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陝西通治》記載:乾陵石人羣像是參加唐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特使。葬禮過後,武則天為紀念這件事,命人刻石像立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兩側,象徵着唐王朝的國威以及和這些邊境民族的睦鄰友好關係。
乾陵前的“衞士”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兩朝帝王、以夫妻形式合葬的陵墓。裏面埋葬的正是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除了墓主的特殊之外,墓前的場面也十分令人驚奇。
在乾陵的墓前站立着61個石人,這些石人都被雕刻成了十分恭敬的姿態,就如同正在被訓話一般。這與秦始皇的兵馬俑就有些相像了,但不同的是,這些石人並不是兵馬俑一樣的衞士,他們身份要比之高貴的多。
這61尊石人像的雙手都抱着笏板,這個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板子,一般以象牙而製成,官員們在上面可以記載要進諫的事務。
在乾陵石人像中還有20個多人佩戴有“玉袋”。這些玉袋是隻有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都督、刺史才能夠隨身攜帶的用來裝官印的袋子。由此可見,這些石像人都是身份地位較高的人,其中還不乏身居要職的官員。
此外,這61尊石人像所穿的服飾與唐代的服飾有所差異,因此在這些石像中不僅有遊牧民族,還有西域等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從開頭的史料記載中也可看出,每一個石像人都是一個外邦國家的象徵,也就是當時臣服於大唐的外邦。
從這裏來看,這些站立着石人確使墓主人顯得更加高貴。體現的正是大唐王朝的國力雄厚、以及四方來朝、臣服於大唐威嚴的事實,見證了唐王朝的盛世輝煌。
農民發現丟失的石人頭像
不過有一點令人奇怪的是,這些石人的都是沒有了頭,而且從痕跡來看,石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頭的。那麼這些石人究竟是遭遇了什麼?
關於這些石人的頭顱莫名消失,史學家們也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説法。
直到1971年秋末的一天,陝西省乾縣瓜婆嶺村的兩位村民正在田地裏勞作時,卻挖出了埋在泥土下面的一顆雕刻精美的石刻頭像。
石像的出現讓兩位村民十分驚訝,卻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石刻頭像出現在田間地頭。最後有一位村民忽然提出:石刻頭像是不是來自於那座神秘的帝王陵——乾陵呢?
因此,兩位村民最終決定將石刻頭像拿到縣裏的文管會。
接待兩位農民的正是一位考古經驗豐富的幹部。而當他第一眼看到這件石刻頭像時,就知道這件頭像很有可能就是乾陵中的61座無頭石像。
於是在第二天,文管會的幹部和村民早早就來到了61座石像前。他們按照無頭石像頸部的斷痕對墓前的61座石像逐一進行了對接。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西邊最後一排的一座石像頸部的斷痕就與農民發現的石刻頭像相吻合。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這些石像人會全部沒有了頭?又為何農民會從田地裏找到了消失許久的頭像呢?
關於這一點,民間傳説自是不少,但其中可信的當屬“地震説”。
關中大地震或解“石人之謎”的真相
明嘉靖34年,即公元1555年的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強烈地震,地震級別達到了8至11級。此次地震還致使80多萬人死亡,這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關中大地震。
因為華縣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是震中地帶,乾陵因此也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專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便是造成61尊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同時,之所以單單是頸部斷裂的原因,除了頸部本身脆弱之外,石像的材質也是導致其斷裂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雕刻石像所採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在石料上可以看到有一些淺色的線條。而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就是從這些地方開裂。
不少研究人員都推斷:61尊番臣像大部分便是毀於關中大地震。而其餘的石像則可能毀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時期。
這一點,日本學者也有着相同推斷。
1906年,日本學者足立習六在《長安史蹟研究》一書寫道:據考察,乾陵的61尊番臣像是因為明嘉靖年間大地震毀壞的。
小結
但即便斗轉星移,這61尊蕃臣石像已經滄桑歷變,王賓們的頭也或因滄桑歲月和兵火戰亂已經不復存在。但其藴含的精神力量卻減損,這些石像也正是中國古代王朝輝煌歷史的見證者。
參考資料:《陝西通治》、《長安史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