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父母在家的時候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常見的情景:已經到了睡覺時間了讓孩子趕快去刷牙洗臉了,他還是拖拖拉拉,一副不情願的樣子;晚上到點了,還在玩,不肯睡;明明10分鐘就能做完的作業,硬是做了半個小時……
拖延症在很多孩子中間愈發表現的明顯。嚴重的是,如果父母不管不問,孩子的拖延症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
那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拖延?他的拖延症又該如何糾正?相信一定是很多父母最頭疼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科學解讀孩子的拖延以及改變孩子的拖延症。
孩子的拖延習慣和父母分不開。
有拖延習慣的孩子,一定有一個急性子的媽媽或者爸爸,並且父母一般都有強烈道德和責任感。在這類父母的要求下,完成的事情並不會讓孩子獲得主觀滿足感,而是一種“脱罪”感,會覺得終於把事情做完了,可以放開去玩了。這樣忽略孩子的需要催促孩子,這樣的孩子會慢慢產生拖延現象。
可凡事都拖延的孩子,父母都是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慾強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些父母總是不斷地在“督促”和“強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標,很少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很無助,只能將拖延作為無意識隱性對抗語言,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鬥不過你,但是可以拖”,並由此強化了自己的拖拉行為。
想讓孩子不把“拖拉”當武器,最為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心。這種責任感的培養,不應到了小學寫作業時才開始強調,而應從孩子更小時開始。責任感的培養,不是不斷地給孩子下達指令,首先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並讓他們學會自己選擇。對待孩子的事情,父母正確的行為態度應該是“你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你有很多選擇,但每一種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你必須自己承擔”。如果在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一直喋喋不休,孩子往往會把“拖延”作為武器來與你進行軟對抗。
所以在面對孩子因為不喜歡做而拖延的時候,要給他一個截至時間,過了這個截至時間就會發生不一樣的結果。比如過了時間不收拾玩具你來收拾,但下次他再玩玩具的時間要等到一週以後。
在我們當爸媽的時候除了反思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外,再跟大家分享一些糾正孩子拖延壞習慣的方法:
想辦法幫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多一些鼓勵和獎賞:我們可以經常對孩子説:“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你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了”這些真誠的鼓勵是能夠打動孩子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快點兒。
不因為孩子愛磨蹭而責備打罵:對於孩子做事磨蹭,家長採用發脾氣的辦法是於事無補的,反而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變得更慢了。
讓拖延付出代價:比如孩子上學快遲到了,就催促他快點,若孩子不聽,就仍由他。當孩子真的遲到了,老師肯定會詢問他遲到的原因,孩子捱了批評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以後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加快速度。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很多孩子在吃飯時,會一邊看電視,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吃得很慢,這時,家長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關掉電視機,或者把進餐的時間要麼提前要麼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