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是寫稿機器人不會寫的?北大計算機所萬小軍詳解寫稿機器人的技術及應用| CCF-GAIR 2017
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取代人類的哪些工作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而我們一直都認為人的思考能力是我們最後的堡壘。正如帕斯卡爾所説, “人只不過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我們是自然界最脆弱的生物,卻因為思考變得無比強大。
演講、寫作是我們思考能力的直接表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説道,講故事的能力讓智人種變得和其他原始人和動物不一樣。要是機器也能表達,也能寫作也能講故事來創造自己的文化,人何以與之對抗呢?
在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程承辦的AI盛會「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峯會」的AI+分會場上,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萬小軍做了《機器寫稿的技術與應用》的演講報告。以下內容由雷鋒網整理自萬小軍在會上的演講實錄。
機器寫稿背景與現狀
早在幾年前,國外就已經有機器人寫稿,最具代表性的是來自美國、歐洲的三家公司:ARRIA、AI、NARRATIVE SCIENCE。據説他們的機器人採用英語或者西方語言為著名的媒體網站寫了數千萬篇稿件。
國內的寫稿機器人在這幾年才開始慢慢受到大家的關注。有很多的媒體單位在和一些學術機構進行合作,推出寫稿機器人。另外微軟、百度、騰訊、今日頭條這樣互聯網巨頭也在研發機器寫稿技術,因為它自己需要做一些內容的創作。主要是側重在體育、財經、民生領域,一般政治類的涉及的比較少。涉及到政治稿件如果犯錯的話,問題就比較大,所以主要還是在一些不太容易出問題的領域寫稿。
機器人寫稿的模式與技術
機器寫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原創,一種是二次創作。原創一般是之前沒有稿件,只有結構化的數據,我們可以藉助結構化的數據去生成新的稿件。比如説我們寫一個天氣預報的報道,或者寫一個年報、財報都直接可以從數據中生成。而關於一個已經有相關報道的事件,我們藉助這些報道進行一些拼湊、改寫成為新的稿件,這就是二次創作。
原創和二次創作所依賴的技術也是不太一樣的。原創採用的是自然語言生成技術,是從結構化數據/意義表達生成自然語言語句。二次創作採用的是自動摘要技術,我們從已有的文字素材去給它摘要,把它生成一個新的稿件。這是兩類非常關鍵的技術。
還有其它的一些相關技術:文本信息推薦技術和文本複述技術。比如説我們在寫一個稿件的時候,有時候會想引用一句名人的話或者引用一個唐詩宋詞,機器會自動給你推薦。第二個是文本複述技術,我們基於一個個稿件做創作的時候,如果我們直接把原文原始的內容拷貝過來,這個有點抄襲的嫌疑。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做一些複述,會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同樣的語義。這裏有一個例子是説“梅西獲得了5座金球獎”,你可以改為“梅西是五屆金球獎得主”,也可以改寫為“金球獎5次頒給了梅西”,這樣就可以避免版權的問題,也可以讓我們的改寫更加生動。
機器人寫稿應用廣泛
機器人寫稿的應用十分廣泛。首先是新聞資訊的自動生成。我們輸入結構化的數據,以及已經有的稿件,可以生成長度可控的幾十個字到幾千字的稿件。例如,一個體育的簡訊的生成需要我們從網上抓取關於體育賽事的一些基本的數據,藉助這個數據做一些數據分析,文檔規劃、語句的實現,就可以生成右邊的這樣一個比較簡單的體育的賽事報道。
另一個是體育賽事的長篇報道的自動生成。簡訊包含的信息量很少,我們想生成一個長篇的報道來介紹整個比賽的過程。我們經常發現著名的體育比賽下面都有文字直播,通常包含主持人對這樣一個比賽的精彩細節的描述,我們通過機器學習的手段,能夠把這些精彩的描述挑選出來,放到我們最終的報道中,這個報道就寫得比較長,可以達到上千字以上。首先借助機器學習的手段,對直播文字進行語句的智能排序,再進行智能選擇,最後生成一個平均長度超過1000字的賽事的報道。我們看到直播文字一般會達到數千字,一般是5000字以上,所以要從5000字中選擇和拼湊出1000字以上的長篇報道。
