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熱門事件:蛟龍號潛航員: 10年造訪海底72次刷新中國深度

  他是中國首批潛航員,蛟龍號是他的“鋼鐵兄弟”,他們一次次刷新中國深度。他説:我們不只是去突破深度的,而是為國家去探索深海世界

  《面對面》專訪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

  10年造訪海底72次 “我們是深海的外來生物”

  2017年6月23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96名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號船結束了中國大洋38航次,在青島國家深海基地碼頭靠岸。歷時138天,航行18302海里,34歲的潛航員唐嘉陵,經歷了從業10年來時間最長的一次遠行。

  蛟龍號是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長8.2米、寬3米、高3.4米、載員3人、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是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可以在佔世界海洋麪積99.8%的海域自由行動。從2009年海上試驗以來,蛟龍號已經在中國南海、西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區等7大海區,開展了152次成功下潛,深海科技成果豐碩,獲取了海量珍貴視像數據資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質與生物樣品。2017年的這次遠航,標誌着蛟龍號為期五年的試驗性應用航次圓滿收官,蛟龍號即將步入下一個新的階段:業務化運行階段。

  十年來,唐嘉陵駕駛蛟龍號曾到訪海底世界72次。

  唐嘉陵:深海世界,有的地方它很荒蕪,有的地方生長着千奇百怪的生物,蛟龍號坐底的時候,猶如一隻外星飛船,砸入了一片生物的浪潮中。

  記者:你們反而像是外來的生物?

  唐嘉陵:我們是外來生物。比如説常見的海蔘,我們印象當中是黑色,帶一點刺。但是我們在海洋裏面見過的,有粉紅色的,有紫色的,也有白色的透明的,還有長尾海蔘能達到一米……光海蔘我們看到幾十種不同的。

  記者:多彩而神秘的世界?

  唐嘉陵:非常多彩,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連續緊張作業12小時 潛航挑戰人體極限

  深海寶貴的資源,吸引着蛟龍號一次次潛入深海,進行海洋探索和開發,然而,對於唐嘉陵這樣的潛航員來説,每一次下潛,都是對耐力的極大考驗。蛟龍號作業最長時間近12小時,在此期間,潛航員只能靠吃巧克力、牛肉乾充飢,不能休息,一直是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

  記者:艙裏面的面積大概會有多少?

  唐嘉陵:內徑是2.1米的。好像聽着2.1米很大,但是幾十台計算機再加上三個人,基本上跟轎車的後排座差不多,非常擁擠。

  記者:好,我們到蛟龍號的駕駛艙來體驗一下……這個艙裏,一平米都沒有吧?

  唐嘉陵:真正在海下執行作業的時候,我們這個艙裏面,後面會放滿很多下潛的物資,我們三個人是在這兒並排坐的。以這個姿態,一般一次任務7到8個小時。

  除了長時間地觀察,潛航員還需要操控駕駛,操作機械手臂採集樣品。海底有時一片寂靜,有時一點響動就可能會被放大十倍,潛航員需要對周圍環境做出預判,處理突發狀況,及時規避可能出現的危險,精神需要保持高度集中。

  唐嘉陵:下潛完了第二天,可能下樓梯腿會發軟。

  記者:當時在艙裏呢?

  唐嘉陵:這兩個膝關節會感覺非常緊、很酸、很難受。另外還要儘量控制自己,儘量減少上廁所。

  記者:在深海里面工作,很多人可能有一些幽閉恐懼症。你們會不會有?

