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育兒(,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生活中常常被奉為真理的話,實際上是一條偽理論。
“再苦不能苦孩子”便是偽理論的一個代表。沒有人意識到這句偽理論實際上已經讓許多家庭都深受其害。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都是父母的心尖尖,父母都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受累,對於孩子想要的東西,往往會想盡辦法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原以為對孩子的滿足是對孩子好,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01兩代人吸上一代的血,啃老兒子惹爭議
兒時的玩伴小孫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小孫的家庭環境並不算很好,爸爸做一些小生意。小孫的媽媽很早就離開了他,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小孫爸爸不忍心讓孩子受苦。
小孫的爸爸從小就對小孫的所有要求儘量滿足,小孫也從來沒有為錢操過心,趁着爸爸沒注意便開始跟着一些人鬼混,漸漸耽誤了學業,變得遊手好閒。
一直到成家立業,小孫也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常常伸手和爸爸要錢。
在養育了一個孩子之後,小孫本來就大的家庭壓力變得更大了。和父親張嘴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多,在一次父親沒有拿出錢後,小孫竟然對老父親大打出手。並放言:“這是你應該的。”
小孫父親心如刀絞:自己對孩子的願望都會盡力滿足,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小孫變成了這樣。
02父母積極滿足孩子這三點要求,其實是害了孩子
1)滿足孩子的攀比情緒
孩子在成長階段經常會出現攀比情緒,與他人的相互接觸時,往往孩子會不自覺地產生比較的心理,這種比較和“物質”等結合在一起就容易滋生攀比情緒。
孩子們之間進行相互比較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父母對於孩子攀比的心理不能及時把握,任由孩子的攀比心理不斷地發展,會導致孩子對於物質的不斷追求加大,逐漸淪為物質的奴隸。
這種情況在窮人家的表現尤為明顯。
窮人家的父母往往會認為雖然自己的家庭條件很差,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應該受到冷落。不能分清這是孩子必需還是攀比心理作祟,打着為孩子好的名義滿足孩子的要求,實際上恰恰是害了孩子。
2)滿足孩子以學習為理由的偷懶
孩子的自理能力差是現在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問題。
小編曾經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看到一些父母對於孩子的寬容:
“我最近學習太忙了,這些衣服你們幫我洗吧。”“過兩天要考試了,我就不打掃衞生了。”“吃完飯還得看書,我就不洗碗了,你們幫我吧”仔細想一想,多少孩子都在打着學習的名義,肆無忌憚地偷懶。
對於許多的家庭來説,父母將孩子今後的出路寄託在孩子的學習上,以至於學習已經成為許多父母的命門,所有對於學習產生幫助的父母都願意去滿足。
結果就是孩子喪失了在社會的生存能力。
這樣撫養出的孩子往往是心理上的“殘疾人”:一邊有着優異的成績,光彩照人:而生活中卻是永遠離不開父母的生理巨嬰。
3)滿足孩子理直氣壯的要錢
對於孩子來講,知道怎麼賺錢往往比拿到錢更重要。
父母不忍心讓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於是在物質上對孩子的“要錢請求”往往都會不遺餘力地滿足,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問題:告訴孩子這筆錢怎麼賺來的,爸爸媽媽有多辛苦。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説: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父母不應該在孩子理直氣壯地要錢時就給他,應該告訴孩子這些錢的到來背後凝聚了爸爸媽媽怎樣的辛苦。
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是現在父母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拓展一:李玫瑾:想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就是貶低他,“謙虛”地貶低他
拓展二:“孩子摔倒不能扶?”錯誤的育兒理論荼毒上萬的孩子,你中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