壓縮課時但大幅提高課程難度,部分課程取消考試,讓學生將所學應用於實驗、設計來檢驗學習效果。重慶大學數學學院教師秦越石説,除了與物理課程合併外,該班的數學課不再先教原理後大量做題,而是側重數學原理教學,讓學生把高數知識用於工程設計和解決問題。

  科創班學生李澤芃説,實驗課中通過自己建模製作一艘小船,讓枯燥的高數應用到了實際,“雖然去年一年學了16門課程,任務很重,但是學習有樂趣、更高效。”

  探路培養未來創新領軍人才

  科創班還實行學業、創業同步。

  兩江新區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負責人張藝蒙介紹,科創班的學生假期會在明月湖科創基地參加科創訓練營,好的項目會獲得產業基地創新基金資助;基地會在學生大三、大四期間提供創業導師、技術以及數百家企業資源的全鏈條支撐,通過這種“科創+產業”的創新生態,催生市場競爭力強的創新型企業。

  同時,明月湖科創基地訓練營以“年輕人+新產品+核心技術”模式,通過在全國高校招募科創項目,讓學生在結營日交付有創意靈感、解決用户痛點的智能產品樣機,來培育孵化創業種子項目。

  科創班學生龔琳茜説,科創班有豐富的實踐課,老師會安排推薦學生去企業、實驗室、科創基地實踐,“做項目的時候,我們從零開始構想、調研、優化、合作,一步步把想法變成現實產品,很好培養了我的科創思維”。

  受訪師生表示,在重慶大學和兩江新區的支持下,“明月湖-重慶大學新工科教育科創平台”打破了傳統的高校育才模式,取得一定效果。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仍然受到觀念、教育體制機制的困擾:一是新工科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學習模式,更要解決學生學習興趣、目標和內動力,但是學生和家長對大學學習目標功利化的想法較為普遍,主要以升學、考研為導向;同時,經過長期的應試教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欠缺。二是新的教學模式需要不同專業的教師進行合作,花費大量時間一起備課、授課以及持續改進,如何激勵教師團隊,避免在“唯論文”中內卷化、強調教書育人價值認同也需要進一步探索。

  據悉,今年秋季開學後,第二期本科科創班已順利完成招生,首期研究生科創班也順利組建,7500平方米、20多個不同主題的科創實驗室已經啓動招標。李潔、羅遠新表示,接下來兩江新區、重慶大學將進一步加強學科融合、課程設計,為培養未來產業創新領軍人才探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