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研究的這條產業鏈,和之前的衞生事件“次生災害”系列不同。這個領域的邏輯,原本一般般,但“衞生事件”之後,它的邏輯開始逐漸變強。
受衞生事件影響,這條產業鏈的行業指數漲幅為5%,同期滬深300下跌7%。
而這條產業鏈中的某龍頭,在同一時間內,之前2年,自高點16元一路下殺到8元,跌幅高達50%。之後,很短時間之內,自低點反彈達到40%。其2020年中報數據顯示,因併購影響,收入增速為42.18%,淨利潤增速66.07%。
產業鏈中的另一家龍頭公司,2018年從高點8.23元,一路下滑到2020年3月的1.87元,跌幅高達77%。然後,開始一輪猛烈反彈,短短2個月內,又從低點反彈近119%。
好,關於今天的主題——教育這條產業鏈,幾個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
一是,這個受政策限制很大的行業,未來增長空間到底怎麼樣?量的增長看哪裏,價的增長看哪裏?
二是,如果具體到因持續併購而呈現高增長的高等教育賽道,中長期邏輯又該怎麼分析?
編輯
教育這條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依次為:
上游——教學教材出版商、教學器材生產商、教育信息化服務上,代表公司有科大訊飛、佳發教育、新開普;
中游——教育內容生廠商,按照用户年齡和需求,大致分為學期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代表公司有好未來、新東方、中國東方教育、跟誰學、尚德機構、中公教育、美吉姆、立思辰等;
下游——教育終端服務商,比如就業招聘、留學服務等,代表公司有獵聘網、新東方。
大致瞭解產業鏈結構後,問題來了:這條產業鏈,長期增長前景,該看什麼?
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居民綜合產出的提高,而教育是提高單位人工產出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教育行業未來的增長,背後的幾大確定性因素就在於:人口總量、人口結構、人均可支配收入,它們會分別影響教育行業在量和價,兩個維度上的增長邏輯。
美國在1941到1942年這個時期,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而同期根據可查詢的數據來看,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后,美國的教育行業佔GDP比重出現大幅提升。
這個邏輯,和我們研究過的保險行業很像,都是消費升級的邏輯,當人均收入水平到一定程度,會呈現必然的高增長。之前研究中國平安時,我們提到過,人均GDP邁過1萬美元時,保險行業會迎來黃金髮展期。
從1947年到2019年,美國教育業佔GDP比例從0.3%提上到1.2%,結構佔比提高了4倍。
而回看我國,教育產業自2008年開始,其佔GDP的比重開始大幅提高,2017年教育行業佔GDP的比重為0.4%左右,與美國1948年到1960年期間的數據較為接近。
目前,我國的人均GDP已經與當時的美國較為接近,但我國居民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更重,在我國人均GDP還未達到1萬美元的水平時,對GDP的貢獻已經超過了當時的美國。
因此,雖然我國的人均GDP還未達到10000美元,但居民對於教育的投入,已經開始超前。
編輯
從我國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的結構來看,首位的是食品開支,第二位為交通開支,第三位的就是教育支出。其中教育的佔比提升了1.1%、交通提升了1.6%,在支出結構中的佔比有提升。
所以,教育行業從本質上説,應該屬於消費行業,因而也遵從消費行業的分類方法:必選教育賽道、可選教育賽道。
本次對於教育行業的研究,我們重點覆蓋其中的“必選消費”賽道,即以辦學校為主的學前教育、高等教育。
此外,對於K12培訓、職業教育,由於增長邏輯與這兩個賽道有所差別,因此我們放到後續系列報告再做覆蓋。
為什麼這麼分類,我們舉個例子:中國東方教育,以廚師職業教育起家的職業教育龍頭。它的增長邏輯其實不應該放在教育行業裏和學前、K12這些來做比較,而是要放在餐飲產業鏈裏去分析。它的增長邏輯,粗略來説取決於這個鏈條:
