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司馬遷字
司馬遷字子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是司馬談的兒子,曾在漢武帝時期擔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辯解而遭受宮刑,之後擔任中書令,併發憤寫成了《史記》,被後人尊稱為歷史之父、太史公和史遷。
司馬遷畫
關於司馬遷的字,歷史上是很明確的問題,司馬遷字子長,司馬談之子。司馬談在漢朝擔任的植物就是太史令,之後司馬遷子承父位,繼續擔任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在生命最後的彌留之際,頂住司馬遷一定要舊有的文獻典籍,將自己編纂歷史的遺願完成。之後司馬遷便開始寫史書的準備工作。
然而正當史書準備工作進行順利之時。李陵被匈奴擊敗並降敵,漢武帝聞此事後大為震怒,羣臣全部都在聲討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説李陵以少戰多,殺敵一萬多,可以將功抵過,並解釋李陵一定不是真心降敵,只是想活着再向漢朝效力。漢武帝定了司馬遷誣罔罪名。司馬遷願以腐刑贖身死,只為完成父親一生的心願。在遭受宮刑後被關進監獄,獄中的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着屬於太史公的使命,終於寫成了歷史著作《史記》。
事實上司馬遷的成就不只在歷史方面,在思想和天文上均有建樹。一千多年過去了,司馬遷仍然是後人傳頌的對象,他的故事也將會一直被後世流傳。
司馬遷是什麼家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
之所以説司馬遷是一位史學家,相信這裏就不用再贅述了,司馬遷在史學上的成就和造詣足以讓他成為西漢乃至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而之所以説司馬遷是文學家,也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除了是一本史書之外,也可以説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作品,司馬遷以自己高超的文學素養,以及生動的文筆描寫,將許多事情都的敍述都描寫的非常的傳神,情感充沛。而且對於事物的判斷,司馬遷也有自己的準則。
也可以説,《史記》中建立了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為今後許多小説、戲劇都提供了重要的寫作素材,不少的帝王、英雄、俠客也都由此演化出來。而且後世的許多小説都以“傳”為民,以傳記的形式寫作,這也都是《史記》對後世的影響。所以説,作為文學作品的《史記》對後世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説司馬遷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學家。
當然司馬遷也是一位思想家,在《史記》中也出現過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的話,如“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等,其核心是天道自然,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
司馬遷傳
《司馬遷傳》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中的一篇,班固也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史學家之一,後世對《漢書》的評價也非常之高。《漢書》是中國開創了我國以紀傳斷代為史的編撰體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斷代史。《漢書》記述了西漢漢高祖時期,到王莽地皇四年這中間二百三十年所發生的大事,其中也為東漢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寫了一篇《司馬遷傳》。
司馬遷發奮寫《史記》
《司馬遷傳》挪用了《史記》中司馬遷的自序,也引用了《論六家之要》和《報任安書》中的內容,但是因為資料太少的緣故,還把《史記》的目錄都給照抄進去了。《司馬遷傳》主要記敍了司馬遷的生平事蹟和思想精神,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關於史學家的傳記。這篇傳記,深刻反映了史學家的智取和精神,對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篇傳記中沒有記載司馬遷死年和死因,所以造成了後人對司馬遷的死有諸多猜測,直到今天司馬遷的死因都尚未確定,仍舊是一個謎。坊間也有幾個版本的司馬遷的死因,造成了信息的錯亂,使得司馬遷之死更加的撲朔迷離。
而且在這篇傳記末還寫有一篇評論,這篇評論可以算的上是評論中的佳作,但是也暴露了司馬家族和班家,兩家史學大家之間的思想分歧。
司馬遷性格
