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叫我二百五”:學渣兒子的一段話,值得家長反思!

一、“媽媽,別叫我二百五”

上週末,我看了一期《老師請回答》,其中有一個小男孩讓人印象深刻。

小男孩説,自己學習不太好,經常被媽媽教訓,如果考不好就會被打,連續考不好,就連續被打。

原來小男孩二年級,成績處於中下等,每次被媽媽罵最多的時候就是寫作業的時候。

小男孩哭訴着説:

“我不想媽媽叫我二百五”。

同樣作為一名媽媽,我很理解父母們那種控制不住自己火冒三丈的感覺,就像節目中小男孩媽媽説的:“我也後悔説他,但有時候脾氣上來了就會口不擇言。”

我們有脾氣就必須得宣泄,可是我們卻很少想過,當自己口不擇言的時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在調查研究青少年犯罪記錄時發現,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個孩子説12歲時,爸媽就分開了。明明不是他的錯,母親卻經常罵他,讓他去死。

最常聽的一句話是,説自己

沒用,是廢物。

還有孩子説,父母從來都沒誇過自己,罵他最多的,就是

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説到這裏,孩子無奈地用手拍了拍腦袋,好像懷疑,的確如此。

也許他們的父母從未想過,這些話,會推動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胡慎之説:“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這個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要明白,所有的語言暴力,都沒有半點教育成分。因為我們這是在本質上,恃強凌弱,發泄自己的怒氣和怨氣。

長時間的言語攻擊,會讓孩子感覺被父母嫌棄,認為自己真的沒用,甚至自暴自棄,走向極端。

二、“我希望媽媽,多給我幾次機會”

我曾採訪過幾位家長,她們説自己之所以罵孩子,除了沒忍住脾氣也是真的恨鐵不成鋼,孩子學不好還不思進取,欠教育......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老師請回答的節目中,為了幫助小男孩打開心扉,老師單獨問小男孩:

“他們説你不行,沒戲了,你認嗎?”

小男孩説:

“我覺得學霸是一個稱號,學渣也是一個稱號,反正沒有好與壞,我希望媽媽多給我幾次機會,再多幫幫我,如果努力我可以變得更好。”

我們總是在責怪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心裏是怎麼想的。

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是家長們最為看重的東西之一,如果孩子成績好,家長就會少操一些心,並覺得倍兒有面子;

如果孩子成績差,家長可能就會開啓機關槍模式,不停嘮叨、數落孩子,並加重學習任務強迫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殊不知,孩子學習成績差可能正是家長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

如果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時,動不動就發脾氣,那麼孩子可能50%-60%的精力都在看媽媽的臉色,感受媽媽的情緒,而沒有心思去專心寫作業了。

還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思考慢,做題慢,就恨不得代勞,幫孩子分析,但是這種代替換不來孩子的成長。

習慣是慢慢養成的,你越着急,越催促,越可能適得其反。

長此以往,你覺得孩子讓你操心,孩子覺得你們讓他煩心,成績自然很難提高。

三、放下焦慮,等等孩子

前哈佛大學校長説:

如果你覺得教育的成本太貴的話,你可以試試無知的代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或許家長多給孩子幾次機會,在教育上多一點耐心,孩子的進步就會再大一點。

正如台灣大學教授張文亮的一首散文詩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中寫道: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説:“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

喘着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裏的微風這麼温柔。

慢着!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有些時候,我們的孩子就是這隻蝸牛,他們走的很慢,卻也在引領着大人,觀賞着沿途的風景;

有些過程,家長必須學會耐心等待,因為這是孩子自己成長,長本事的過程。

如何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還是忍不住發火,下面這幾點建議供您參考:

1、多給孩子具體的讚美

“你真棒”,這樣的表揚隨處都能夠聽到。然而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所以表揚孩子不要籠統,要具體。比如孩子考試比上次進步一點了,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這次考試複習,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媽媽很開心”。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情緒激動時離開現場

當你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時,可以暫時離開下,冷靜幾分鐘,一會再回來。先處理情緒,再教育孩子。孩子是會模仿的,所以大人要以身作則,學會憤怒管理。

當家長和孩子的情緒都穩定之後,孩子專注傾訴,父母專注傾聽,這樣才能搭建起親子關係的橋樑。

3、用番茄時間分解學習任務

把任務分解是一個幫助孩子學習的好方法。與其讓孩子坐在椅子上完成全部的作業(比如50分鐘),還不如把任務拆分成25分鐘和25分鐘,每隔25分鐘讓孩子休息一下,這樣孩子也不會覺得任務繁重,完成作業也顯得目標更容易實現了。

具體起來,我們可以也給孩子採用“番茄時間學習法”,步驟如下:

1.準備好一個計時器,和一個要做的事情清單

2.一個番茄鍾為30分鐘,包括25分鐘的學習時間和5分鐘休息時間

3.把時間分為兩個番茄鍾,每學習兩個番茄鍾可以較長地休息一次

孩子在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就是他一個學習的過程,正是他採用的最為自然的、自主的學習方式。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每一種生物的成長都需要遵循其自然規律,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的呵護。

很多時候,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

等等孩子,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13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別叫我二百五”:學渣兒子的一段話,值得家長反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