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即將大跌?中國南海可燃冰開採圓滿結束 再創多個世界第一!
今年5月份,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甲烷水合物)試採獲得成功,並且實現了超過一週連續穩定產氣,這在全球可燃冰開發歷史中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也引發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兩個月後的7月29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試採工程正式結束,這也標誌着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圓滿結束。
事實上,作為我國開採可燃冰的首次成功,也創造了多個世界紀錄:在本次開採中,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連續試氣點火60天,累計產氣30.9萬立方米,平均日產氣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
在開採的同時,海上作業團隊也獲取了相關科學試驗數據647萬組,這無疑為中國後續有關於可燃冰的科學研究積累了大量可靠的數據資料。
在7月9日,試採井便停止產氣,此後鑽井平台開啓封井作業。同時探測周圍底層的變化,監測結果,在本次試開採作業結束後,周圍地層無明顯變化,海水及周邊大氣甲烷濃度無異常,這毫無疑問證明此次試開採對於周圍地質環境沒有任何影響,也保證了環境“零污染”。
可燃冰是分佈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温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自可燃冰被發現後,經過探測,全球範圍內貯藏者相當大量的可燃冰資源,中國不例外,已被探測到有着大量可燃冰資源。
和常見的石化能源相比,可燃冰不僅儲量大,燃燒對於環境的污染也更小,因此具有極高的資源價值,成為業界長期的研究熱點。
我國的這次試採成功,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可燃冰的安全可控開採,毫無疑問是歷史性突破,可燃冰之所以被謹慎看待的原因之一,便是可燃冰藴藏有大量甲烷,其温室效應為二氧化碳的20倍,若是開採不慎,很有可能讓可燃冰中的甲烷從海底逃逸到大氣,那將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因此,中國能夠安全無泄漏的開採可燃冰,是全球可燃冰應用中的一大創舉。
試開採的成功也為未來可燃冰的商用打下了基礎,這可能掀起中國的新一輪能源革命,世界的石油動盪將不再能左右中國的能源環境!
導讀
能源一直是人類發展離不開的基礎。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在工業化時代更是如此。人類在意識到煤炭和石油這兩大資源所帶來的巨大的環境問題和資源耗盡問題後,就不斷尋求更清潔和可持續的資源。核能、風能、太陽能...卻遲遲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成本和安全又成了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而可燃冰的發現,讓人類又看到一絲絲的希望,雖然它也是有限的,但它的“價值”卻遠遠超過了石油和煤炭。清潔、儲量大、熱值高是它的主要優點。所以它也成了很多能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孜孜以求的寶貝!而我國如今正走在可燃冰開發的前列!
可燃冰
5月10日至7月10日,整整60天,我國在藍鯨1號鑽井平台上海連續試開採了可燃冰,不斷的刷新世界上可燃冰開採的記錄。這也引起了國內和國際媒體的廣泛幫助。在7月10日,藍鯨1號正式閉井,讓很多網友對此就感到十分“意外”,為何要閉井呢?不是開採得很好嗎,難道是出了故障?同時,這也讓不少外媒“鬆了口氣”,認為中國技術還沒達到太可怕的地步!畢竟一旦中國在此領域獨步全球,那麼將對他們產生不小衝擊!
藍鯨1號
試開採60天還不夠驗證技術?
其實,廣大網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都希望藍鯨1號可以開採更長的時間,這樣就説明我們的技術越成熟了,但我們都要注意,這次開採也是試開採,不是商業開發。試開採60天已經足夠去驗證相關技術了,而且從整體試開採過程來看,無論是開採量和開採時間都已經遙遙領先世界。這也達到了向世界宣告的目的。當然,還是不乏有人擔心此次開採遇到了某些“困難”才閉井的。那麼真的會是如此嗎?
藍鯨1號
其實,從兩點可以看出本次可燃冰開採閉井是計劃之中的事。一是近日我國已經啓動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二是我國藍鯨2號8月將交付。藍鯨2號是藍鯨1號的姊妹船,作為後來者,藍鯨2號比藍鯨1號也更先進。這樣是時機和這樣的動作,都毫無疑問的表明,此次可燃冰開採是真正的“成功了”!下一步的動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017-07-22)
當然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里肯定是不現實的,但是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可燃冰這種寶貝可是來之不易,它的誕生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於20℃,它就會“煙消雲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適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壓力要足夠大,海底越深壓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穩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氣源,海底古生物屍體的沉積物,被細菌分解後會產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佈。中國東海、南海都有相當數量分佈。
可燃冰這麼好,外國難道就不去開採嗎?
