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搬到北戴河 北郵北影會美如畫嗎? 2016.1.25日
[導語]
據河北日報報道,北京副市長李士祥近日表示,疏解非首都功能,主要疏解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機關事業單位等四項功能。據悉,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將陸續搬離北京,遷往北戴河新區。
有北郵校友哀嚎:“我郵要淪落了”。回顧歷史,搬遷往往能決定一所大學的命運。
●歷史上大的高校搬遷發生過三次
在中國一百餘年的高校發展史上,大的高校搬遷大概發生過三次。第一次是抗戰時期,高校輾轉遷移,一路絃歌不輟,走到一個地方停下來就讀書,炮火來了搬起鋪蓋繼續走,西南聯大校歌唱出了這樣的狀態——“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第二次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調整”,大量高校被拆分,由沿海向內陸遷移,形成了西安、武漢、四川等高教中心。
第三次是文革時期,1969年10月,中央決定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電力學院、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林學院等十三所農林地礦油水電等院校遷出北京,外遷至河北、陝西等地,史稱“京校外遷”。
●新一輪搬遷潮又因何而起?
近幾年來,隨着擴招,大學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搬家。已經進行整體搬遷的大學有西南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十餘所,多為1998年開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後從中央下放到地方的高校。
新一輪搬遷潮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高校從中心城區搬到郊區或者其他城市。由於大學負荷能力有限,而大學周邊已經成為了繁華的市區,原地擴建已經不可能,只能在郊區建立新校區。比如北航、中國政法大學都在昌平建了新校區;有些北京高校甚至搬到了河北的廊坊(東方大學城)或者燕郊,中國科學院大學飛到了長城腳下;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也在天津主城和濱海新區之間建立了新校區。
另一種是大學從原來的地級市搬到省會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比如地處山東省東營市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搬到了青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從株洲搬到長沙。搬往大城市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一是擺脱人才流失的困境;二是緩解學校發展資金的壓力;三是解決招生難題。
●大學搬遷,搬出和遷入城市滋味各有不同
大學搬遷,對於遷出的城市,滋味各有不同。
在極力疏散人口的背景下,北郵北影搬遷,可能並不會對高校林立的北京產生太大的影響。
但對小城市來説,失去一所知名大學的代價難以承受。據經濟觀察報報道,2011年9月份,中國石油大學要搬遷的消息傳開時,東營市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副教授賈祥倫曾説,東營的發展一直依靠的是“油地軍校”(勝利油田管理局、東營市政府、濟南軍區生產基地及中國石油大學)模式,“東營經濟賴以支撐的這四根柱子齊頭並進。石油大學要搬遷,就少了一根柱子,無異於釜底抽薪。”
而對於遷入的城市或地區,大學不僅能起到帶動經濟的作用,還會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大學從大城市鬧市區搬遷到城郊,甚至地級市,是一件促進市政建設、學校發展和三線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多贏的事。
不少城市為搶奪大學入駐挖空了心思。為引進高校,城市通常會開出不少優惠的條件,比如幾乎無償提供土地建設校區,提供各類科研資金等。
●對大學來説,往哪搬最重要
如今的大學搬遷,不同於戰爭年代倉促的搬遷,儀器、圖書資料、標本、教學資料會得到有效保護。因此,會不會影響學校辦學和師生學習才是搬遷最需要考慮的。
一種觀點認為,一所名校是以名師名家而出名,而與地域無關,國外很多知名大學都地處小鎮。但在中國,這個道理很難講得通。不少學生和家長認為,有些大學就是被城市拖累了,比如哈工大、西交、南郵、中國科技大學(地處合肥)等。甚至於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考生也會有所分別。筆者的同事,曾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據他回憶,許多同學來到當時尚顯荒涼的昌平之後,都有上當受騙的感覺,有的新生放下行李就開始哭。
因此,對大學來説,搬遷搬到哪很重要。北郵能夠聚集人才,跟地段有很大關係。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在哪上大學,就在哪找工作,當然要找一個視野更寬廣、經濟更發達,找工作更方便的地方,考生會用腳投票。一個直接例證是,大學搬遷會影響高考分數線。比如青島農業大學從萊陽市剛到青島時,本科二批第一志願往往報不滿,但從2009年開始,高出二本線“一截”才能被錄取。
此外,北京高校外遷的最大難題是教職人員不願意去外地。假設強制搬遷,為了子女的未來和自己的前途,教師們多也會安家在京,甚至選擇辭職。現實的案例就是部分北京高校在郊區建設了分校區,高校教師每日兩地奔波,乘坐班車去郊區上課,下課即走,學生在課外找不到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