中國有多少人——總共有多少餐館——每個餐館需要多少專業廚師——多少廚師是從烹飪學校教出來的——東方教育在烹飪學校裏的市佔率。
如果從以上這個鏈條分析,那麼才能找到它這個領域的增長確定性。因而,同是教育賽道,增長邏輯其實大不相同。
首先,我們來看必選教育消費賽道之一,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的消費者,他們的年齡處於0-6歲之間,涉及的板塊主要是早教和托育。
我國新生兒數量的增速,自2000年至今,大部分時候處於負增長中。
編輯
根據聯合國人口署對於中國新生兒數量的三種方案預測,到2025年,中國0-6歲兒童整體的規模會呈現下降趨勢,但總體會保持在8000萬以上的規模。
編輯
因而,在總量增長邏輯不清晰的的情況下,該行業成長只能看“價”這個因子,但是,價方面,會受到較大的限制。
公辦幼兒園接受監管層定價和限價,民辦幼兒園大多實行市場定價機制。定價的差異性,催使資本追逐民辦幼兒園,因而從2001年到2018年,民辦幼兒園的數量大幅提升。
然而,民辦幼兒園高客單價,加劇家庭端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併成為影響我國生育率的原因之一。
所以,2018年監管層出台《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國公辦幼兒園佔比需要達到50%, 加大公辦幼兒園的財政投入。同時,一定程度上限制民辦幼兒園的風險。
比如,意見中提出:社會資本不得控制國有資產或集體資產舉辦幼兒園、非營利性幼兒園,民辦園一律不許單獨或者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購買營利性幼兒園。
意見中同時提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也就是幼兒園這個階段。
根據這個來看,民辦幼兒園從長期前景來看,是需要小心的。綜上來看,不論短期還是長期,學前教育這個行業由於政策的限制和規定,未來的走向類似“義務教育”,民辦渠道在縮減,因此不屬於資本市場重點關注的板塊,盈利增長前景也比較模糊。
高等教育,按照辦學性質,主要分為公辦高等教育和民辦高等教育。和學前階段的增長邏輯不通,其中,民辦高等教育相對存在一定的空間。
該行業的驅動有兩個:1)高考人數;2)政策鬆緊。
編輯
2018年和2019年,正處於我國高考人數增速大幅上升的階段,主要原因為21世紀初期的嬰兒潮,出生率提升導致的。
編輯
注意,在1997年到2001年之間,出生人數開始出現下降。後續只有在2017年,二胎政策推行時,新生兒數量再次出現短期小高峯。而這期間出生的嬰兒,預計會在2034年參加高考,因此那個時候,高考人數大概率會出現一波峯值。
如果看具體增速方面,公辦高校的招生人數增速較為平穩,從2011年到2018年,增長在3%上下波動,而民辦高校招生人數的波動較為劇烈,在-1%到5%中間波動,但結合上圖我們可以發現:當參加高考總人數增速較高時,民辦教育的學生增速會有所上升。
從數量角度來説,能上公辦高校的人數受限,因而民辦高校領域雖有波動,但具有“剛需”特性。
編輯
從結構上來看,高考生最終進入公辦、民辦的比例較為穩定,因此,高考人數總量,是這個行業的一大影響因素。
據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高考的發生時點為18歲左右。由於近年來,15-19歲人口占比有所下滑,這意味着,近三年參加高考人數的高增速可能無法延續。2019年,我國參加高考人數的增速,達到近10年來的峯值。
此外,2020年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為1071萬, 同比增長3.87%。
不過,15-19歲人口數量,代表的是短期的高考人數。而中期人數,則要看10-14歲人口占比,這個數據仍在上升通道,也就意味着,4-8年後參與高考的羣體仍然在增加,因此,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參與高考人數雖有年份波動,但並不會下滑太多。
總量邏輯明確後,我們再來看公司的增長邏輯。