肯定不是就我們一家。
1963年,蘇聯在雅庫特西北部的馬爾哈河流域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礦牀,1969年前蘇聯在凍土帶發現麥索亞哈可燃冰礦牀,是世界上唯一進行商業開採的可燃冰礦牀。
2002年加拿大在馬更些三角洲凍土帶進行了可燃冰開採試驗。2013年3月日本採用降壓法成功從可燃冰礦藏中採出天然氣並實現點火,不過日本第一次開採只進行了6天就因排氣管進沙被迫中斷,4月份第二次開採進行了12天后再次中斷,未完成持續三四周的開採目標,不過這樣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日本計劃在2018年前後將海底可燃冰試採技術投入實際應用,屆時日本將商業開採可燃冰資源,預計可供其消費100年!
美國2012年在阿拉斯加北部陸坡利用二氧化碳置換甲烷進行可燃冰試開採取得成功,共注入二氧化碳和氮氣混合氣0.59萬立方米,依靠井底壓力自迴流開採,採氣時間30天,累計產氣量約2.8萬立方米,最高日產量達5000立方米。美國開採可燃冰都立法了,中國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
雖然這樣,中國不但解決了日本沒有解決的排氣管進沙問題,而且連續產氣超過一週,累計產氣12萬立方米,最高時一天就3.5萬立方米。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連續穩定開採可燃冰產氣的國家。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可燃冰資源量約為20萬億噸油當量(是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的50倍左右,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總含碳量的兩倍),其中美國、中國分別約為5000億和1000億噸油當量,日本的可燃冰資源量介於美國和中國之間,所以以後日本就不是資源小國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國不能因為剛剛取得了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什麼一升可以跑5萬公里,什麼全世界第一!
再看看美國,圍繞着《可燃冰研究與開發法案》,在2006-2012財年期間,共資助了數十個可燃冰新項目和延續項目。日本通過每年政府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可燃冰開發計劃(2001-2016),引導日本石油勘探開發公司、日本石油公團技術研究中心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等機構投入資金實施國家可燃冰研究開發計劃。德國2008年推出的“可燃冰勘探、開發與氣體儲運”項目,每年政府投入5000萬歐元。韓國製定了可燃冰長期發展規劃,評價和開發、運輸和存儲可燃冰技術、安全生產可燃冰技術......
中國在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7-06-23)
20天前,新華社報道,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
“這標誌着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前幾天,《科技日報》又報道,我國可燃冰試開採已經連續產氣22天,“取得持續產氣時間長、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聽起來好膩害……
但你並不明白,如果技術是真的而且可產業化,它到底有多膩害!
先給你講一段金融史的故事。
----------
從1945年-1971年,全球金融體系一直把綁定黃金的美元作為各國貨幣價值的基礎,因為美元和黃金綁定在一起,所以這時的美元叫“美金”。
可是,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卻耍了大流氓,美國尼克松總統宣佈暫停美元黃金兑換窗口,背棄了1945年對全世界承諾35美元/盎司黃金的兑換標準,這也意味着美元這種紙幣,失去了支撐它價值的定海神針,辜負了世界人民的信任。
支撐戰後20多年全球金融體系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也轟然倒塌。
沒有了黃金做背書,大家不再認可美元紙幣的價值,戰後1/4個世紀里美帝用廢紙印刷出來而輸出到國際上的美元洶湧而出,整個西方社會陷入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之中。
大家都不再相信美元了。
美元得不到信任,美帝的全球金融霸權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美帝的金融精英們都在想,如何能讓大家再次自願主動的使用美元,並將用廢紙印出來的美元當做財富儲存和流通?
一個偉大的美國政治家出現了——他就是時任國務卿的亨利-基辛格。
1973年10月份,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公開支持以色列,11個阿拉伯產油國為了“懲罰”西方國家,將原油價格由3.01美元/桶直接提高到5.11美元,並採取限產和禁運措施;3個月之後的1974年1月1日,再度提高到11.65美元/桶。
乖乖,半年之內,石油價格暴漲4倍!
對所有工業國來説,石油暴漲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是壞事!
但對美國來説,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1974年12月,在基辛格的“大力斡旋”和“艱苦談判”下,美國財政部與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的貨幣局簽署了一項協議:沙特阿拉伯賣高價石油所得的大部分税收收益,都通過紐約的聯邦儲備銀行購買美國財政部的國債,也就是用來彌補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
一下子,丟掉了黃金價值之錨之後,已經快要被國際社會拋棄的美元,通過石油再次借屍還魂,重新流通和運轉起來。
你看懂這個邏輯過程了麼?
