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人可以創造歷史,但是怎麼説呢?創造歷史不光只考慮這些顯而易見的因素,還需要運氣。雖然當時曹魏外患嚴重,但是內部並未出現嚴重的政治動盪和明顯的大的隱患,反而是蜀漢內部矛盾尖鋭。勝利可以掩蓋內部矛盾,但只要出現前線有失敗的隱患,蜀漢內部的矛盾肯定會對諸葛亮產生很大的掣肘。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中為根據地,先後對曹魏發起了五次戰爭,史稱諸葛亮北伐。這五次北伐中,第一次與第五次是大型全面的戰爭,第四次是中型區域戰爭,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小型局部戰爭。第一次與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從隴西道進軍隴右,在祁山(今甘肅天水附近)與魏軍展開拉鋸,街亭之戰、木門道伏擊等許多歷史上的經典戰役便發生在當時的隴右地區。在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率領的蜀軍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在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渭河南岸)隔着渭水對峙,諸葛亮本想屯田屯兵打持久戰,但卻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此,蜀軍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就此結束。
諸葛亮前三次北伐皆失利,空手而回。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把控了李嚴的江州軍隊。這次蜀漢的軍事實力空前的強大,北伐也難得地順利,打得曹魏損兵折將,棄城而逃。尤其是諸葛亮巧施計謀,奪了魏國已熟的小麥,使得同樣糧草缺乏的魏國軍隊軍心浮動。《漢晉春秋》記述,“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於是魏大司馬曹真生病以後。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命令司馬懿屯兵於長安,手下派遣都督張郃,費耀、戴陵、郭淮等將軍協助。”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勝利而歸。
諸葛亮後半生一直再進行北伐,想要完成劉備的心願,收復中原。最後過於年老而終,七星燈續命更是被魏徵破壞,如果諸葛亮在多活十年,是否真的可以完成心願呢?其實給諸葛亮給蜀國多少時間,都沒有用,都是英雄輩出的諸侯,治國理政都應對自如恰當,深得人心,人民還是希望沒有戰亂而和平生活,時機不對,三國只能相安無事而等待時機,諸葛亮勉強北伐,只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無利益眾生福祉之心,逆歷史潮流而動,天大能力,也沒有用武之地,了無成就,徒留遺憾!
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每次諸葛亮都覺得這是蜀漢唯一的生存機會。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沒有了荊州,蜀漢就沒有了戰略籌劃的資本。那麼等來自北方的軍事集團首領們凋謝後,蜀漢面對曹魏被隨時宰割是必然的命運。諸葛亮這是不願向命運屈服,屢屢挑戰百分之十戰勝的可能性。這樣的挑戰足足有五次。
開始有失敗了得教訓諸葛亮為何不安居一方,蜀地易守難攻,其實諸葛亮也是為了穩定其在蜀國的政治地位,劉禪身邊有奸佞之臣破壞諸葛亮幾次北伐,諸葛亮必須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再説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卧薪償膽的故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方能積攢實力。以弱國之勢連年征伐,那目的很簡單,保證其政治地位。很難打贏,但有贏的可能,歷史上的司馬懿是的確比諸葛亮差點!而他死後非但絕無可能,而且蜀國會很快被魏國消滅,所以一定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