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霜鎖道
滿清政府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做奴隸,披甲人是什麼人?
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都有提到過“發配邊疆”的這個説法,比如清朝某臣子犯了某種罪過,皇帝一怒之下將其發配到某地,這種橋段其實還是比較常見的。事實上皇帝所説的這個發配到某地,一般指的都是一個地方,那就是寧古塔。
這個寧古塔,其實是位於黑龍江省的清軍的一個駐地。此地在清朝歷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一般提到這個地方,當時的人都會不寒而慄,因為這裏是很多被流放的犯人的聚集之地。
事實上寧古塔也是滿清時期的一個禁地,早期也有着很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朝廷也派出了軍隊常年駐守。
説起寧古塔以及流放的犯人,就不得不提提一類叫做“披甲人”的人羣。
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穿戴盔甲的人,古時候能夠穿戴盔甲的人必定是軍人,所以披甲人也有指代軍人的意思。不過在一段時期內,披甲人卻多指代受降之後穿戴盔甲上陣為征服者一方打仗的一類人,因此在地位上要比一般軍人低,但比奴隸等沒有地位的人要高。
可以説,這是一類比較特殊的人羣,這些人的存在更像是為了“戴罪立功”,因為曾經是征服者一方的敵人,之後被打敗,並被對方接受投降,還重新上戰場為征服自己的一方勢力征戰,可以説是有一種“將功抵過”的意味在裏面。
滿清朝廷將流放的犯人放逐到寧古塔,成為披甲人的奴隸,其實就是讓披甲人來監督這些犯人,讓他們受苦,並且常年勞作,順帶為披甲人服務。
披甲人常年在邊疆地區居住,主要職責就是為清朝政府守衞邊境的領土,局勢緊張的時候,這些人就是軍人,衝鋒陷陣都需要他們來做;而和平時期,他們就“解甲歸田”,或者是打獵為生,自給自足,日子雖然艱苦,但也過得去。
清朝政府為了安撫披甲人的軍心,時常會送去一些犯人或者是其家屬分配給披甲人為奴,從而達到一個“收買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