簡化描述如下:
首先,二戰之後,石油被譽為“工業的血液”,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最必需的資源,由於當時全世界的石油主要產自中東,而絕大多數國家的石油都需要進口。
其次,根據二戰以來的傳統,石油用美元計價,石油價格暴漲,就意味着美元需求量會大增。
最後,那些沒有石油的國家,為了得到美元,他們要麼向美國出口商品和服務,要麼向產油國出口商品和服務——剛才説了,基辛格已經説服最大產油國沙特把自己賺到的美元投到美國國債。結果就是,沒有石油的國家只能以極低的價格給美國提供資源、商品和服務,由此換來寶貴的美元購買石油,本來已經過剩的美元紙幣在國際上反而更稀缺了。
就這樣,藉助石油,美元信用再次建立並流通循環起來,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本該垮掉的美元體系繼續統治全球,一直到今天。
此後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元都可以稱之“石油美元”。
------------
你估計要問了,這事兒和可燃冰有個什麼鬼關係?
關係很大很大!
這裏有必要囉嗦幾句,解釋一下可燃冰。
可燃冰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温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可燃冰中甲烷含量佔80%至99.9%,分佈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
可燃冰因為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燒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小很多,而且儲量極其豐富,被世界各國視為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替代能源。
石油定價權,正是1974年迄今美元金融體系的核心,是美元金融霸權得以支撐的極重要一環。
二戰後大家為什麼用石油,是因為石油是比煤炭更好的能源!
美元體系為何能依賴石油系統借屍還魂,是因為大家都需要用石油計價的美元,如果現在出現了一種更好、更大量、更乾淨的能源——可燃冰,而且其成本還很便宜,那誰還要用石油?
接下來,石油用美元計價就會顯得很雞肋……
再接下來,用於石油循環的這部分美元都不再有市場,這意味着2008年以來本已支離破碎的石油美元再遭致命一擊。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提到石油是當今世界上市場容量最大的商品市場,相當於其他所有金屬市場容量的總和,具體見下圖。
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出,原油市場對美元體系依然至關重要,容量高達1.7萬億美元,依賴於原油交易的資金規模更是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當這麼多美元都在圍繞着原油打轉,這對美元的需求可想而知。
如果沒有石油美元的需求,現在的美元體系依然能夠正常維持而不出現物價飛漲,絕對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今天,中國試開採出了可燃冰,你説,如果中國能夠產業化開採可燃冰,會不會嚴重衝擊美元金融體系?
那當然是妥妥的要命衝擊啊!
-------
關於可燃冰的產業化進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提供2-4個大型資源基地,同時推動產業政策制定、企業勘探開發、採礦審批許可、礦權登記工作,紮實推進可燃冰產業化進程。”
看起來很美呀!
可惜,看起來很美,並不一定真的美。
對一個真正對國家愛之切責之深的人來説,所有的東西都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然後謹慎樂觀——對於可燃冰試採成功的事兒,我心底裏有一面小鼓“咚咚咚”的一直在敲、一直在問:
可燃冰試採成功是不是我們的語言技巧?
是不是又一個制度製造的畝產糧食上萬斤的“奇蹟”?
甚至,是不是又一個“水變油”的高新技術?
要知道,可燃冰的開採可不容易,下面的表格是世界各國對可燃冰開採的一些信息,顯然,中國這一次是突然性的在可燃冰開採這個單項技術上開始領先全球。
最奇怪的是,10多年全球都沒有研究進展的海上可燃冰開採,日本在2017年4月第二次試採失敗,我們立即就在5月“試採成功”,還有最高層發來賀電……
新華社的報道中強調:“中國此次試採可燃冰成功,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
新華社的這段報道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在最難開採的區域成功開採出了可燃冰,而其他國家搞了這麼久都還是笨蛋——尤其是,這些笨蛋中,包括了1個月前試採過程中被泥沙堵住通道的日本!
你不覺得,在我們這個習慣於誇耀成績的體制下,這話咋聽着,都好得不像是真的。
我本人是工科出身,對於中國的很多“技術”深有體會,更知道為什麼中國的單項技術很難在國際上取得突破性領先——創新需要的是自由的思想和不斷試錯的努力,可在我們的體制下,這兩種方式都是不會被接受的,甚至還因此而受到懲罰!