還有一個是娛樂新聞的自動生成,娛樂新聞有很多不同的生成方式。比如説你可以根據明星的數據庫,直接對這個明星做一個簡單的描述。我們做的是可以藉助明星的微博生成娛樂新聞。明星通常會發一些微博,有些微博會吸引大家的眼球,構成熱新聞。我們有一個機器學習的手段,能自動判別明星發的哪一條微博具有新聞價值,再判斷這個微博下面的哪些評論,具有新聞價值。把這個微博和它的評論以及相關的背景信息組合在一塊,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短的新聞。
我們也做了新聞綜述的自動生成的嘗試。我們對於某一個事件已經有比較多的新聞報道,需要思考怎樣基於這些報道去自動生成一個篇幅較長的事件的綜述。我們所使用的對象是用Wikinews,它的內容基本都是比較客觀、比較中立的綜述。它會對已有的報道做一些分析,做一些無偏袒的綜合,然後得到一篇長的綜述。我們拿這樣的數據做了一個實驗,去做一些語句的篩選和組合。因為要構成一個綜述,所以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一個子話題為單位。我們首先劃分子話題,每個話題對應一個段落。然後對它進行一個重要性的排序,最後做一個段落的選擇,也就是子話題的選擇並且把相關的子話題合併,得到一個更完備的子話題最終形成完整的事件的綜述。
除了生成事實型的新聞之外,我們也嘗試讓機器人去生成用户的評論。我們輸入對於產品的某一個特徵或者某幾個特徵上的評分,比如我輸入給這個軟件的是我對這個汽車的操控性是5分評價,對它的外觀是3分評價,根據這個評價會自動生成一個自然語言的評論。我們採用的是一個深度學習的模型,右邊是這樣一個模型的架構。我們提前可以看我們最終生成的這樣一個例子。
這個汽車有空間、動力、控制等等一系列的特徵,用户要做的就是針對每個特徵輸入一個分數值,這個分數值越高代表你越滿意,分數值越低就越不滿意。我們看到這個例子,比如我們輸入的空間是3分,動力是4分,舒適性是3分,3分代表一般,我們看到右側生成的中文的評論,得到的表達是“舒適性一般,畢竟是運動型的車”,它很準確的對這個分數進行了描述。然後把舒適性從3分改成5分,5分是非常滿意,最終生成的對應的文字的部分就是“舒適性很好,座椅的包裹性很好,坐着很舒服”。我們的模型能夠很好將這個分數的細微改動直接反應到最終的自然語言的結果上。能夠根據用户對我們的產品的特徵的分數的輸入,自動生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一大段的用户的評論。這是基於深度學習模型來做的。
寫稿機器人小明小南和阿同
我們目前有三個合作的機器人寫稿項目,一個是今日頭條的“Xiaomingbot”小明機器人,南方都市報的“小南”,廣州日報的“阿同”機器人。小明主要服務於奧運會,小南、阿同當時是給2017年的全國兩會做了一些報道的工作。
跟今日頭條合作推出的小明寫稿機器人,主要是針對體育賽事進行賽事的簡訊和長篇報道的生成,既可以生成幾十字的短訊,又可以生成上千字的長篇報道,它包括足球聯賽,也包括NBA的比賽,在奧運會期間寫了456篇,單篇最高的閲讀量是11萬次。到上個月底,共撰寫新聞5000多篇,總計閲讀量1800萬次,這是因為今日頭條的用户量很多,所以閲讀量也是很多的。
這是Xiaomingbot頭條號的界面。這個歐冠決賽,尤文圖斯以1:4完敗皇家馬德里的比賽的結果的新聞是完全靠機器寫出來的,這個稿件的文字很長,有1121個漢字,它比較準確地把這個比賽的主要信息都做了一個描述,還是比較完整的一篇新聞報道。
小南寫稿機器人現在是在南方都市報的APP上撰寫一些民生新聞,去年年底做過春運火車票的新聞撰寫,側重廣州到其它大城市的新聞,最近寫的是天氣預報的新聞,在兩會期間還寫過兩會的小南讀報的新聞。
小南寫的春運火車票的新聞中採用了不少賣萌的句子。當然這也是把我們的新聞記者的語言表達做了很好的總結,最後使我們的機器人也能這樣表達出來。 最近小南機器人也做了一些天氣預報的寫作。小南讀報主要是在兩會期間統計南方都市報跟兩會相關報道都分別屬於哪些領域,做了一個統計和盤點,然後把這個盤點的結果用自然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另外對其中一些爆款的新聞做了摘要和總結,也放在這個稿件中,所以這個稿件的信息量是比較豐富的,對多篇新聞進行了盤點。
阿同主要是在兩會期間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是對政府的工作報告做一些熱詞和關鍵數據的解讀,解讀完了之後進行自然語言的表達。這是阿同對政協工作報告做一個熱詞的分析,今年的政協工作報告有哪些熱詞,這些熱詞跟去年相比有哪些變化,把這個變化的情況用自然語言表述,最終形成在報紙上印出來的報道。因為廣州日報要在報紙上印出來,所以對錯誤是零容忍,所以必須經過人工的審核。
傳統媒體VS新媒體
對於不同的應用單位,對稿件的質量要求是不一樣的,對於一些傳統的媒體單位,它對稿件的錯誤是零容忍。要發佈到報紙上需要通過人工的審核,而一些自媒體可能就直接發在網上,個別的錯別字或者個別的語句不通順不影響網友的閲讀,網友可能在下面寫一個評論,説這個稿件怎麼還有錯別字,但是這個也不影響網友的閲讀和點擊。所以自媒體對稿件的質量容忍度比較高一點。所在兩種不同的場合下應用的要求是不太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機器寫稿發稿的時候也會有所不同。
