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結構轉型大有可為

程紅兵: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結構轉型大有可為
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程紅兵

無論是公辦校,還是民辦校,我們都要回答一些問題,有一些已經成為經典的問題。比如斯賓塞曾經問過,“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不妨仿造這個問法問幾個問題,什麼教育最為美好?我們當了多年教師,辦了一輩子的教育,從公立學校到私立學校,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不妨問一下:什麼樣的學校最為理想?我們開設了很多課程,但什麼課程最優秀?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上了一輩子的課,什麼課堂最有智慧?我們從早到晚低頭做事情,有時也需要抬起頭問一問自己的內心。

美好的教育是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和諧統一,兩者不可或缺,如果極度個性化也會導致極度的利己主義。所謂理想的學校一定是東方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和諧統一,如果把東方的優勢、西方的長處相結合,可能就是理想的學校。什麼樣的課程是優秀的課程?科學精神與人文思想的和諧統一,科學講究可證實、可證偽。我們的課程要有人文精神,學校要有人文情懷。所謂智慧的課堂一定是思維寬度與理解深度的和諧統一,既要拓寬孩子們的知識面,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深度。當我們把這些基本問題提出來以後,每個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學校課程轉型的價值標準就是核心素養,借用政府文件所提到的核心素養的概念,就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所謂核心素養就是這個孩子一生髮展最重要的東西、最基本的東西,這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我們課程建設可能需要從這個意義上去考慮。麻省理工學院的院長哥頓·布朗説:“要當一名教師首先要做一個預言家,你的教育不是為了今天,而是要為了學生們想象不到的未來做準備。”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想象未來社會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因此思考教育應該做什麼,我們學校應該做什麼。杜威説:“如果我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掠奪了他們的明天。”如果按照昨天的課程內容、昨天的教育學習方式,按照昨天對知識的理解、學習的理解、教育的理解,來辦教育,可能我們就會把孩子的未來給耽誤了。

美國的核心素養提出6C(21世紀技能,包括創造力與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溝通、合作、品質教育、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簡稱6C),中國校長一看到這6C,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如何落實、如何兑現、如何培養,如何實現6C目標並真正落到實處,作為校長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甚至沒有想明白。

但既然是美國人提出的6C,美國人能否做一個示範?我們和美國的學校進行交流,互相到彼此學校考察,解決項目化學習,三人一個小組,製作出一部智能手機,而且這部智能手機帶有個性化的功能。所謂的個性化功能就是市場所賣的手機不具備的功能,這件事不要説學生不會,恐怕我們的老師也很難完成。製作手機的前兩週,我們的孩子幾乎是在美國的老師和同學手把手的指導下操作完成,兩週後孩子們竟把手機制作出來了,第三週孩子們用計算機理論、用物理學理論解説這部手機。這整個過程孩子們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和激勵,突然心中湧起了一股自信,實踐證明他們能夠完成這項任務。

我們把這項工作分解一下,所謂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因為製作這個手機具有市場上別的手機所不具備的功能;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有了,要生產一台新功能的手機而且真正製作出來,必須批判原來的手機,必須解決真實的問題;還要提升溝通能力,孩子們得到深圳華強北的電子市場的一家家商鋪裏和店員溝通,購買相關零配件,而製作手機期間遇到問題也要隨時和老師、同學溝通。我們是三個人一個小組,三個成員相互之間也要進行合作。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的品質教育、公民權利和義務都包含其中。這一個項目學習其實覆蓋了所謂的6C。

所以,基於核心素養,我們的課程結構要轉型。我的觀點,由體系課程轉為譜系課程,從統一課程轉向差異化課程,從單一課程轉為立體化的課程。國家課程校本化,學校課程社會化。我們的學校課程能否社會化,也就是説我們能不能基於社會發展的需求、基於學生髮展未來,把課程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地聯繫起來。我們讓孩子們實踐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讓孩子們獲得更多體驗。學校課程要走向社會,要和社會產生一定聯繫,學習者必須進入真實的情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孩子們帶到真實的情境中。如果學校只是模仿秀,這是有問題的,懷特海説:“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我們的教育特別容易封閉在校園中,如果始終和社會格格不入,我們的教育不會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所以,經歷即財富,體驗即學習。如果我們讓孩子走向社會,好比讓孩子們在大江大海中游泳。關在校園裏,好比讓學生在浴缸裏學游泳,永遠學不會。

統一課程走向差異化課程,面向羣體的課程能否走向面向個體的課程,我們藉助互聯網的技術,能否實現個性化的學習,我覺得今天的互聯網技術、今天的數據統計完全可以實現。孩子的學習內容可不可以因人而異,不要每個孩子都學一樣的東西;能否藉助孩子過去歷史數據的沉澱,能否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歸類、加以分析,找到適合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找到最佳符合他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空間,這完全可以實現。

由單一的課程改革走向立體的課程改革,充滿活力,比如課程內容能否重新構建,為什麼要一成不變地把過去的內容不斷地複述出來?能否在內容上有所變革。能否在尊重學科的基礎上適當做一些學科的重新組合。課堂能否重新建設,現在很多學校熱衷於課堂改革,很多學校、很多老師創造了很多教學模式,但是走到今天我們突然發現,我們的教學模式過於機械、過於呆板。什麼是課堂?課堂最本質的特點是有規律地自由行動,課堂是有規律的,課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就是自由行動,這兩極能否和諧地統一起來,有規律地自由行動,這是課堂轉型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結構轉型大有可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來源《未來教育家》2020年第5期,原標題為《基礎教育的學校課程結構轉型》,作者程紅兵。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28 字。

轉載請註明: 程紅兵: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結構轉型大有可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