可燃冰試採成功是真的,但我懷疑具體的技術也就那麼回事兒。因為總期望一口吃個胖子,在一個特殊的行政體系裏,在某一個單項技術領域裏,很多所謂的國際上重大“技術突破”,要麼是玩弄詞彙,要麼就是捏造的騙局……
1992年,我們中國就出過一個震驚全世界的科研成果:水變油。
對於這一違反基本能量守恆定律的騙局,代表着我們中國國防科研最高水平的國防科工委、代表經濟管理最高水平的國家計委(現國家發改委)等各大部委以及軍隊、公安系統,均對騙子一路綠燈,破例為騙子王洪成辦理了發明證書、專利證書,還授予他大校軍銜與研究員工作證,受到軍隊24小時的特別保衞,甚至還有最高領導的批示……
和當年畝產萬斤糧的新聞一樣,官方最權威媒體將這個騙子的發明專利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一度引起美帝決策層的驚慌……
實際呢?王洪成連小學都沒畢業,所謂“水變油”,純粹是個利用化學小伎倆的低劣騙局。
從上到下,一個10億人的國家,讓王洪成這個騙子從1984年到1993年從事了近十年的詐騙,共造成當時約4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摺合今天上百億元),鬧出一個國際大笑話,可見特殊體制下人們的科學素養以及官方媒體的不靠譜……
---------
這一次的可燃冰開採,也有不靠譜媒體在胡扯,説什麼可燃冰一次加100升就能跑5萬公里——真是妥妥的弱智,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一旦開採出來就和天然氣差不多了,怎麼可能100升能跑5萬公里?
根據人民日報公佈的中國可燃冰開發時間表,我們大概要在2020-2030年前後,對可燃冰進行海上商業化試採……
我有點疑惑,如果我們現在對可燃冰就已經“試採成功”,按照中國其他方面的配合的製造業技術,商業化試採哪裏要那麼久?
當然,可燃冰具體的開採技術我們也不懂(雖然我本科還真是勘探專業),“試採”與“商業化試採”的具體區別我們也不知道,但人家既然給出了時間點,看我微信文章的人,大家最少等3年、最多等13年(一定要堅持住!),就能夠看到中國海上商業化試採可燃冰了!
衷心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
(2017-06-13)
距離可燃冰商業開發形成產業,至少還需要15年時間,但其豐富的儲量和廣闊的前景,已經讓國內沸騰。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佈,在南海北部1266米深的神狐海域,中國進行的首次可燃冰試採獲得了成功,讓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此消息一出,讓原本僅存在於概念中的可燃冰,突然變成了現實的能源,也引爆了相關概念股。
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最新消息,截至6月2日,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已連續產氣超過22天,平均日產8350立方米,氣壓氣流穩定,井底狀態良好。
可燃冰一般存在於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是水和甲烷在高壓、低温條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種固態物質,可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點燃。其能量高且環保,1立方米可燃冰可釋放出160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
雖然可燃冰前景廣闊,但其開採卻要面對各種挑戰,美國、日本都很可能將推遲商業化開採時間。此前日本曾經兩次試採可燃冰,但都因出砂問題被迫停止。那為何中國在此時,要如此大力開發可燃冰?
“能源結構、能源安全和軍事戰略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國有了大力開發可燃冰的必要性。”一位曾參與可燃冰開採項目的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高污染的煤炭佔比過高,環境壓力使得中國必須對其結構進行優化。”
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今年一季度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69%,較去年上漲3個百分點,而國際能源署(下稱IEA)報告指出未來五年中國的原油進口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022年將是2016年的3倍左右。
此外,他表示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等海域開發可燃冰,有利於國家解決區域爭端問題。
根據2016年中國能源礦產地質調查報告,目前中國可燃冰在海域和陸地的預測遠景資源量分別可達744億和350億噸油當量,其中海域儲量相當於中國陸地石油、天然氣資源量總數的一半。粗略估算,可供中國使用一百年以上。
此次試採的南海神狐海域面積為128平方公里,資源儲存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是中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佈區之一。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將此次試採成功,稱為繼美國引領頁岩氣革命之後,一次由中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但上述曾參與可燃冰開採項目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預計可燃冰投入商業運用後發揮的作用與美國頁岩氣相比,還是相對有限。
該人士稱,雖然上述兩者都是非常規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LNG)對應來看,可燃冰是相當於天然氣的一種固體形態,不能替代石油在石化行業的獨特作用,將來只能作為一種燃料使用,但美國頁岩氣來自於非常規石油頁岩油,頁岩油可以替代部分石油,只是目前因為成本過高沒有大幅應用。
此外,可燃冰還將面臨着來自光伏、風電和常規天然氣等能源的競爭,能否大規模商業應用,最終要取決於其是否可以依賴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性。
“就技術而言,此次可燃冰開採的相關技術與深海油氣開發技術可以説是一脈相承的。”該人士表示,“其中多為常規技術。”但是,與早期的美國頁岩氣開採一樣,可燃冰開發也面臨着成本高企、技術不足和環境隱患等問題。
