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上好勞動課,要釐清“勞動”的幾種誤解|九派時評

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國祥

9月11日,《半月談》公眾號發文《新學期,怎樣上好勞動課》。文中提出了要避免幾個誤區:勞動教育等於體力勞動;勞動教育只是一門課程;勞動任務可能淪為家長的作業。這些都是基於對勞動課程的定位與認識。而勞動課的設立,是根據勞動的功能和價值演化而來的。為了開好這門課,有必要排除關於“勞動”的幾種雜音。

新學期上好勞動課,要釐清“勞動”的幾種誤解|九派時評

提出該問題的緣由,即是今年5月6日,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併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就在這段時間,網上流傳《關於“勞動”的五個錯誤認識》《勞動節慶祝的不是勞動,而是減少勞動》等文章。其中,“愛勞動不是人類的天性,好逸惡勞才是人的本性”“勤勞未必能夠致富”“並非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投機取巧’並非不道德”“勞動節本身是反對‘勞動’”等觀念和説法,對於涉事不深的中小學生來説,這實際上是干擾勞動課的一波“雜音”。

剛出生的嬰幼兒,肚子餓了,只能吃奶水,而不能給飯他吃;剛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大人不能跟他説反話,他理解不了你的真正意圖;小學生寫開篇作文,你只能要求他從記述文開始,而不宜直接寫議論文;從小學到中學、大學,孩子們一般是先學些故事、寓言和童話,然後再來接觸抽象的價值觀、倫理和哲學。如果有家長和老師想倒着來,對於孩子們而言,那不僅是愚蠢之舉,而且是摧殘之惡。

當然,前面列舉的這些“雜音”並不是沒有一定道理,它們也不是這類文章的全部,只是説,這些説辭對中小學生不合時宜。現在的孩子不像父輩和祖輩,不需經過專門課程就能自然融入勞動生活。在物質高度豐富的時代,勞動已經不是青少年生存的必須,他們才更有必要從小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尊重勞動,尤其是普通勞動,珍惜勞動果實,懂得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如果超出了這個“大綱”,讓他們小小年紀就要懂得《人類簡史》中所説的“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上了比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那無疑是讓嬰幼兒直接吃飯,剛學習語言的孩子要聽言外之意,剛寫開篇作文就要寫雜文一樣,那完全是違背青少年成長規律的,也是完全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

一名中學生,通過回鄉下幫助外公搶插夏季秧苖,不僅幫助了家人,而且掌握了插秧技術,還親自體察到糧食來之不易,更主要是“經歷與克服困難的過程”,增強了自己面對生活的勇氣。這是因學習障礙導致休學,長期走不出家門的學生,通過暑期勞動治癒自己的體會。

此時,不需要對勞動有更多的價值考察與觀察,讓勞動能夠幫助我們做好當下的自己就好。就像每年五一節,它的主流價值是尊重勞動者,追求有價值有效率有尊嚴的勞動,建立科學的勞動制度。若在這裏突出“勞動的異化”,至少是主次不分。如果偏頗強調“減少勞動”,才是對勞動節的誤讀和誤導。

關於勞動的“雜音”,因為網絡的發達,它不會自動規避良莠不分的青少年學生。消除“雜音”的干擾,更是家長和老師的責任。尤其是身為人師者,更應該對此保持清醒頭腦,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切忌以偏概全,誤人子弟,當一名“勞動”的合格導師。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8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學期上好勞動課,要釐清“勞動”的幾種誤解|九派時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