機器人VS記者
目前為止,機器人跟記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分工協作的關係。機器人現在不具有邏輯思維的能力,也不具有深度總結的能力,它只能去把一個基本的新聞事實描述清楚,但是我們記者就可以寫深度報道,比如説中國足球,他可以經過自己的分析,寫中國足球這幾十年來落後的原因,它可以總結出幾條觀點,但是機器人總結就很難了,所以我們的記者應該是從事有創造性的、高智商的稿件的創作,而把一些重複的、低層次的稿件創作的活動交給機器人完成,所以是一種分工協作的關係。
另外一個不同點就是,記者在寫一個稿件的時候,他是很清楚地知道我在寫什麼,他知道自己要表達的語義。但實際上機器人在寫這個稿件的時候,雖然他把每一個句子都寫出來了,但實際上他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這是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説它沒有理解自己的稿件,雖然它寫出來了,包括機器人寫詩,或者寫各種歌詞的時候,它也把那個語言寫出來了,但是它並沒有真正理解那個語言,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不同。
未來展望
最後是一個未來的展望。我們看到現在機器寫稿不光是在媒體行業,我們現在也在跟一些遊戲行業和情報行業合作,他們也有機器寫稿的需求,只要什麼時候你需要寫這樣一些報告,比如寫一些行業報告,或者寫一些稿件,都可能會利用到機器寫稿的技術,不光是媒體行業寫新聞會用到,其它的行業也會用到。
第二個方向,我們現在寫的稿件還主要側重對客觀事實的描寫,還沒有加入太多的態度和立場,因此顯得人性化方面不太理想,下一步會讓我們的稿件自己具有一定的立場,比如我們在報道中國隊對韓國隊的比賽的時候,我們如果站在韓國隊的立場,如果中國隊輸了的話,我們就應該是很高興的,標題可能會説“韓國隊大勝中國隊”,如果是站在中國隊的立場,可能標題寫會“中國隊憾負韓國隊”,這個立場就不一樣,我們的稿件具有這樣的態度和立場,它就會更加人性化。
第三點也是最難的一點,就是讓機器學會推理和歸納,寫出真正的深度報道。比如説我們報道一場足球比賽以後,我們要分析一下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把這個原因進行推理總結出來。這樣的報道就是真正的智能的,像之前寫的稿件是一個弱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我們要寫一個強人工智能的稿件,就必須讓機器具有這樣的態度和立場,也具有這樣的推理、歸納能力,這是下一步要研究的目標,也是有可能去實現的一些目標。尤其是具有態度和立場,我覺得應該在未來兩三年是可以去實現的。然後推理跟歸納,可能兩三年的時間都不一定夠,我覺得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取得一些突破。
(萬小軍老師的演講很細膩精彩,會後雷鋒網對萬小軍老師進行了專訪,更多關於寫稿機器人的問題的探討請點擊:《專訪北大計算機所萬小軍:寫稿機器人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 CCF-GAIR 2017》)
1792年,洪堡提出國家無權插手教育,新型的大學應該是塑造完善的個人,致力於真正的學術,教授和學生都應該成為真理的追求者,學術自由與教育獨立乃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必須途徑。蔡元培先生長期在德國學習、研究,深受洪堡的影響。他曾説過,德國近代的發展是基於成功的高等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小學教師,造成了一代優秀的公民。作為教育家,他的興趣偏於高等教育。1917年,他在給汪精衞的信中説:“吾人苟切實從教育着手,未嘗不可使吾國轉危為安,而在國外所經營的教育,又似不及在國內之切
民國元年,蔡元培出任首屆教育總長,邀請另一位教育家範濂源為次長,範説:“小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大學?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小學整頓。”蔡説:“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裏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裏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後來他自“把兩個人的意見合起來,就是自小學以至大學,沒有一方面不整頓。不過他的興趣偏於普通教育,就在普通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我之興趣,偏於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罷了。”(轉引周元度《蔡元培傳》)