李金髮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也表示,可燃冰在開採同時也存在風險,如果開採不慎,將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泄漏,可能引發強烈的温室效應。目前海底可燃冰的甲烷總量大約是地球大氣中甲烷總量的3000倍。
不過,一位石油行業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指出,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在研究可燃冰開採理論上擁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在人才方面,此次指導試採可燃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大學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盧海龍,在1998年就獲得了日本第一個以天然氣水合物為研究課題的博士學位,也是日本第一期國家天然氣水合物項目規劃的主要設計人員之一。
此外,盧海龍也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地層流體抽取法”的試開採原理與方法人,並主持完成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施方案的技術內容。
“中國之所以選擇在深海開採可燃冰而不是在陸地,考慮到了環境生態和成本兩大問題。”上述從事油氣上游開發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首先油氣開採活動會使得可燃冰的温度上升,當温度高於冰的熔點時,可燃冰中大面積的甲烷氣體就可能會溢出,輕則引發温室效應,重則引發地震和海嘯等,陸地人口密集,難以控制態勢;其次是可燃冰在陸地上往往分佈在凍土裏面深處,鑽井難度較大,長遠來看成本高於海上。
“當一個技術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後,它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像剛開始高鐵的安全問題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該三桶油內部人士表示。
為了推進開採,繼5月18日在南海海域進行可燃冰首次試採成功後,中國還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交付可採集深海油氣和可燃冰的第二架超深水鑽井平台——“藍鯨2號”。
超深水鑽井平台是目前採集可燃冰的最主要鑽井設備,造價高昂。目前,正在使用的“藍鯨1號”,其交付於2月13日,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台,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從船底到鑽井架頂端有37層樓高,建造價格約7億美元。
其實早在2002年,中國就正式啓動了可燃冰資源調查與研究專項。2007年,中國開始在神狐海域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2009年9月25日,中國首次在陸域——青藏高原發現可燃冰,使中國成為繼加拿大、美國後,在陸域上通過國家計劃鑽探發現可燃冰的第三個國家。
2011年,中國在南海圈定了25個成礦區塊,控制資源量達到40億噸油當量。2013年8月8日,針對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成礦預測技術研究》課題通過了國家863計劃驗收。
按照此前國家對可燃冰的開發計劃,2006年-2020年是調查階段,2020年-2030年是開發試生產階段,從2030年起,可燃冰的開發則會進入商業生產階段。
2016年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慶煥在第二屆能源論壇上表示,基於中國可燃冰調查研究和技術儲備的現狀,預計2020年前後能夠實現可燃冰開採技術和裝備的突破,完成可燃冰的工業化起步,並在2030年左右有望實現可燃冰的商業化開採。
實際上,對可燃冰的開發,無論是目前的試開採,還是將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都和“三桶油”無法脱離關係。基於如此大的市場前景,可燃冰將來很可能會成為各石油公司競相搶佔的資源。
“預計可燃冰即使在投入商業應用之後,民營企業短時間內也難以涉足。”一位從事油氣開發技術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可燃冰開發這樣的高投入往往只有國企才有財力,目前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説要放開可燃冰開採,而是當作一項國家規劃,此外基於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保護,預計可燃冰技術的開放會受到影響。
“目前來看,中石油已經在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中佔領了可燃冰開發中的先機。”上述人士表示。憑藉2015年以來對海洋油氣技術開發人才的蒐集和大量資金的投入,中石油旗下全資控股的中國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成為此次試開採可燃冰工程的總承包商,同時也是“藍鯨1號”和“藍鯨2號”的業主。
中石化,以及在海上勘探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中海油,在可燃冰的產業佈局上則相對落後。5月22日,中石化旗下的石化油服(600871.SH)和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服(601808.SH)分別發佈公告澄清公司尚無可燃冰相關業務。
石化油服公告稱,公司A股股票連續三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屬股價異動,公司表示沒有開展天然氣水合物相關業務。中海油服也公告稱,公司關於可燃冰目前沒有可披露事項。
“作為國內最大的海洋油氣生產商,中海油大概從2007年開始就逐步進行可燃冰開發研究,也已經獲得一些進展,但多以理論為主。”另一位任職於三桶油的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前兩年持續的低油價使得中海油越重視上游降本增效,對可燃冰這樣的長期大投資項目研究步伐放緩,但基於中海油擁有國內深海油氣開發經驗豐富的一批人才,預計公司接下來會加強在可燃冰方面的投入。
(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