歷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萬世稱頌,有的人遺臭萬年,為後世所不恥。然而司馬遷就是那個萬古流芳的人。我們也能從司馬遷的性格中看出,這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為什麼能夠為後世所稱頌。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是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太史令書寫歷史的筆,並且將這個任務視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馬遷的父親彌留之際,將自己的遺願和家族的使命説與司馬遷,司馬遷含淚答應,並且在幾十年後將生死置之度外,只為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性格中的那種為父盡孝的孝心,百善孝為先,太史公也是個孝子。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過自己對李陵的惋惜,當然在當時,司馬遷也是勇敢的站出來為李陵説話。李陵案發生之時,滿朝文武都對李陵羣起而攻之,只有司馬遷能夠冷靜分析情況。雖然當時的情況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出,司馬遷性格中這種冷靜沉着、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當然司馬遷性格中最寶貴還是司馬遷對生死的態度,對理想的最重,和對責任的看中。司馬遷大可以選擇一死了之,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一個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選擇。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長出的花朵總是格外的鮮豔,《史記》就是這樣的一朵鮮花,一個用苦難和屈辱澆灌出來的奇蹟。司馬遷性格中對苦難的不低頭,對生死的超脱都是人性中寶貴的一面。
司馬遷的經歷
司馬遷一生並不順遂,也經歷了許多的事情和波折,也正是這些波折和困難成就了我們今日所頌揚的司馬遷。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早年間就遵父命遊歷山水,深入到人民羣眾中,去了解民間的一些古事舊聞,對各地風俗人情都有深入的瞭解。後來來到京城,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的時候,漢武帝在西南夷設置武都、沈黎、文山等五郡,而這個時候正跟隨漢武帝東巡的斯曼縣,在繼唐蒙、司馬相如、公孫弘之後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到了巴蜀以南的一代,建設新郡,直到第二年才回朝覆命。
父親死後,司馬遷依照父親的遺願,成為了太史令,並且在當時的都城長安,結交到了不少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後來,李陵戰敗被匈奴俘獲,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言,卻惹得漢武帝大怒,將司馬遷逮捕入獄,在獄中司馬遷被百般折磨。之後李陵叛變的事情,因為公孫敖造謠而被“坐實”,漢武帝誅殺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連帶着為李陵説話的司馬遷也沒能倖免。
司馬遷在這次事件中被處以宮刑,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家族的使命和實現理想的動力讓司馬遷忍辱負重的活了下來。這樣的經歷給了司馬遷絕對的動力,於是他潛心寫作,將畢生的經歷都花了在編寫《史記》之上。前後十四年,司馬遷最終完成了這部曠世傑作,司馬遷自己也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傳奇。
司馬遷人格
司馬遷人格具有非凡的魅力,就如同那本震古爍今的史家鉅著一樣,在歷史長河中散發着無盡的光輝。並不是歷史上每一個人物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司馬遷絕對是少有的幾人之一。
司馬遷雕像
對於司馬遷人格我們從他的事蹟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堅強的人,這是一個有恆心有毅力的人,對於自己的目標執着追求,面對困難勇敢前行。為了保證史料的真實,他在二十歲時就走訪全國各地,向當地的老人詢問當年的歷史經過,並且認真挑選每一個歷史事件,有疑點的一概不會錄入氣中,這份人格魅力中不過寫着毅力和堅持,同樣也寫着嚴謹與認真。
當李陵北擊匈奴被俘後,舉國上下一片罵聲。司馬遷人格中還有兩個字,這兩個字叫耿直。他認為李陵深入漠北,殲敵萬餘這樣的功績足以抵消罪過,韓信能受胯下之辱,李陵得投降未必不是等待時機。但是這樣的言論卻惹惱了漢武帝,武帝將司馬遷入獄並處以宮刑。這對於一個男人來説是極大的痛苦,司馬遷甚至一度想到自殺。
但司馬遷人格中還有兩個字堅忍,並非只是堅強,還是堅忍不拔完成使命。司馬遷最後在承受精神和肉體的巨大壓力下,堅持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司馬遷人格中包涵了太多太多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無論是堅強隱忍還是嚴謹認真司馬遷都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