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殺鍾美美?別急着開罵

文/陳佳俊

編輯/西西弗斯

很多沒人在意的小事件,如果處理的方式不對,便會變成充滿爭議的大新聞。

一個名叫鍾宇升 (賬號名字鍾美美) 的黑龍江男孩利用空閒時間,將自己模仿老師的表演視頻上傳到了網上,吸引了幾十萬網友的關注,甚至得到了很多“影帝”和“影后”的稱讚。

然而沒過多久,有粉絲髮現了異常,鍾美美賬號上和老師相關的視頻被全部刪除。

正在大家一臉茫然,胡亂猜測的時候,媒體放出了消息:

學校承認和孩子接觸,當地的教育部門希望從正面去引導孩子,多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

一開始,班主任站了出來。

覺得學生的視頻很有趣,沒有要求下架,也不存在所謂的約談。他只是從心理方面和孩子進行了溝通,擔心突然的流量和熱度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

緊接着,孩子的母親繼續發聲。

視頻是自己讓孩子隱藏的,原因是擔心網絡上的評論好壞摻雜,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我不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火了,他就是個孩子。”

最後,孩子也主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不想發那些了,我想換個風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師了,我看他們挺多看膩了。”

事情的經過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由於官方的下場,加上各方的聲明,導致關於“鍾美美”的熱搜一天接着一天,大家的爭論也變得越來越激烈。

關鍵詞主要有兩個——

正能量和約談。

前者在乎的是視頻對教師羣體造成的影響,後者關心的是教育對孩子天性的壓抑。

第一個疑問:鍾美美的視頻是不是負能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他的視頻為什麼能火。

有人説,是因為孩子的模仿天賦。

這點不假,孩子的表演很有張力。但必須承認的是,他模仿的素材是一些教師身上的負面特點,並且有大量的細節支撐,一個眼神的變化,一個抬手的動作,批評學生的語氣和內容,可信度相當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這些視頻基本都是以仰拍為主。不管是他有意還是無意,這個角度模仿的其實就是坐在前排學生的視角,從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壓迫感。

能夠被這個視頻感染的,往往不是正在上學的學生,而是那些已經離開校園一段時間,開始對老師的記憶碎片化的“畢業生”。

以戲劇化的方式,集中表現教育過程中的不得當,算不算負能量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首先觀察他的出發點。

孩子説,自己拍這些視頻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讓大家開心,只不過到了不同人的眼中,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

有人覺得這是諷刺,有人則認為是冷嘲。

什麼是諷刺?魯迅在文章裏寫道:我想,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但自然也必須是藝術地,寫出或一羣人的或一面的真實來,這被寫的一羣人,就稱這作品為“諷刺”。

那什麼是冷嘲:諷刺作者雖然大抵為被諷刺者所憎恨,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如果貌似諷刺的作品,而毫無善意,也毫無熱情,只使讀者覺得一切世事,一無足取,也一無可為,那就並非諷刺了,這便是所謂“冷嘲”。

換句話説,如果鍾美美只是坐在視頻裏一味地抱怨老師對他如何如何,試圖引起觀眾的同情並激發矛盾,那便是不該擴散的負能量。

而目前他所嘗試的表演無疑是一種自發性的藝術創作,雖然形式很簡單,他自己可能也沒有想過要諷刺什麼現象,但理解成影響惡劣的負能量無疑是小題大做。

再説説約談。

這是一個聽上去就不太舒服的詞,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在這次的事件裏,它的含義被過度解讀了。

責任大家都有。首先是試圖引導孩子的校方和父母,低估了自己干擾的影響;其次是魚龍混雜的自媒體,為了流量突出了這個詞的傳播;最後是一些關注視頻的粉絲,對孩子的能力盲目稱讚。

比如孩子説自己想考北電學表演,底下一羣支持的聲音:建議北電現在錄取。

這是誇他嗎?這是捧殺他。

互聯網當中捧神殺神的故事早已屢見不鮮,一個孩子沒理由捲入其中。

其實不管是孩子的班主任,還是父母,想表達的也是擔心孩子的心態由於互聯網的影響發生失衡。

我們一直在討論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這當然是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無數的影視作品都告訴我們,教育應該發掘並鼓勵孩子的天性。

正面的例子,《放牛班的春天》裏,音樂家克萊門特發現學生皮埃爾擁有異常的音樂天賦時,想盡辦法釋放他的才能。

負面的例子,《死亡詩社》裏,熱愛表演的尼爾由於家庭的壓迫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最終慘然選擇自殺。

與此同時,另一點我們也不能忽視。

那就是為什麼整件事會發展成如今的鬧劇?

我想到了一部作品,前不久推薦的韓劇《人間課堂》,劇情講的雖然是校園犯罪,其內核是由於互聯網的出現,學校和社會的邊界開始模糊。

鍾美美的走紅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在學校的普通學生,由於互聯網的出現獲得了極大的話語權,在家長和老師的眼裏,他只是個孩子,可到了網上,他卻是頗具影響力的網紅。

身份的錯位,讓很多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失去效果。

孩子拍攝視頻本沒有惡意,結果由於大人對未知的擔憂弄巧成拙,刪掉視頻的本意是減少影響,實際造成的效果卻恰恰相反。

不管是孩子,還是負責教育的工作者,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

韓劇通過一場虛構的校園犯罪給觀眾上了一堂課,而這次的鐘美美事件,無疑也是一場生動的“人間課堂”,讓我們意識到在生活面前,每一個人都是學生,都需要學習。

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可能也是現在每一箇中小學生都要面臨的問題。

上學的時候,學生究竟該不該帶電子產品?

這個問題放在智能手機剛剛興起的時候,無疑是絕對禁止,事實上當時我的身邊也的確沒什麼同學敢帶手機到學校。

到了現在,這種情況可能會變得模糊,雖然明面上還是不允許。

但是再過十幾年,隨着科技的發展,我們真的能夠以“影響學習”的理由永遠一刀切嗎?

在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裏,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在芬蘭很多的中小學校早就開始將電子產品作為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

讓孩子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當然沒有錯,但我想説的是,面對鍾美美的視頻也好,面對可能會影響學習的電子產品也罷,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弊端,而忽視它們的閃光點。

很多東西都有兩面性,就像鍾美美模仿的那些老師,有人覺得是在抹黑,有人則看出了那些老師的不容易和負責任。

孩子的母親

試想一下,如果情況是這樣的:

鍾美美的父母先站出來,提醒孩子謹慎面對互聯網的流量,不要太在意大家的誇獎和評判。

然後學校和老師以表揚的姿態支持學生,希望孩子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拓展自己的特長和素材。

最後官方表態,從正能量的角度宣傳一下視頻,既鼓勵了孩子,也讓大家意識到教育過程中很難避免的問題。

你看,只不過是大家的出場順序換了一下。

效果是不是好多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5 字。

轉載請註明: 扼殺鍾美美?別急着開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