蔡元培做教育總長為時很短,他的教育理想並沒有得到實踐的機會,不久他就再度赴歐洲學習、考察去了。直到 1917年他正式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才一舉奠定學術自由、思想自由、教學自由的原則,開創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1916年,袁世凱脱下皇袍,在一片唾罵聲中死去。光復會老會員、國會議員陳黻宸、北大教授馬敍倫等向教育部推薦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他還在猶豫,不少老同盟會員也有不同意見,有人堅決反對(如馬君武),認為北大太腐敗了。孫中山認為,北方需要傳播革命思想,象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帝王思想和官僚習氣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帶有全國性的教育,主張他去。所以國民黨把他看作是“隱伏在北方的文化教育界的極其重要的革命棋子”。這些説法未免把蔡元培出長北大的動機狹隘化了,其實從蔡元培的思想境界看,從他以後在北大的作為看,他的目光要遠比這宏大得多,早已不是“傳播革命思想”這樣簡單化的政治目標可以涵蓋的。
當年北洋軍閥的手伸得還不是太長,他們還懂得有所敬畏,並不是直接插足他們所不熟悉的教育文化領域,教育基本上還是教育家們的事。他們不可能不知道蔡元培的信仰,但他們選擇的只是一個有經驗、有學問的蔡元培,讓他來辦大學,和他的政治態度沒有太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蔡元培的辦學方針是“兼容幷包”、“思想自由”八個字。一方面他聘請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沈伊默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健將;一方面北大教師中又包括了一些學術上有造詣但政治上保守(甚至主張君主制)的學者,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等。他認為大學就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大學應該廣攬人才,容納各種學術、思想,讓其自由發展。他聘用辜、劉等是因為他們的學問可為人師,是尊重講學自由和一切學術討論的自由。籌安會發起人劉師培在北大講《三禮》、《尚書》、訓詁,從沒宣講一句帝制;辜鴻銘拖着長辮教英詩,也從未利用講台講復辟帝制。他曾對攻擊劉、辜的學生説:“我希望你們學辜先生的英文和劉先生的國學,並不要你們也去擁護復辟或君主立憲。”在中國這個自古以來習慣專制、好同惡異的社會里,蔡先生這種容納異己的民主作風,尊重學術思想自由的卓見開創了一代新風。他的北大是真正兼容幷包的北大,各種思想、各種聲音都可以並存,是一個多元、開放、寬容、民主的大學, 超越了單純的黨派觀念和“革命棋子” 的狹隘性,不僅造就了傅斯年、羅家倫,也培養了高君宇、張國燾等人。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蔡元培先生重塑了北大,也奠定了20世紀前半葉中國大學的基本面貌。
在他眼裏,“大學是包容各種學問的機關”,他用人不分信仰、黨派、學術見解,他主持下的北大因此能超越當時的軍閥政權之外、各種社會勢力之外。他有大胸襟、大氣魄,是大手筆,前無古人。如果把北大看作中國民主的搖籃,蔡先生則是中國民主的奠基者,他一生最為偉大的功績正是給北大這一民主搖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五四運動以來20世紀的編年史已經可以作出充分的證明。
他鼓勵學術研究,提倡社團活動,其中新潮社、國民社等在五四運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學生社團都產生於1918年下半年,得到了他這位校長的支持。為培養學術自由精神和自治能力,他批准每月由北大的經費中撥出二千元來給傅斯年、羅家倫他們的新潮社辦《新潮》雜誌(當時北大每月的全部經費不過四萬元),並由學校負責印刷發行。
