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城市 開放的大學|你可以沒有學歷、資歷和背景,“包起帆”能被複制!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六十年砥礪耕耘的風雨歷程,六十年求索進取的輝煌足跡,經過幾代上海開大(電大)人的共同努力,學校發展碩果累累,桃李芬芳,為社會的各行各業培養了無數人才。
我是一名在上海港基層工作了47年的普通職工,已退休多年。我沒有上過正規大學,剛工作時只有初中二年級文化水平,後來都是通過在職學習的方式,完成了大學和研究生的學業。回顧自已的成長曆程,我從一名普通的碼頭裝卸工成長為全國勞模、改革先鋒,我始終認為,只要肯學習,勤用腦,在平凡的崗位一樣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2017年,上海市總工會與上海開放大學共同組建了上海工匠學院。我有幸被聘為學院院長,自此開始與開大結緣。
上海開放大學是一所新型的成人高校,是上海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平台。近年來,學校通過與政府、企業、行業等開展合作辦學,培養了一批批上海城市建設發展亟需的應用型、緊缺型人才。
在上海經濟提質升級的新發展階段,如何立足自身實際,為城市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保障,培養具有匠心精神的職工隊伍,是上海開放大學關注的焦點問題,更是上海工匠學院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與樓軍江書記、袁雯校長的多次交流中,我們共同謀劃着工匠學院的未來,那就是將上海工匠學院打造成長三角知名、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匠型人才培養平台。
對此,我感到無比激動。因為一線職工的成長是我始終牽掛的問題。能為他們服務,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工匠型人才,能為國家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貢獻力量,正是我的初心與使命。上海開大選擇了我、給了我為上海工匠服務的機會,作為首任院長,我責無旁貸。為了學院的未來,為了學校的發展,我甘願挑起這份重擔,用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去感染每一位志同道合之人,攜手並進,書寫新的篇章。
如今,上海工匠學院成立已逾兩年。兩年多來,在開大領導和同仁們的齊心協力下,學院辦學模式已成效初顯。學院成立了由上海市總工會和上海開大共同組成的理事會,積聚資源,共謀發展;組建了由人民教育家於漪,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全國勞模王軍、徐小平等知名專家學者及勞模工匠組成的的特聘教授隊伍,匯聚名師,傳承匠心;設置了為工匠量身定製的近60門課程,開闊視野,跨界融通;打造了“工匠研修班”等知名品牌培訓項目,彰顯特色,精益求精;還完成了兩次對口援助克拉瑪依送教活動,走出上海,輻射全國,等等。
我想,學院的辦學成效就是給開大建校60年最好的生日禮物。
往事已成追憶,未來尤可期待。只要我們立足當下,凝心聚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學校必將成為具有上海特點、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開放大學。
我還要告訴我們開大的每一位學子:“我相信,‘包起帆’能夠被複制,你可以沒有學歷、沒有資歷、沒有背景,現在還從事着平凡的勞動,但只要努力學習、敬崗愛業、用心做事,就能夠在創新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本文作者繫上海工匠學院院長)
【“學習的城市 開放的大學”徵文啓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發揮網絡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你知道嗎?上海有這樣一座大學,它擔負着上海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重要承載者的使命任務,它的整個“校園”佔地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服務全城“學員”規模達2000多萬人口。
從“一台電視就是一所大學”的“電大”,到正建設一流新型大學的“開大”,遍佈申城的上海開放大學辦學系統,60年來已為這座城市輸送了55萬名大學畢業生。
學習者在哪裏,開大人就在哪裏。即日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從這些與上海學習型城市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人中,選取他們的親身經歷以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第一人稱刊出“我和開大的故事”,記錄下無圍牆高校的歷史變遷、光榮傳統、辦學成效、典型人物、感人事例等等,書寫“開放的大學”,更書寫“學習的城市”。
“三人行必有我師”,相關讀者如有投稿,也歡迎將圖文發送電郵至:taohb@so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