高等教育行業,它的准入門檻較高,有牌照護城河。原因有兩點,一是新建民辦高等教育機構須有合規和執照要求,近年來我國在縮緊新發牌照。二是高教行業初期投入資本高、回報率低。
受上述兩個因素的影響,在高等教育領域,併購是重要的擴張路徑。截止2019年12月,高等教育的上市公司中,累計收購14所學校,其中14個獨立學院。
總結一下這個賽道的增長邏輯:由於政策基調的鎖緊,所以新開設學校數量上的增長不顯著,因此,這個行業未來的增長,重點看兩件事——專升本、併購。
其中,專升本為內生增長邏輯,專升本後,單學校的學生人數和學費價格,都可以獲得大幅提升。
但專升本在實際中很難操作,並且從歷史來看,政策仍在收緊。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18年度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通知》,調整了高職高專升本的政策,按照“特色學校不變為綜合學校,專科高職學校不升為普通本科學校,職教體系學校不轉為普教體現本科學校”的原則。
不過,目前,從突發衞生事件之後,這個原本在收緊的方向,因“保就業”因素而發生了轉變。
2020年2月28日,監管層發佈會,其中提到要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的規模,預計增加32.3萬人。
這個擴招力度有多大,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原定每年專升本的人數,為不超過本科錄取人數的5%。
通過參考高考人數*錄取率*5%,可以測算出如果不擴招,專升本原計劃人數大概是23.6萬,而本次擴招,在此基礎上增加了32.3萬,也就意味着,專升本的擴張增速可以達到134%。
所以,政策對於專升本人數的增加,會拓寬整個高等教育行業的規模。未來,我們也需要持續跟蹤,後續是否還會有這類“穩就業”的政策措施。
考慮到該行業政策影響較大,我們整體梳理了一下近期的政策,從短期和長期兩個維度來判斷這個行業。
短期政策:
2020年2月,教育部明確今年專升本擴招32.2萬。而剛剛結束的政府報告中,提到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
短期內,民辦高等教育由於擴招,量方面的驅動較為顯著,並且,由於學生擴招並不需要同步大幅增加資本開支和成本,因此,從學校的角度來説,邊際成本呈現遞減的趨勢。因此,我們預計,今年的民辦高校,收入增速與盈利能力均會得到改善。
長期政策:
一般教育行業的長期政策導向,五年會更新一次,根據教育部出台的規劃發展目標。當前,我們正處於上一輪五年計劃目標的末尾,因此,新的目標還不明確,有待後續進一步的觀測。
截至 2017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 42%,根據“十三五”的規劃預期,2020 年我國目標將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提升至 50%,即達到高等教育普及化;在校人數方面,“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預期普通本專科人數達到 2,655 萬人。。
編輯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長期政策,與客單價有關。為了推動教育事業市場化,監管層通過《民辦教育促進法》,其中重點強調:要求民辦高校儘早明確屬性。
一般上市公司都會選擇,將自己定性為營利性學校,這樣會在定價上享受市場定價方式,預計未來學費價格有提升空間。比如之前我們研究過的中教控股,其收購澳洲國王學院,這樣的操作會很大程度上提升客單價。
明確了整個行業的短期和中期增長邏輯後,我們來看具體的競爭格局情況。
民辦高校由於存在牌照限制,因此,擴張難度較大,存在顯著的地域特徵。據統計來看,目前,呈現階梯式分佈,其中廣東、江蘇、湖北、山東等地的民辦高校數量較高。注意,從這個分佈階梯來看,基本上,人均GDP越高的省份,民辦高校數量越多。
因此,不論是從招生還是提價的維度,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民辦高校,增長確定性更強。在這個賽道,下沉邏輯並不清晰。
目前,從高等教育學校的上市公司披露的學生就業情況來看,其就業率沒有顯著差別,低就業率的學校,通常為併購引入的學校。