在大學領導體制上他第一次實行民主辦校、教授治校,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最高立法機構,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各科本預科教授各二人,由教授互選,任期一年,期滿得再被選。組織各學科(系)教授會,規劃各學科的教學工作。各教授會設主任一人,由教授互選,任期二年,並由各科教授主任組成全校統一的教務處,負責主持全校的教學工作。教務長由各教授會主任推選,任期一年。
蔡元培領導的北大不僅為現代中國大學教育樹立了一個嶄新的楷模,也促進了思想界、知識界的轉變。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在陳獨秀、胡適等的熱情倡導下,青年學生掀起了追求民主、科學的浪潮,終於使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有人説蔡元培對北大的改造和陳獨秀辦《新青年》對五四運動具有同樣重大的意義。傅斯年1943年説過一番話:“猶憶‘五四’以後有人説,北洋政府請蔡先生到他的首都去辦學,無異豬八戒肚子中吞了一個孫悟空。‘五四’之後,南至廣州,北至北平,顯然露出一種新動向,…….激動了青年的內心,沒落了北洋的氣焰,動盪了社會上死的寂靜”。由蔡元培創造的思想自由、民主精神已經成為北大綿延不絕的火種、傳統。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楷書13”:
敝人實在不敢對蔡老説點什麼,何也?大師之大師啊,在下躺下往上看也看不見大師之冠。我只能説時勢造英雄,不是那樣的學術環境,大師再高明也辦不出那般名校。時代呼喚英雄,更呼喚環境。就像一個嬰兒,母親總不放手,總怕磕磕絆絆,總怕鼻青臉腫,他永遠不會走路,更不説迅跑。
(2017-07-04)
編者按
2014年7月16日,“張嘴就來”第19期青少年演講夏令營進入第四天。下午,兩位北大學子來到營地,為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一課。和北大狀元面對面,聽他們激情四射的演講,和他們進行互動交流,孩子們既興奮又專注。從這一刻起,一粒種子已經埋進心底,“北大,等着我們!”
開課預告:
張嘴就來青少年演講夏令營(北京班):2017年7月16-21日開營。
張嘴就來青少年演講夏令營(上海班):2017年8月13-18日開營。
微信聯繫演講力訓練趙老師:PKUZZJI,就有機會領略夏令營孩子們演講風采!
(2017-06-28)
高考即將出成績了,剛剛解放的考生們要面臨這個重要程度不亞於高考的填報志願這個問題了,今天社長給大家介紹一下遼寧地區哪所大學的什麼專業好,瞧好了您……
劃重點
遼寧高校有兩個本科專業榮膺2016中國七星級專業!!
遼寧小驕傲
東北大學:自動化專業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設計製造與其自動化專業
下面給大家介紹遼寧地區五星級以上的專業
這些信息只作為大家報考的一個參考,社長認為要以興趣為先,大學生活主要還是要看自己在大學的四年時間裏能不能讓自己為未來積蓄能量,一定要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不要讓自己後悔
注意
社長在這裏有必要提一下以上信息中沒有出現的社長所學的廣告學專業
我們的瀋陽工業大學廣告學專業可是擁有着100%的就業率的專業,歡迎大家報考,我在工大廣告等着你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3698217098”:
基本上除了東北大學就是大連理工。這也和兩個學校是遼寧高校第一集團事實匹配。
(2017-06-21)
1977年12月註定要永載史冊。
那一年,570萬出身不同,從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人共同走進考場,參加中斷了10年的高考。27萬人走進了大學,他們的命運就此改變,中國也由此悄然改變……
值此恢復高考四十週年之際,新京報推出大型系列專題報道“我的高考”,從每個個體的人生經歷出發,追尋他們的人生道路,探尋高考給他們帶來的命運轉變。每個人雖然渺小,但把他們的經歷結合起來,就是一部浩瀚的中國改革發展史……
本期人物:陸步軒
▲陸步軒,1965年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198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2003年,因在西安街頭賣肉的事被媒體曝出,被稱為“北大屠夫”。新京報記者侯少卿攝
陸步軒看起來一點也不“北大”。年過五十,他有點駝背,皮膚黝黑,任由髮根一截截髮白。他每天要抽掉一包半二十塊錢的煙,一邊抽一邊咳嗽,一笑露出被煙和茶染出褐色的門牙。
“我這個人就是窮命。”陸步軒説。儘管有“北大”和“商人”兩個頭銜加持,他仍然習慣把農村出身掛在嘴邊。(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號:bjnews_xjb)
