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究竟是能臣還是庸才?朱元璋點評十分到位,可惜朱允炆沒聽
方孝孺是明朝朱元璋至朱棣時期的名臣,最終因堅決反對朱棣繼位而被“誅十族”;那朱棣殺方孝孺究竟是對是錯呢?很顯然是錯的,因為朱棣的頭號謀士姚廣孝就曾對朱棣説過:“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但朱棣最終還是把方孝孺殺了,而朱棣也因此背上了“暴君”的頭名。
在歷史上,方孝孺的評價極高,但方孝孺的真實才能究竟如何?是能臣還是庸才?關於這一點,其實朱元璋是看得最透徹的。方孝孺年幼時有“神童”的美譽,而且極為刻苦,長大後拜入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門下,後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舉止就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説:“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
隨後按照禮節送他回家;十年後,方孝孺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朱元璋説:“現在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授予其漢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生員講學,毫不倦怠。朱元璋兩次召見方孝孺,為何兩次都不用呢?這是因為朱元璋看透了方孝孺這人,是個忠臣,但卻並不是能臣,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超脱現實的理想,如果真的讓方孝孺主政的話,那是國家的災難。
為什麼要這麼説?看看後來朱允炆用了方孝孺的結局就知道了。朱允炆即位後,徵召方孝孺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羣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裁。
當真是位高而權重,而朱允炆是明朝政府的第二任合法繼承人,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方孝孺對其也是感恩戴德,想將自己的畢生才能都展現出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
方孝孺是《周禮》,一部關於烏托邦式政府的經典著作——專家,他發覺他所見到的是個人專制統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加上朱允炆的另外兩個心腹——黃子澄和齊泰,這三個人都是儒學大師,勇敢、正直和滿懷着理想。
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着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比如導致“削藩”,他們就太過於理想了點,在一年之內連消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五個舉足輕重的藩。
燕王朱棣還能忍?因為下一個就是他了,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朱棣集結部隊和做準備的時間。在朱棣舉兵靖難之時,方孝孺連出瞞天過海、暗度陳倉、離間計以及緩兵之計等等,結果表明,這只是方孝孺的個人想象而已,因為朱棣都沒上當。
反而是朱允炆由於方孝孺的這些建議,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時間,最終兵敗;朱允炆下落不明,而方孝孺則被抓了,雖然姚廣孝一再叮囑朱棣,別殺方孝孺,但方孝孺實在是太不給朱棣面子了,逼得朱棣將他車裂。其實還是朱元璋説得不錯,方孝孺是一個好的大儒,適合教化世人,實行“愚民”之策,但卻不適合主政,因為他太過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