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説大家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就是各國地面大軍的廝殺,而對於當時各國的水軍可以説史料記載很少,特別是一統天下的秦國水軍。但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各國的水軍就已經成為戰場上的重要一員了。
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戰是在齊國和吳國之間爆發,不過雖説是大規模,當時兩國也只是千餘人的小股水上部隊,當時吳國比較注重水師的發展,約有8000多人的水軍,齊國也有近5千人。
而當時水師最多的卻是楚國,戰國時伍子胥伐楚時,就曾擊潰20萬楚國水陸兩師。魏國的精鋭"武卒"中,也曾組建過一支千餘人的水師用於黃河保衞,後被秦軍殲滅。
北部燕國在戰國後期,名將樂毅曾組織一支2萬餘人的水師,在今天的山東濱州一帶登陸,齊國在田氏代齊後水師基本廢止。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據記載的水師力量加起來巔峯時有10餘萬人。不過,春秋戰國時期,史書上未曾記載韓趙兩國有建制的海戰力量。
而我們再來看看最後一統天下的秦軍,秦國陸軍可以説屢戰屢勝,那麼秦國的水軍又如何呢?秦國水軍雖然歷史記載很少,但在一統天下的戰爭中,可以説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秦國水軍當時的戰船稱“舫船”,一船載五十人與三個月的軍需,順水可日行三百里。公元前280年,秦昭王派司馬錯伐楚,秦楚之間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水戰。
司馬錯率巴蜀水軍10萬多人馬、一萬餘太白船、600萬斛米糧,沿涪水而下,攻佔了黔中郡,從楚軍手中奪得漢北、上庸之地。
史料記載“秦為太白船萬艘”,“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秦)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其規模可見一斑。
接着,司馬錯又分兵乘勝東下,到達夔巫。這場涪水之戰,司馬錯的兵鋒挺進到楚之西南,取楚商於之地;一路白起率眾由陸路出武關攻楚,在鄢城展開決戰。
白起命士卒和獲赦的罪人開鑿了一條長渠,引鄢水灌鄢都,破城而入。白起乘勝攻克夷道、枝江、松滋等地,直逼楚之郢都。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郢都,郢變成了秦之南郡。楚國為此遷都於陳,因為陳地有楚強大的水軍,所以秦軍停止了進攻。
公元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就是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滅了魏國。秦國可以水陸並進進攻魏國,説明秦國的水師不僅僅是運輸作用,當時已經開始擔任了大規模攻擊任務。
可見秦國的水師雖然不如陸軍,但在七國當中,也是響噹噹的一流水師。在吞併六國的過程中,秦國水師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秦國水軍戰船主要分為大型樓船和輕捷艨艟、鬥艦等兩類,以利水上作戰時大、小部隊及輕、重戰艦之間互相配合。
秦統一六國後,秦軍在原秦國水軍的基礎上,又收編了吳、楚、越等國的水軍及艦船,使水軍的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戰鬥力也更加強。這支水師在拓疆上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這時的秦國水軍已經建立了有樓船(指揮船)、大羿、中羿、小羿三種主要戰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衝角)、橋船(輕快戰船)等戰船的水軍。秦國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數量僅次於步兵,遠遠超過車兵和騎兵。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尉屠睢所率南征百越的50萬大軍中,主力即是“樓船士”,可見秦時水軍規模之大,且能單獨完成作戰任務。
秦軍主要戰船大羿寬大概一丈六尺,長十二丈,可以容戰士二十六人,船槳手五十人,控制方向的舳艫三人,操長鈎矛、斧者四人,吏、僕、射、長官各一人,共九十一人。
而水上戰鬥方式一般是先用弩射,再進行接舷戰鬥,最後登船格鬥,有時亦用突冒撞擊敵船的作戰方法。雖説水軍在戰國時期僅為輔助,但其規模、潛力和發展趨勢不可小覷。巴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有機會發展舟師水軍。
據記載,早在公元前五世紀,蜀王就建造“鸚鵡舟”航行於江上。秦納巴蜀之後,以巴蜀為基地,大興水師,規模十分宏大。在統一戰爭中,尤其是對百越的戰爭中,秦水師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史料記載,百越地區路途偏遠,道阻且長。秦軍正是在創造性地連通珠江水系和灕江水系之後,又巧妙地運用“萬艘”兵船將兵員、糧食等一應器械運達百越,最終擊敗百越。
秦國雖然並不是以水戰為主,但非常善於用水軍牽制對方,往往讓對方水陸不能兩顧,秦軍再用更強的陸軍去擊潰敵人!那麼秦國水軍後來的命運又如何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因為車同軌,驛道的建立,使得水師的重要性下降。而且統一天下後,戰爭軍備的需求也降低了,到了秦二世水軍更是亂成一團。因為開支龐大,但無法立見作用的水師顯得性價比不高。
所以秦朝的水師極有可能是被秦朝自己給廢了,這也使得項羽劉邦這些楚人造反時,秦國因為水師的喪失,無法對項羽的大後方實行威脅,只能被動防禦。如果有一支強大水師存在,可能秦國也不至於迅速滅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