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把你的想法植入別人的腦袋裏

  1748 年,有一個酷愛打牌的政治家叫 John Montagu,牌不釋手,連吃飯也覺得耽誤事兒。頂不住肚子餓的時候就一手拿牌一手吃餅乾(對~這種狀態現在我們都叫“成癮”)。

  終於有一天,他想出了個絕妙的主意,把一片牛肉夾在兩片面包裏面吃,自此之後,他可以愉快地邊打牌邊吃飯了。

  這後來就變成了風靡西方世界的:【 三明治

  1991 年,一個旅居印度的英國學者,想要寄一包衣服回英國去。他把包裹打包好之後,想等明天去郵局寄送。結果是,這個包裹在他的牀邊放了整整 8 個月,他才終於花了一個上午出門去把衣服寄了。

  之後他寫了一篇關於“拖延”的論文,這是“拖延”這件事情第一次進入學術的視野(然而這個和你我一樣拖延的男人在十年之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拖延 】

  你看,這樣你就醬紫記住了“三明治”和“拖延”。

  在人類出現的幾萬年間,從第一個巖洞壁畫到現在的好萊塢大片,從藝術到商業,人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講故事。

  大腦為什麼愛故事?

  很簡單。每當我們聽講座的 PPT,第一第二第三、一條邏輯兩條邏輯三條邏輯……我們大腦激活的是布洛克區域(Broca 'sarea)和韋尼克區域(Wernicke’s area)。就是説,這個時候,我們大腦裏面興奮的只有負責語言的區域,它們努力解讀語言信息。

  然後呢?

  然後木了。

  而當我們聽一個故事的時候,除了負責語言的區域,大腦會調動起所有相關的、需要激活的腦區,來幫助我們體驗這個故事!

  就比如説,故事裏面講:大盤雞很好吃,你大腦中負責知覺和感覺的大腦皮層就會活躍起來。而相比“她的聲音很好聽”,“她的聲音像蜜糖一樣酥甜”會使你大腦中負責感覺的皮層完全地活躍起來。

  這也很有趣。神經科學裏面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科學家發現,當一個大猩猩伸手去拿香蕉,和一個大猩猩想象自己或他人伸手去拿香蕉的時候,使用的大腦區域是一毛一樣的。

  這個是最早人們發現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你能夠通過想象去模仿、體會一件事情的感受,而不必自己去經歷它。

  一個故事,能夠讓你整個大腦都興奮起來。

  將你的想法植入別人的腦袋裏

  當然,故事的作用不止這個。它還能“催眠”。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每當你興致盎然手足舞蹈地講 high 了的時候,坐在你對面的人的眼睛裏面也會發光。當你自己了無興致地講一段自己不感興趣的理論,對方也記不得你講過什麼。

  普林斯頓大學的 Uri Hasson 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講故事的時候,聽眾的大腦會和講者同步。當講者的島葉(Insula),一個負責情緒的大腦皮質興奮的時候,聽眾的島葉也會興奮,而當講者的前額葉被激活的時候,聽眾的前額葉也會興奮。

  ▲

  你看,通過講故事,一個人將自己的想法、念頭和情緒,統統植入了聽眾的腦袋裏面!

  我們為什麼對故事感冒?

  簡單來説,我們天生如此。如果我們把每個故事拆解,它們的本質都是因果聯繫。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試着找各種因果聯繫,無論你是在想娛樂八卦還是在想某個人,我們不斷地把每件事情每個動作每個談話,都腦補成為故事。

  而且,每當我們聽到一個故事,我們都會自動地把它和自己的經驗聯繫起來。比如見到一個高興的事情,我們會自動搜索和自己相關的部分,而這個搜索的過程,會激活我們大腦的島葉(Insula)。

  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感受到和自己相關的各種情緒,比如高興、痛苦、厭惡、嫉妒等等。

  就像這樣:

  耶魯大學的 John Bargh 做過一個實驗。被試者在等待實驗的開始,這時候科學家走進來,手裏拿着一大堆東西,科學家讓被試者幫忙小拿一下咖啡(這個咖啡其實是才是實驗的關鍵!狡猾的科學家!)。

  科學家遞給被試者的咖啡有兩種,一種很燙,一種很冰。之後科學家給被試者描述一個人,讓被試者判斷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結果,拿了燙咖啡的人,普遍覺得 TA 聽到的這個人的性格很温暖。

  大腦經常這麼欺騙我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一個著名的懸橋實驗(你在懸橋上,心驚膽戰,中途遇到一個美女,之後念念不忘。實驗裏面很多人都認為,我手心出汗渾身發抖,一定是因為我愛上了她)。

  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歸因,它用各種因果聯繫,將當下和你的經歷編織成為故事,而讓你相信它是真的。

  辣麼,説了這麼多究竟有什麼卵用呢?

  想要別人聽你説話?不要再跟人講道理,講故事。

  有個在心理治療領域裏面傑出的治療師,叫埃裏克森,他做催眠。從他留下的資料裏面看,在他的治療過程中,他大量地使用隱喻和故事,而非教導的語言。

  人們不需要道理,人們需要體驗。而普林斯頓大學的 Uri Hasson 認為,如果想要讓別人的大腦興奮起來,印象深刻到就好像是自己親身體驗過一樣,講故事是唯一的方法。

  想要別人記住你?故事越簡單越好。

  用越簡單的語言,講越簡單的故事,越令人記憶深刻。

  而又有一些(吃飽了撐的)科學家發現,在演講中,修辭和句式讓人們覺得“煎熬”,人們的大腦中負責情緒的前額葉皮層對於這些“多餘”的詞彙毫無興趣。

  我們從小的教科書是深刻的反例。毫無情緒地大段落描述,使得有趣的知識都變得索然無味。而(某國)教科書又極擅長將簡單的事情講得繁冗而複雜。

  而我永遠記得大學寫作老師講的一句話:

  A small word has it’s magic.

  慎用故事的力量

  因為故事可以翻手雲,覆手雨。

  想想看,在電影院裏面,女主角聲嘶力竭地穿着高跟鞋跟恐龍賽跑 / 灰姑娘在角樓歌唱被王子愛上 / 小人物披荊斬棘破繭成龍……管他什麼現實什麼科學,“我就是要實現我的夢想”!

  每當我們陷入故事的情緒的時候,我們都容易喪失理智。心理學家 Melanie Green and Tim Brock 認為,故事扭曲了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方式。

  人類是情緒的囚徒,而非理智。

  也願你終能保持清醒,不被故事的幻象所欺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3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把你的想法植入別人的腦袋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