未名湖邊,“北大”曾是他改變命運的全部指望;豬肉攤上,“北大”又變成他羞於啓齒的心頭重壓。
“好幾年我都覺得讀書沒有用。”陸步軒一度收起書報,拎着酒瓶走進賭場;直到2003年“北大才子西安賣肉”的新聞引起轟動,他進入體制,工作12年後辭去公職,如今遠赴廣東重操豬肉生意。
“北大畢業還不是照樣賣豬肉?”這句話曾經是他心頭的一根刺,現在他開始反駁,“北大畢業賣豬肉都能賣成連鎖店。”
他用了快三十年與“北大”和解。陸步軒説現在他想明白了,讀書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讀書能改變思維。
跳出農門
1985年,我以531分,陝西省第十四、長安縣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我家在陝西省長安縣(現西安市長安區)東部農村,家裏幾代務農。我母親在我剛上學的時候就意外去世了,我父親字都認不得幾個。(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號:bjnews_xjb)
我九歲才上小學,腦瓜發育比較成熟了,學什麼都不覺得吃力,基礎打得牢靠,從小學習就很好。
那時候從來沒想過人生理想這些問題,上學只有一個目的“跳出農門”。
農村太窮了,我小時候一天只有兩頓飯,早上一頓玉米粥,中午玉米粥下麪條,晚上沒吃的生扛過去。我初中離家遠,住在學校,每個星期回家拿一次饅頭,每次都要焙乾、曬乾,到學校泡着稀飯或者開水充飢。黴變饅頭吃多了,到現在我都不愛吃饅頭。
我姐參加過一次高考,沒考上,差得遠。全家都盼着我能考上,那會兒都是統招統分,大學畢業就是吃國家飯的公家人。
第一年高考成績出來,我考上了西安師專。我把錄取通知書撕了。我有個親戚在國防科技大學讀書,他父親總跟我父親炫耀,我心裏不服,堅決要考更好的學校。
其實我壓力很大,成敗在此一搏的感覺。我全靠自學,一年的時間生物鐘都是亂的,沒有白天黑夜的概念,困得不行了就眯一會兒,睜開眼就學習。夏天蚊子成災,農村沒有蚊香,靠點蒿草驅趕,又嗆又熱,就那樣還在看書。
1985年8月28日,我第一次遠行。親戚朋友送我到村口,揮手告別。我往前走了好久,猛一回頭,父親攙着奶奶,還在身後。至今想起那情景,還歷歷在目。
▲2003年7月25日,陸步軒展示他的北大畢業證書。圖/視覺中國
天之驕子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北大報到第二天,我趕緊到天安門廣場拍了張照片,連同平安家書一起捎回家。北京可真大,高樓大廈我見都沒見過。
我們班21個人,全是各地狀元。來自城市的同學無論是視野、知識面都比我們農村孩子廣闊得多,我的那點驕傲很快變成自卑。
我記得很清楚,剛開學不久宿舍同學夜聊,聊的是哲學。我根本沒接觸過,趕緊跑到圖書館借了一本《通俗哲學》。
因為成長環境的原因,我的性格內向倔強。我加入不了同學的話題,就拼命補課,聽別人説什麼,趕緊去學。
上了四年學,我是很老實的人,三點一線,宿舍、飯堂、教室。北大的教學環境很寬鬆,不會每節課查考勤,同學們一般派我做代表去上課,我寫字又快又清楚,我的課堂筆記是考試神器。
▲陸步軒在北大讀書時。受訪者供圖
北大基本每天晚上都有講座,都是各個行業取得一定成績的人來主講。我特別喜歡聽講座,對開闊眼界和個人成長的意義比專業課還要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活躍,人心純樸、充滿希望。我在大學讀了很多書,什麼類型的書都看,看完和同學們討論,激情滿懷、意氣風發。
我們宿舍六個人,來自不同的班級。宿舍經常聚好多人,下棋、喝酒。那時候我們是天之驕子,我們覺得文科生能改造社會。
四年很快就過去了,我沒能留在北京,一切彷彿做了一場夢,醒來還在原點。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一直羞於提及這段歷史。四年前,我從農村娃變成北大學子,畢業分配時的一次錯位,又把我打回原形。北大終於沒能成為我改變命運的那根稻草。
“把牛養成了羊,把羊養成了雞”
我的派遣證開到西安市人事局,參加二次分配。幾十個日夜裏,我騎着自行車挨個單位去敲門,最後被分到快要破產的長安縣柴油機配件廠。我上午報到,下午就走了,一天都沒幹。
之後三年,我在計經委幫忙。我住在單位家屬院的門房,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拖地、抹桌子、燒開水、給領導沏茶,單位大小麻煩事我都跑在最前。但是因為遲遲無法轉入正式的人事關係,我的工資低、待遇差,心情越來越苦悶。
1992年,我“被迫”下海,在單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我想出去闖一闖世界。
我最初投入全部家當搞裝修,又跟人借了十萬塊錢挖金礦,都不成氣候。我經常跟人説,“我把牛養成了羊,把羊養成了雞,越來越瘦。”
那是我人生的最低谷,生活窘迫,看不見前途,還欠了一屁股債。我做了五六年職業賭徒,苦心鑽研牌技,贏的錢勉強維持吃喝。
