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一曲《將進酒》,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九曲黃河的雄美壯觀。
全長5464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的黃河,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黃河流域孕育出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以及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
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可是,黃河是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時,夾帶了大量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黃河都會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4億噸留在黃河下游,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另外12噸全部帶進渤海,使得黃河三角洲以每年1.6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
黃河攜帶的巨量泥沙,在下游地帶沉積起來,使得河牀逐年升高。古代的人們為了防止決堤,被迫不斷加高堤岸,形成了黃河下游獨有的“地上河”現象——這一帶河牀比兩岸的地面要高出幾米。
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地上河”現象的存在,給黃河下游製造了無窮無盡的災害。官方的説法是“善淤、善決、善徙”,民間的説法則是“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據記載,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共計決口1590多次,約兩年發生一次。
光是從191——1938年的20年間,黃河一共決口14次,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000億元銀洋。成千上萬的災民喪生於洪水之中。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的災民被洪水淹沒、摧毀了家園,流離失所……
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除了洪災,還有旱災。從有歷史資料記載至1945年,黃河流域發生旱災的年份,共有1070餘次。在歷史書殺紅,像“焦地流金,大地生煙,野絕青草,寸粒不收,雁糞充飢,骨肉相食,十室九空”這樣的記載不絕於縷。
這就是古人所説的“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前半句。那麼,既然黃河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什麼古人又説“唯富一套”呢?
這裏的“套”,指的是河套地區。
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河套地區位於寧夏、內蒙古境內,被賀蘭山、狼山和大青山所包圍。黃河流經這一帶地區,拐了一個“幾”字型的大彎,因而得名。黃河經過河套地區時,泥沙含量還不大,水質比較清澈,流速比較緩慢。河套地區在黃河的灌溉下,土地肥沃,既可以耕種莊稼,又可以放牧牛羊,種植業和畜牧業都非常發達,被譽為“塞上江南”“塞外米糧川”。古人便稱之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又分為前套和後套。前套牧草青青,是一個很好的天然大牧場;後套盛產小麥、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農作物。所以,古人又説“天下黃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後套”。
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河套地區還是放養戰馬的絕佳場所。在古代,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等於擁有了一支機械化部隊。由此可見河套地區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河套地區還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防禦作用。
先秦時期,河套地區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聚居地。由於匈奴經常南下侵擾中原王朝,秦朝統一後,派名將蒙恬率領大軍,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
漢朝時期,在漢武帝的派遣下,名將衞青揮師出擊,打敗了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再次佔領了河套地區。
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唐朝時期,名將李靖率領大軍從河套地區出發,把唐朝的國境線一直往北推到今天的貝加爾湖一帶。
在那以後,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經常在河套地區展開拉鋸戰。河套地區成為中原王朝的緩衝地帶。
正因為河套地區的重要性,明朝史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説:“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5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人説“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什麼意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