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數位深諳醫術的廉政親民的官員,張仲景、董奉、狄仁傑等等,都是為後人稱頌的醫聖。今天我們要説的這位名醫陳修園,生於乾隆朝,一生清貧,救人無數,不僅是一位在中醫史上舉足輕重的醫師,也是乾隆後期之後吏治腐敗之下罕見的好官。
乾隆十八年(1753年),陳修園出生在福建省長樂縣。陳修園家境貧寒,年幼喪父,幸好他還有一位爺爺陳選嚴。家中失去了頂樑柱,陳選嚴忍着喪子之痛,在家徒四壁的情況之下還堅持讓孫子讀書。陳修園幼年就已經對學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陳選嚴不但供陳修園上學,還為他買來醫書。20歲的陳修園成功考上了秀才,也就是在這一年,他遇到了第一個在醫學上指點他的“老師”。
那一日陳修園正在樹下背誦《金匱要略》,正好來了一位矇頭垢面的赤腳醫生。他對陳修園突然提起了興趣,與他搭訕幾句,就説出了《金匱要略》之中,因為傳抄不善而留下的錯誤之處。赤腳醫生道,他居無定所,一邊遊歷一邊為鄉人治病,每天前幾個人每人收8文錢,只要這一日的伙食費夠了,他便不收錢了。
赤腳醫生的醫德和醫術都讓陳修園驚詫不已,他想要拜赤腳醫生為師,那醫生僅僅問了他“小柴胡湯加減方”,他卻遲遲答不上來。赤腳醫生批評他,研究醫書囫圇吞棗,這種學法永遠都沒有辦法為人看病。赤腳醫生沒有收陳修園為徒,他的話讓陳修園醍醐灌頂,後來他自創了“六面”讀《傷寒》法,在醫學上的參悟越來越多。
陳修園考上秀才之後一直在福建的鰲峯書院唸書,鰲峯書院是當地的知名學堂,林則徐便是從這所學校學成畢業的,也曾為陳修園的書寫過序,這便是後話了。當時鰲峯書院的院長孟超然對醫學也很研究,陳修園在這所學校如魚得水。許是在醫學之中投入太深,陳修園一直到了39歲才中舉。中舉後的陳修園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因為第一年沒有考上,他一直停留在京城。也便是在這段時期,他開始在醫學界嶄露頭角。
這一年,光祿寺卿伊雲林患中風症,已經卧牀十幾日,不省人事不進油米。家人尋遍名醫都治不好,後來有人推薦了陳修園,陳修園“三大劑起之”,五天就下牀了。陳修園善醫的美名立刻在京城流傳開來,可巧和珅那時候患了“足萎”,他當時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請遍太醫都看不好。陳修園為了給和珅看病,發明了狗皮膏藥,把和珅給治好了。
和珅對陳修園十分滿意,想要收為己用,和珅以太醫院使之位引誘他,陳修園裝病拒絕,一方面他鄙視和珅的為人,一方面他也預見到和珅大限將至。得罪了和珅的陳修園自然知曉京城已經待不下去了,不能往上考,也就只能去吏部報道,請求到邊遠地區做個小縣令。
陳修園帶着家當回到了家鄉,等着朝廷的任職。這一等就等了7年,一直到嘉慶帝登基,和珅倒台,他才得到了河北保陽縣知縣的任命狀。這七年陳修園也沒有閒着,他在老家的吳航書院教書,同時,他繼續給人看病,過得清心自在。
任命書到了,陳修園又要啓程。這一次離開家鄉和曾經離開京城的心境已經完全不同,放棄在京城大好前程的時候,陳修園一身輕鬆;而放棄這段悠閒自在的教書生活,正式開始了他的仕途,陳修園既是高興欣慰也心事重重。來到河北保陽縣之時,正逢一場大雨,陳修園還沒來得及安頓下來,就必須投入到搶險工作之中。
陳修園是一名父母官,也是一名醫生,他一方面組織搶險,冒雨一家一户慰問百姓,一方面他還要預防瘟疫和瘧疾。寫奏摺,寫預防指導,寫藥方……陳修園幾乎沒有時間休息,很快,一本《時方妙用》完成了,陳修園下令下屬將這本書印發,並且發到鄉鎮百姓手中。而陳修園卻積勞成疾,救災期間一直靠着服藥強撐。
陳修園因為政績連連升職,一直升到了正定知府的位置。在現在,這個官職已經相當於現在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陳修園除了處理政務,依舊在研究醫學,每天都在寫書。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沒有催促自己的兒孫們讀書考試,而是任由他們學習醫術,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陳修園收徒教學也獨具一格,他手把手從基礎教起,一直到徒弟出師,都會在細節之處嚴格教授。陳修園一生沒有出過醫案,他給徒弟講病不講用藥,而是將醫理,從不會説什麼病應該用什麼方子這種話。
當時很多儒醫對於江湖郎中是十分看不起的,他們看中聖賢的書本,對於醫學先輩的論點更是全盤接受。但因為早年的奇遇,陳修園對於赤腳醫生十分包容和尊重。“禮失而求諸野”,這是孔子的當年的觀點。陳修園在著作之中幾次強調這句話,便是對民間醫生和民間療法的尊重。
即便做了知府,陳修園依舊在給人們看病,他甚至不顧封建禮教,給很多婦女看好了子宮脱落症。這些病人之後有很多都是在病癒之後才知曉給他們看病的老醫生是知府大人,他們給陳修園送來了匾額,這是陳修園任期收到的最喜歡的禮物,即便後來他離開河北迴老家養老,依舊要把匾額帶着。
1819年,陳修園已經白髮蒼蒼,他向朝廷提出了退休申請,皇帝同意了。他沒有什麼財寶,唯有小山一樣高的醫書和手稿。回到福建老家之後,陳修園開始專心修書。陳修園一生救了十萬多病人,在71歲這年的中秋,他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躺在牀上喚來了自己的兒子。此時的陳元犀已經出師,同樣是一名優秀的醫生,陳修園去世前的遺言,便是讓他補上著作之中遺漏的最後一部分。
林則徐在為陳修園的《金匱要略淺注》寫序説到,陳修園是近代醫者之中最為優秀的。北方多習《醫宗金鑑》,南人多學陳修園。清政府盡全部太醫之心血整理成了《醫宗金鑑》,陳修園一個人在南方人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整個太醫團隊。即便到了今天,諸多國醫大師依舊在研習陳修園的著作。
曾經,建安神醫董奉給人看病從來不收報酬,每次有人病癒就會為他種杏樹,小病種一株,大病種數株。董奉平日生活和救濟窮人所要的糧食,就是靠杏樹的果子換取的,後來董奉的杏樹林越來越大,延綿數里,多達十萬餘株,董奉不似同時期的華佗和張仲景有名,很多事蹟已經已湮沒無聞,唯有“杏林”就成了千古佳話。
今天,在董奉和陳修園的家鄉福建長樂,有一座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草堂之中亦有陳修園專館南雅堂。這兩人一前一後,皆是中醫楷模,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為人行事的典範。
參考資料:
陳修園——《南雅堂醫書全集》
鄧鐵濤——《試論陳修園》,新中醫
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