我再也不跟人提北大,也不準朋友提。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在我身上就像一個笑話。我跟大學同學斷了聯繫,落魄潦倒,羞於對他們啓齒。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女兒出生,為了養家餬口,我開了個小商店,零售利潤微薄。入了行我才知道,要想發財得賣假貨,這事兒我做不來。有一次我不知情進了假電池,發現以後把幾盒貨全壓在手裏,一節也沒有賣。
我這人老實,不敢騙人,北大的教育也給我劃了道德底線。畢業十年,我對北大的態度很矛盾,我因為北大的教育而清高,不屑於溜鬚拍馬、蠅營狗苟,但是生活本身是庸俗的,這種清高與社會脱節。
▲陸步軒。新京報記者侯少卿攝
2000年,我再次走投無路,只好關了商店,幹起投入更小、回本更快的豬肉鋪。這對我是個非常艱難的決定,殺生害命在我的印象裏是街頭無賴才做的營生。可是一家老小要吃飯,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作為謀生手段,不幹也得幹了。
我們租了一間商鋪,外邊擺攤,拉個簾子裏邊睡覺。整片的豬進回來掛在那,我看着心裏就發憷。
殺豬賣肉的事我沒告訴父親。沒有不透風的牆,同村人到縣裏來在攤位上看到我。父親急忙趕來,父子對視,誰也説不出話,只有連聲嘆息。
我成了村裏的反面典型,村民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張口就是“學習好有什麼用,北大畢業都賣豬肉”。我很少回老家,回去也只躲在家裏,不願見人。
我自己也深刻覺得讀書無用,所以也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我家肉攤旁邊是個小賣店,賣煙酒書報,我經常去買煙買酒,從來不買書買報,老闆一直以為我是文盲。
自己看攤賣肉的時候非常累,經常從早上四點到下午三點吃不上一口飯,我一上午能喝十瓶啤酒,既解渴又飽腹。即使在那麼累的日子裏,我依然會想起在北大的時光。(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號:bjnews_xjb)
“紮紮實實去做一件事”
我賣豬肉純屬歪打正着。我做生意實在,肉質好分量足,回頭客越來越多。一開始一天只能賣半頭豬,一年以後一天能賣12到15頭豬。2001年,我掙了4萬塊錢,跟工薪階層比是了不起的收入。
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事情被媒體曝出。“北大才子西安街頭賣肉”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媒體開始討論人才環境、用人機制等問題。我寧靜的生活被打破,隱瞞日久的“北大”身份引起街坊鄰里的關注。
我突然很恐慌,不知道是好是壞,隨旁人熱烈討論,我刻意不看關於自己的報道,也開始迴避媒體。店門照開,豬肉照賣。
輿論給地方政府造成了無形的壓力,不斷有人邀我回體制內工作。當時我的肉店營利早已超過公務員工資,但是我依然選擇到地方誌辦公室工作。
進入體制是為了完成我的夙願,我是國家統招統分的大學生,原本就應該在體制內工作,是因為分配問題導致了我在社會上流浪。這不是錢的問題,是身份認同的問題。
我在地方誌辦公室工作了12年,作為主要力量參與編纂了兩部年鑑、一部地方誌。2016年7月,我們的地方誌評審通過,8月我就提出了辭職。
我這個人不甘於平庸,五十歲了,接着工作下去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十年後的情況,退休、保健、等死。我不想等死。
北大帶給我們最深刻的影響是自由和創新,我迫切地想要掙脱束縛,再幹點事情。在豬肉檔裏浸淫多年,我再次瞄準這個行業,想要打造連鎖品牌。前後兩次賣豬肉我的心態完全不同,第一次是生活所迫,第二次是事業追求。
2013年,我回母校演講,我説自己是北大的“丑角”,那是真心話。北大作為中國頂尖名校,培養的是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而我是個豬佬。
我回到北大同學的圈子裏,也開始重新審視“北大”對我們的意義。這兩年跟經商的同學交流,尤其是看到農產品領域大有作為,我的想法也變了。
如果不讀北大,我可能豬肉也賣得不錯,開兩三家店面,衣食無憂度過一生。但是現在我的眼光不會僅僅侷限於此,我要打造行業領先的品牌,做資本運作。既然進了這一行,就專注地把這行幹好,這也是北大精神。既然不能改造世界,就紮紮實實去做一件事。
過去我拒絕“北大”的標籤,北大是把雙刃劍,你做得好,人説你是北大的,應該的;你稍有差池,人就嘲笑你,北大的就這水平。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年齡也大了,就不在意別人怎麼説了。我只希望在他們眼中,我是個真實的人。
▲陸步軒。新京報記者侯少卿攝
同題問答
新京報:你最深刻的高考記憶?
