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熊孩子,家長們都是頭疼的。實際上,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父母,有時候,因為熊父母的不予管教,或者是管教不當,導致孩子做出“熊”行為。
説起管教,有些較為“愚鈍”的父母,面對孩子的熊行為,不僅不管教,甚至予以縱容,到最後,孩子的劣性行為越演越烈,才開始悔不當初。
當然,也有一部分父母較為明智,懂得必須治理孩子的熊行為,放任不得,否則將來也會連累到自己。
1、偷盜成性
有句古話説,“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這句話無非就是在告誡父母們,孩子小的時候有了偷盜行為,如果家長們發現且不予糾正,那麼孩子便會誤以為這種行為無可厚非,於是仍是持續自己的行為,最後害了自己。
就像之前有個寓言故事,説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當他偷回同學的一本書時,孩子的母親不僅不批評孩子,反而誇獎孩子做得好。
等到下一次,孩子又帶回來同學的一支筆,同樣也得到母親誇獎了。一次又一次,孩子的偷盜心理被母親的誇獎而放大,最後甚至成為習性。
然而,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那位孩子長大以後,偷牽了別户人家的牛回來,當時就被失主和官兵尋了過來,髒物俱全,孩子當場就被抓了。
孩子要被官兵帶走的時候,咬掉了母親的耳朵,憤恨地説,“要不是你當初沒有禁止我偷盜,我如今也不會落得這個下場。”
因此,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偷盜行為時,一定要予以管教。如果只是一兩次的偷盜行為,可以言語説教,但也必須秉持嚴厲態度,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厲性。
但對於孩子偷盜成性的行為,家長們這時不僅要管,而且該動手就要動手。因為這時説教可能已經不起作用,只有嚴打教育,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真的錯了。
2、喜歡接觸危險物品
説起這一方面,我就想起我小侄女6歲時總是喜歡用筷子去攪動火鍋,大概是平時看家裏人吃火鍋會用筷子在鍋裏夾菜,或是用勺子翻動鍋底,以至於孩子誤認為這一行為是“有趣”的。
一開始,孩子開始嘗試這種行為時,被堂嫂説了,但也只是順嘴説幾句,沒太在意。結果後來幾次,孩子仍是繼續這一行為,甚至有幾次,孩子站在椅子上,把身子撲向前,差點摔倒,這要是再把火鍋翻了,那得多危險!
堂嫂沒了耐心,在後來一次吃火鍋時,直接把火鍋裏的熱湯灑了幾滴在孩子的手背上,孩子瞬間燙得直哭。
也正是這一次之後,孩子再也不敢做出這樣的行為,老老實實坐在椅子上,等着媽媽給她夾吃的。
因此,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喜歡接觸危險物品,包括玩火、用手接觸電源、動熱水壺、開藥瓶等等,這些行為都應當予以制止,明確告訴孩子不能接觸這些危險物品。
如果孩子仍是不聽勸阻,下一次還是繼續“以身試險”,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家長們就要“動手”,讓孩子嚐到接觸危險物品的苦果。
3、屢次再犯同一個錯誤
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到了叛逆期時,孩子喜歡與父母反着來。
父母叫孩子往東,孩子們偏偏要往西。如果是其他事情,或許還可以理解,但是面對同一個錯誤,父母多次與孩子強調,這類錯誤下次不能再犯,可孩子仍然不以為意,甚至有時候故意再犯。
針對這些孩子,家長們就必須擺明自己的態度,切不可再與孩子説説笑笑。就像之前我在朋友家裏吃飯時,她兒子一直在把不喜歡的食物往外挑,期間在挑食物的過程中,甚至將方向對準了媽媽,導致食物濺到媽媽衣服上。
孩子看到這一場景時,樂得笑開了,而朋友嘴上説着不允許孩子這麼做,還與我抱怨孩子調皮,拿他沒辦法。
在我看來,這是十分不尊重父母的表現。父母如果想要孩子不再犯同一個錯誤,不僅要嚴肅以待,如果仍起不到作用,該打也得打。
家長總是心疼孩子,捨不得對孩子“動武”,可是要知道,你現在不“動武”,將來總有人替你“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