因此,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目前,民辦教育的質量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分野,區別主要還是在區域上,因此,我們來看目前上市的民辦教育公司,分別分佈在什麼地方。
希望教育——主要佈局在四川,當地民辦高校共有34所;
中教控股——主要佈局在廣東、江西,當地民辦高校共有54所;
新高教——主要佈局在重慶,當地民辦高校共有26所;
民生教育——主要佈局在重慶和海外,其中重慶民辦高校有26所;
春來教育——主要佈局在湖北,當地民辦高校共有42所;
建橋教育——主要佈局在江浙滬地區,區域民辦高校108所;
中國科培——主要佈局在廣東,區域民辦學校54所;
上述存在已證券化的高校資產的區域中,GDP排名前三的為廣東、江蘇、浙江,分別對應三家公司:中教控股、建橋教育、中國科培。
研究至此,“必選教育”產業鏈的邏輯已經基本梳理完畢,接下來,我們來看整個產業鏈的圖譜。
從教育產業鏈圖譜來看,增長較高的是中游的高等教育和K12教育板塊。接着,簡單總結一下中游各版塊的增長邏輯:
學前教育——由於托育和幼兒園,國家目前處於大力扶持中,且有望納入義務教育範疇,不允許政策過多參與,因此這部分不在我們重點關注範疇;
高等教育——民辦教育關注高考人數情況,近年來人數有下降的趨勢,再結合出生率的下滑,長期來看這個階段的人口量也許會出現縮減。這個賽道量的增長,其實主要在於擴招 併購,擴招方面,比如專升本,擴招專科、本科、研究生數量等;併購方面,目前各家基本都在佈局。
這個行業中,增長比較快的是新高教、民生教育,但增速的驅動均為併購,且集中於重慶地區。如果要看併購的潛力,那麼,區域上看,中教控股和中國科培的潛力更大。這兩家中,中國科培還未發生過併購,其併購能力有待後續跟蹤。
價的邏輯,高等教育學校定價受到政府審核批准。不過,其可通過海外聯合辦學、或者3 1、2 2等方式,對課程進修結構化升級來制定更高的客單價。典型的案例比如中教控股,我們在專業版報告庫中做過研究,此處不詳敍。
放眼整個教育行業,高等教育回報水平較高,因其客單價較高,壁壘較高,存在牌照優勢,同時不愁招生:
高等教育中,回報較高的是中國科培,因其只有兩所學校,沒有進行併購,商譽較少;中教和建橋的回報接近,但建橋的淨利率比較低,這是因為其剛上市,發生了較多的輔導費用,拉高了管理費用率。
回報率較低、數值為負的多為K12教育,因為其目前還未達到盈虧平衡狀態。而高等教育大多盈利較好,可自負盈虧。
從利潤率水平來看,K12教育、高等教育賽道的毛利率大多都能達到40%以上,因為它們的成本主要是教師工資和場地房租。其中K12的在線教育代表公司的毛利率更高一些,因為它線上課程,屬於直播或錄製形式,邊際效應顯著,使得其毛利率較為突出。
不過,二者在銷售費用上,分化較為顯著,高等教育板塊的推廣投入明顯低於線上教育的引流投入。
通常,高等院校具有必選屬性,甚至一些還有“名校”光環,高就業率是引流的首要因素,因此不大需要在銷售費用上的高額投入。但對於線上和K12教育,由於行業本身進入門檻不高,因此在客源上的競爭較為明顯,此處需要高額的銷售費用投入。
K12、在線教育、職業教育的邏輯,和學前、高教差異較大,我們後續再專門分析。
從週轉率情況來看,教育板塊看這個數據意義不大。其存貨多為教材、日用品等;固定資產中,民辦高校通常是自建校區,K12集團多為以租賃形式獲得辦公場地;而應收賬款這個科目,由於教育板塊通常是先付錢、再聽課的商業模式,所以應收賬款的對手方一般不是主要客户,通常是關聯方,或公司經營的其他業務導致的。
所以,教育這個板塊,週轉率數據並非主要的財務指標。
從資產負債表結構來看,教育這門生意,商業模式由於是先付款後聽課,因此負債中的預收賬款較高。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付款方式,使得這個行業的淨營運資本大多為負,可以通過佔用下游資金,維護當期運營成本。
高等教育院校由於辦學需要,通常自建校址,因此固定資產科目較高,同時其學校擴張通常採用併購方式,導致報表中的商譽科目也較重。另外,在線教育平台,通常預收款多,但固定資產不高。
從單位CAPEX貢獻收入、利潤角度來看,跟誰學、中教控股表現較為突出。目前跟誰學在美國市場被做空,這個不是本篇研究的重點,我們後續再單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