陸步軒:當年高考第一天考語文和政治,考完我覺得考得非常差,很灰心,考完遇上一個同學,我就跟他一起去喝酒了,沒想到喝完那天晚上睡得特別好,第二天考數學就考得很好。
新京報:當年的高考有沒有什麼遺憾,對自己當時的表現怎麼看?
陸步軒:沒有遺憾,表現還是很好的。
新京報:還記得當年的高考分數嗎?
陸步軒:531分。
新京報:什麼事,你高考後才明白?
陸步軒:當時考完語文覺得考得特別差,都沒有寫完,結果成績出來是全省第二名。很多事就是這樣,你以為不行了,其實不一定。
什麼是高考標準化
標準化考試是一種按系統的科學程序組織、具有統一的標準、並對誤差作了嚴格控制的考試。考試需要做到試題編制的標準化、考試實施的標準化、閲卷評分的標準化以及分數轉換與解釋的標準化。
1985年被認為是我國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開的開端,推進標準化考試就是其中一項主要政策措施。1985年,國家在廣東省開始試行英語、數學兩個科目標準化考試。1986年廣東、山東、遼寧、廣西聯合試驗高考標準化考試,1987年有7省份參與試驗,1988年擴展到16省份參加試驗。
1988年,國家教育部門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標準化實施規劃》,規定從1991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實行標準化考試。
新京報記者 楊靜茹
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號:bjnews_xjb)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Lee71444833”:
85+4=8'9當時發生什麼事情 大家都知道
網友“888信仰”:
經歷豐富,生活多彩,不服輸,勇於挑戰,不活在面子上,我佩服你對生活的態度
網友“DXD29263663”:
曾經和他很熟,都給飯店供貨,他送肉,我送酒水。我賴好還有個破昌河,老陸騎個破摩托,嘴裏叼根煙,後座綁着半吊子肉……
網友“飛越地平線2”:
感覺像路遙的文筆,字句淳樸,人看了舒坦,不做作,不厭煩!
網友“大叔21610381”:
我覺得你對的起北大的牌子 每次選擇都特別不易
網友“全倫1”:
我因為北大的教育而清高,不屑於溜鬚拍馬、蠅營狗苟,但是生活本身是庸俗的,這種清高與社會脱節。 我成了村裏的反面典型,村民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張口就是“學習好有什麼用,北大畢業都賣豬肉”。我很少回老家,回去也只躲在家裏,不願見人。 我自己也深刻覺得讀書無用,所以也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我家肉攤旁邊是個小賣店,賣煙酒書報,我經常去買煙買酒,從來不買書買報,老闆一直以為我是文盲。
網友“手機用户53207094774”:
北大,知識拓寬了你的視野,才使得你乾的如次出色……
網友“莫名比卡丘”:
北大清華好比軟卧 本科好比硬卧 專科好比坐票 民辦院校好比站票 火車到站都要下車找工作 而老闆不會問你買的什麼票 只會問你會幹什麼 所以比學習重要的多的是情商
網友“洋葱146196108”:
在那個年代,一個北大的高才子,去買豬肉,他的內心是多麼大的煎熬,
網友“aa冷眼旁觀”:
沒辦法,只怪他命運多舛,偏偏在85+4的那年畢業!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