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了東吳的軍隊,在水軍建設方面達到了很高的高度,難以想象在1800多年前,就有人可以派出上萬人的船隊多次出海遠航。而這個人就是孫權。孫權自保有餘,開拓不足,主要原因在於,他雖然擁有強大的水軍,但是卻缺少強大的騎兵隊伍,他就算北伐到北方平原地區,也會因軍隊缺少機動性而很快陷入下風。
那麼東吳的軍隊難道一開始就以水軍力量為主嗎?如果不是,它什麼時候開始轉型的?
我們首先來看東吳軍隊的雛形。由於東吳是以部曲創業成功的典型例子,而其部曲始於孫權的父親孫堅。孫堅少年成名,十七歲時就敢隻身追趕強盜,並斬殺強盜而回,因此聞名州郡,被任命為校尉。黃巾起義爆發後,他被徵召為軍司馬,參與鎮壓起義。後來,孫堅多次參加鎮壓涼州、荊州叛亂,官職不斷升遷。董卓專權後,孫堅參與討伐。直到孫堅後來被劉表部將射殺。可以説孫堅帶兵打仗近二十年,很少看到他擁有精鋭水軍的記載。
孫堅死後,他的長子孫策依附袁術,由於不被重用,孫策藉機脱離袁術尋求自立。公元195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孫策以幫助舅舅吳景報仇為由,經袁術允許,帶着父親留下的部曲開往江東。孫策在江東進展很快,不過幾年時間就佔據了江南大部。建安四年,孫策親率大軍攻打劉表的部將黃祖,該戰役很明顯是大規模水軍作戰的典型戰例。孫策大敗黃祖,不但消滅黃祖二萬多人,俘獲了黃祖的妻妾子女,而且繳獲六千餘艘船。
也就是説從孫策起兵到第一次出現大規模水軍作戰的記載,大概是四年時間。説明這中間,孫策花了大力氣訓練水軍。到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在鄱陽湖訓練水軍,足以説明東吳把水軍建設常態化,也把水軍力量當做利器。
很多人可能會説,東吳擁有強大的水軍力量,怎麼與轉型扯上關係?這其實與孫策的突然死去密切相關。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鏖戰,孫策計劃趁機北上攪局,如果順利的話,希望把皇帝搶過來,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否認,孫策如果這個時候出兵,時機把握的非常好。在我看來,孫策這麼做,其實還有一個意圖,就是把自己的勢力範圍伸入中原,這樣可以保有騎兵的優勢,同時東吳具有強大的水軍力量,兩者同時擁有,相當於有兩個鐵拳,東吳就有了問鼎天下的資本。
曹操聽説後憂慮萬分,沒想到孫策卻遇襲身亡。年僅十九歲的孫權繼承兄位,只能中斷北進的計劃,東吳從此專注於南方。這不但是東吳統治者的交替,而且是東吳軍隊開啓轉型之路的開端。這種轉型毫無疑問是被逼的,孫權要穩固在南方的統治,水軍力量發展必然處於優先地位。與此同時,由於江南缺少馬匹,較少平原作戰,東吳的騎兵力量不可避免的退化。這樣的發展模式下,東吳事實上退出了統一全國的方陣,只能割據一方。
東吳軍隊什麼時候開始轉型,時間指向公元200年,這一年孫策去世。
插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