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遠航訪問編隊凱旋:中國海軍的温度、深度、力度
中新社記者 李純
15日上午,由導彈驅逐艦長春艦、導彈護衞艦荊州艦、綜合補給艦巢湖艦組成的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緩緩靠泊浙江舟山某軍港,結束了近半年之久的遠航訪問。
由導彈驅逐艦長春艦、導彈護衞艦荊州艦和綜合補給艦巢湖艦組成的這支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4月23日從上海黃浦江畔啓航,將赴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20餘個國家進行友好訪問,菲律賓是首站。圖為長春艦駛離達沃港。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歷時176天,航行31000餘海里,到訪亞非歐20個國家,穿越26條國際海峽水道,四次穿越赤道,橫跨兩大洋三大洲……
回顧半年航程,這次出訪時間最長、到訪國家最多的遠航訪問,刷新了中國海軍歷史上的多項紀錄,不僅加強了中國海軍與各國海軍之間的交流,也檢驗了人民海軍遂行遠海多樣化任務的能力。中國海軍的温度、深度與力度從中可見。
温度:傳遞中國友好聲音
今年4月底,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的第一站選在菲律賓,對於正在回暖的兩國關係而言,箇中意味不同尋常。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登艦參觀,無疑為中國海軍這次時隔七年的再度訪菲增添一大亮點。
5月底,遠航訪問編隊抵達出訪第六站――斯里蘭卡,正值當地發生洪水與泥石流災害。編隊立即從自備裝備物資中籌措大米、麪粉、純淨水、方便麪、搜救橡皮艇、部分救災急需藥品等,第一時間贈予斯方。16名隨艦醫療隊員趕赴受災最嚴重地區開展醫療救援,救治508名受災民眾。
遠航訪問編隊與所到國開展互訪拜會、專業交流、參觀慰問、文體競賽等友好活動,並接待到訪國民眾和官兵代表、中資機構、華人華僑、留學生代表共計103批31631人次登艦參觀。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介紹説,遠航訪問是世界大國海軍的通行做法,符合國際慣例。這也是繼2002年環球航行和去年152艦艇編隊完成護航與環球訪問任務後,中國海軍的又一次長距離航行,增進了中國海軍與外國同行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展現出中國海軍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良好形象。
5月2日,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圓滿結束對菲律賓的友好訪問,啓程離開達沃港。圖為當地華僑華人到碼頭為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送行。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深度:增進中外軍事交流
出訪期間,遠航訪問編隊先後與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意大利等15國海軍舉行海上聯合演習,演練科目以編隊通信、編隊運動、聯合搜救、聯合護航、臨檢拿捕等非戰爭軍事行動為主。其中,中國海軍首次與緬甸、阿曼、意大利、坦桑尼亞四國海軍進行海上聯演。
遠航訪問編隊還與到訪國海軍開展艦艇機電、損管、反海盜、艦載機、特戰等專業交流25次,組織參觀見學53批2900餘人次,加深在軍事領域的交流。
張軍社説,從最初的通信、編隊航行演練,到聯合搜救、反海盜等傳統與非傳統領域的實戰科目,中外海上聯演的內容存在由淺入深的過程,“能夠提高雙方海軍海上行動能力、加強海上安全合作的科目不斷增加,這是一個趨勢”。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潘新毛認為,隨着戰略、任務的拓展和裝備的發展,中國海軍在逐步走向大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將自身訓練和與外軍的交流相結合,既助力提高自身能力,也有利於與周邊、沿途國家建立友好往來,達成更進一步的理解與協作。
力度:提升遠海行動能力
1985年11月16日,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正式出訪,在與外軍的一次次溝通交流中,不斷學習、探索。
32年後,中國海軍的航跡已遍佈五大洲、四大洋。從“近海防禦、遠海護衞”戰略要求的提出,到首艘國產航母、新型萬噸級驅逐艦下水,再到此次歷時半年的遠航訪問,“走向深藍”無疑已成中國海軍發展的大趨勢。
參與搜救馬航失聯客機、赴也門撤僑、為馬爾代夫提供淡水……在潘新毛看來,中國海軍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的“出鏡率”不斷提高,履行的國際責任和義務越來越多,體現的正是中國海軍遠海行動能力的不斷提升。“這個能力我們有了,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大國形象也在此過程中逐步樹立起來了。”
就在遠航訪問編隊凱旋之際,中國海軍新型訓練艦戚繼光艦正在執行遠航實習與出訪任務,和平方舟醫院船首次到訪剛果(布)並展開人道主義醫療服務,第二十七批護航編隊仍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為來往船舶保駕護航。
張軍社介紹,在平時,中國海軍有多艘艦艇同時在海上甚至海外執行任務,艦艇遠航需要的準備時間也已大幅縮短,“這些都説明了中國海軍遠海行動能力的增強,也提高了中國履行負責任大國承擔的國際責任與義務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