  唐嘉陵:潛航員都沒有這個障礙,因為我們當時選拔的時候專門做了這個單項淘汰。我印象非常深,在一個潛艇艙段裏面,沒有聲音沒有光,在裏面待着十幾個小時,也不讓你睡覺,還會有針對性給你一些提示。

  回憶三次突破7000米 “有強大的祖國才有國之重器”

  唐嘉陵是我國首批自主選拔、培養的載人潛水器潛航員,2006年9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讀大四的唐嘉陵,聽説國家海洋局潛航研究所要到學校招聘7000米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從小想當軍人的他便報了名。

  收到面試通知後,包括唐嘉陵在內的15位候選者,來到青島參加選拔,經過層層考察,最終僅有兩名候選者順利通過,唐嘉陵便是其中之一。

  隨後,唐嘉陵入職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開始接受長達3年的潛航員訓練,當時蛟龍號還只是個粗糙的球體,骨架還尚未安裝,日常訓練之外,唐嘉陵還參與到蛟龍號的組裝工作中。2009年8月,蛟龍號首次下海,開始執行1000米海上試驗任務,唐嘉陵迎來了第一次挑戰。

  記者:真正下到水裏面實地操作的時候,內心會有忐忑嗎?

  唐嘉陵:忐忑一件事,就是不要因為我個人的一個操作,造成某個設備的損壞,這就是我當時心裏面最擔心的。

  34米,是唐嘉陵的第一個下潛紀錄,接下來的3次海試,唐嘉陵的目標就是不斷刷新自己的下潛紀錄,同時刷新蛟龍號的下潛紀錄。2012年6月27日,7000米海試中,蛟龍號下潛至7062米,創造了全球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這幾次紀錄的創造,唐嘉陵都在其中。

  唐嘉陵:真正突破的時候,特別是在7060米坐底的一瞬間,我們當時三個人相互之間用眼神,沒有擁抱,但是我們用眼神傳遞了個信息。

  記者:想説什麼?

  唐嘉陵:這個紀錄是我們蛟龍號團隊創造的,三次突破7000米,我們都展示了我們的五星紅旗,雖然説我們遠離祖國大陸,但是我們背後有強大的祖國。只有我們強大的祖國,才能有蛟龍號這樣的國之重器。

  100%安全下潛 “蛟龍號是我們的鋼鐵兄弟”

  蛟龍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可以直接觀測、直接測繪、直接取樣的深海科考平台,在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下潛人數達300人次以上,其中科學家佔將近1/3。水下作業,潛航員一方面需要與科學家們合作,發揮蛟龍號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和深海科學研究中的最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證設備和人員的安全,這對唐嘉陵來説,有時候也面臨權衡和取捨。

  唐嘉陵:真正水下作業的時候,不是説看着什麼就抓上來。可能動了下面的一塊大的樣品,會連動上面的幾塊東西倒下來。

  記者:就像塌方一樣的?滾下來會怎麼樣?

  唐嘉陵:它一旦掉到裏面,我必須把這個採樣籃拋掉,才能夠回到水面上。而最嚴重的結果,必然會帶來人、設備甚至危及生命的事故。

  安全第一,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潛航員堅守的原則。在涵蓋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蛟龍號在5年試驗性應用階段,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實現了100%安全下潛。“下得去,上得來”,是唐嘉陵對蛟龍號的評價,儘管已經成功下潛72次,但每一次,唐嘉陵都把它當做第一次。

  記者: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潛航員和蛟龍號之間,不僅僅是駕駛員和一個工具之間的關係,有時候可能是一個肩並肩的戰友的關係。

  唐嘉陵:對,蛟龍號像我們身邊的一個鋼鐵兄弟,沒有蛟龍號的鋼筋鐵骨來支撐我們走到深海,我們也不會有潛航員。

  記者:現在已經結束了試驗階段,未來可能進入到一個新的應用化階段了。對你們潛航員來講,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

  唐嘉陵:期待着我們國家萬米級潛水器早日下水。個人來説,蛟龍號這個裝備,我們還要發揮它的能力,不只是去突破深度的,更多的是能夠為國家、甚至是為全世界國際海域的資源探索、科學研發等取得豐富的科學成果,這才是我們最想要實現的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17 字。

轉載請註明: 每日熱門事件:蛟龍號潛航員: 10年造訪海底72次刷新中國深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