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沒見過的天安門,建設時候東移了150米
天安門建設於1417年,最初的時候交“承天門”。它的設計者交蒯祥,是江蘇吳縣人。北海、中海、南海的宮殿也是他設計的。天安門是一種象徵,解放前的時候,人們有重要的慶祝活動,有遊行請願的事情,都會在這裏聚集,在他們眼中,這是普通老百姓能夠抒發情緒的最高場所。
天安門見證世事滄桑和悲歡離合。故宮裏最大的一次文物搬家是從這裏出門的。那是在1933年,這一年的1月31日,日軍攻佔了山海關,北京危在旦夕,故宮裏的文物遭遇最大危機,這時候故宮博物院做出決定,文物搬家,集中裝箱後,分批運往上海,然後又到了南京。1937年,還在南京成了故宮博物院分院。
這條中軸線,在古代只有皇帝可以走。1924年11月5號,已經退位的溥儀被通知搬離故宮,據説離開的時候,他久久徘徊在金水橋邊,其實,在退位當時,他有一個協議的,當時的民國政府和他簽訂了《清室優待條約》,説每年給他400萬銀元,可以住在皇宮裏,也可以有太監宮女。他也沒想到,這麼快就被趕出來了。
這張照片是1946年,美國生活週刊記者航拍的北京。可以看得出,當時的天安門周圍沒有什麼高的建築,古老的城牆依然存在。這些城牆,大約都1米厚的磚皮外,內皆灰土,總數約1100萬噸。當時,主張拆除的認為,城牆是古代防禦工事,是封建帝王統治的遺蹟,其歷史任務已經完成,理應拆除。後來,地安門已經沒有了,廣安門也消失了,廣渠門也沒有了,梁思成流淚了,
北京最早的源頭是唐朝的幽州城,到了金,進行了第一次大的改建,範圍和如今不一樣,譬如東城牆,在目前的琉璃廠以西。到了元代,這裏進行了第二次大的改建,核心位置和今天基本一致了,範圍大體相當於故宮加上北海、中海。到了明朝,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大興土木建皇宮。在元代的基礎上,把中心線向東移了150米,形成了如今的模樣。東移的原因很簡單,朱棣認為南北中軸線被什剎海給斷開了。上面這個照片,是清朝末年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