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媒體欲借“一帶一路”建設“成大器”
中新社北京9月8日電 題:海外華文媒體欲借“一帶一路”建設“成大器”
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四年,世界華文媒體積極傳遞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踐行媒體責任,在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上,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召開前夕,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如是表示。
本屆論壇以“‘一帶一路’與華文媒體新發展”為主題。透過代表們會前的言談,可知華媒人已愈漸摸準時代脈搏,有意借“一帶一路”建設良機使華媒“成大器”。
在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即將召開之際,由中國新聞社、世界華文傳媒年鑑社編輯出版的2017年卷《世界華文傳媒年鑑》問世。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為《年鑑》題詞:“為世界華文媒體立傳,與全球華僑華人共勉。”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攝
助各方資源整合匯聚
菲律賓《世界日報》總主筆侯培水指出,華文媒體常年紮根海外,“橋樑”和“紐帶”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因此,無論作為主導還是協助力量,開展“一帶一路”倡議相關活動,華文媒體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華媒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單單是發揮報道作用,還要在此過程中發展和壯大自己。”侯培水説,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給華文媒體帶來經濟利益,也可令華文媒體的業務與影響力同步提升。
香港《鏡報》社執行社長徐新英表示,《鏡報》積極利用報社的僑界資源,開展與部分往來密切的沿線國家的招商、交流與考察合作。“以緬甸為例,《鏡報》已主辦多場緬甸在港的招投推介會,赴緬考察也不下五次”。
促中國故事“國際表達”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曾指,海外華文媒體對東西方不同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有獨到感受和認知,可以在不同文化中取得平衡與融通。希望華文媒體以符合當地表達和接受習慣的方式,向國際社會説明一個真實的中國。
荷蘭《華僑新天地》副總編盧雅娟舉例説,面對同一新聞事實,“中國企業收購荷蘭電力公司”和“中國企業注資荷蘭電力公司”兩個標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從字面感觀講,前者容易被當地民眾視為中企控制基礎設施,後者則凸顯促進當地就業、增加當地税收。
這一點,也是英國互動傳媒執行總監陳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表示,待論壇開幕,將着重關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法”。
實現資源、信息互利共享
多位參會嘉賓指出,在共享經濟日益活躍的今天,華文媒體也應緊跟潮流,實現資源、信息的互利共享。
菲律賓華商縱橫傳媒社長黃棟星對中新社“一帶一路”華媒協作網十分感興趣。他表示,該平台倡議“交流互鑑,抱團取暖”,無疑為“一帶一路”建設大背景下,海外華文媒體連通互補、共同發展提供了優質範本。關於如何建立和完善共享機制,黃棟星將在論壇期間作更多探討。
英國《歐洲商報》社長遊海龍建議成立“一帶一路”數據庫。他説,數據庫不以經濟目標為前提,僅集納華媒所在國有關法律、經貿、社會等信息,讓對當地有興趣或有意前往旅遊、經商、生活、發展的讀者有所瞭解。
借勢“一帶一路”建設反哺當地
秘魯《公言報》總編輯孟可心介紹説,秘魯人民經常問“中國是怎麼發展到今天的成就的?中國怎麼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中國高鐵、手機支付、快遞服務發展成什麼樣了?”孟可心表示,“從總統到老百姓,都期望中國的高科技能成為秘魯發展的加速器”。
“一帶一路”是一條合作之路,更是一條希望之路,共贏之路。華文媒體生於海外、長於海外,可借勢“一帶一路”建設反哺當地,為當地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多米尼加華僑總會秘書長盧永峯表示,如今,多米尼加華媒一面從祖(籍)國“引進來”,一面將當地一些資源通過華媒“送出去”。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這一歷史機遇,讓多米尼加的身影更多地出現在加勒比地區、中國乃至世界。
讓華文媒體暢所欲言、表達心聲,這是論壇的初衷。章新新表示,希望論壇為華文媒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分享“一帶一路”機遇貢獻更多真知灼見,開啓華文媒體合作新版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