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續夢人”金瑩
1986年,上海市嘉定區陸渡村村民蔣百平在家人的支持下,達成捐獻遺體的夙願,這一舉動在當時封閉保守的農村簡直不可想象,然而也正是這一舉動破除世俗陳規,開啓了這個家族關於奉獻與傳承的一段感人佳話。三十多年來,家族中17人先後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蔣百平的外甥女金瑩常年致力於宣傳、推廣遺體捐獻事業。這可敬可愛的“春蠶之家”用家族精神勾畫出最美家庭的模樣,用凡人大愛賦予生命新的意義。
2017年8月,金瑩榮登“中國好人榜”。 (點擊左下方的”閲讀原文“可以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哦!)
編輯:劉曉霞
審核:張鑫
他,是一位共產黨員,
也是一名無償器官捐獻者……
10月17日中午12時10分,64歲的共產黨員楊再棟因患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右腎周出血,在河池市人民醫院不幸辭世。當天下午,其妻子王國秀和兒子楊航依照楊再棟的臨終囑咐,向河池市紅十字會提出無償捐獻全身器官的申請,滿足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遺願。
楊再棟生前的照片
農家孩子成為“市場管家”
1953年12月29日,楊再棟出生於河池金城江區九圩鎮龍懷村旁洞屯一户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就秉承了家族勤勞、正直、善良的本性,成為遠近聞名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1974年5月,21歲的楊再棟成為河池地區商業局的一名普通工人。
1980年5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自身的努力,後來轉為幹部,擔任河池地區糖業煙酒公司副經理、書記,後來又主持河池市商務局市場科工作10年之久,於2013年12月退休。
一直以來,楊再棟對工作一絲不苟、業務嫺熟、認真負責。2008年初,楊再棟所在的市場科負責自治區人民政府列入各級政府為民辦10件實事之一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了圓滿完成工作任務,楊再棟對該局組織實施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建設(改造)情況瞭然於胸,甚至對農家店分佈各縣鄉鎮的情況、中央和自治區補助資金的兑現情況都能記得清清楚楚。由於他認真工作,當年對分佈於全市98個鄉鎮250個村屯的300個農家店進行實地逐個驗收時,300個農家店全部一次性達標,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
臨終遺願捐獻全部器官
據楊航介紹,今年5月,楊再棟在醫院進行常規檢查時發現尿蛋白異常,以為是心肺功能性疾病問題引發的,並沒有十分在意。9月22日,楊再棟血壓突然升高,到河池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檢查發現腎病綜合徵,透析治療幾天後,血壓降到正常。按照醫生建議,楊再棟於10月13日做了腎穿刺,14日一天病情基本正常,但在15日下午出現腰疼,B超檢查發現腎周血腫,大約7釐米。當時,醫院進行了對症治療,效果不明顯。16日零時,楊再棟被送入ICU病房進行搶救,但終因腎功能衰竭,搶救無效而去世。
河池市紅十字會舉行告別儀式
楊再棟住院期間,就向妻子王國秀説起去世後捐贈器官的事,當時王國秀勸他不要想得太多,但她在心裏記住了丈夫的心願。“沒有想到老楊發病這麼急,走得這麼快,我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現在,按照老楊的遺願,捐獻他的全部器官,但由於他的多種器官已經衰竭,現在只能捐獻一對角膜。”王國秀哽咽地説。
無私大愛讓光明延續
10月17日16時許,河池市紅十字會在醫院舉行了小型告別儀式,社會各界人士40多人參加,並向楊再棟老人敬獻了百合花。王國秀俯下身凝視着陪伴自己一生的丈夫,輕輕地把百合花放在丈夫的身上,淚水瞬間奪眶而出。“老楊,你放心地走吧,我和兒子已經按照你的遺願,捐獻了你的器官。”王國秀雙眼噙淚説。
楊再棟的親人在向其遺體告別
10月17日17時20分,廣西紅十字會眼角膜接收站(愛爾眼庫)的專家在河池市人民醫院ICU病房成功提取楊再棟的一對眼角膜,近期將移植到有需求的患者身上。
大愛無疆,
讓我們向這位老黨員致敬!
✪大家都愛看
(2017-10-20)
“這不僅是一件造福後代的好事情,也是我們生命的別樣延續,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理解並參與。”73歲的惠山區長安街道金惠社區胡家渡村老支書胡榮度如此表示。上個週末,該社區包括胡榮度在內的6位老人集體簽署了遺體捐獻書,相約離世後捐獻遺體。其中,既有黨齡超過40年的老黨員,也有勞動模範和“五保”老人。
記者見到幾位老人時,第一印象是大家雖然滿頭銀髮,但精神矍鑠。“贈人鮮花,手留餘香。能幫助他人,生命就變得更有意義。”老人們反覆強調這句話。一位74歲的胡姓老人告訴記者,很多年前村裏一對老夫妻去世後,子女遵照遺囑將他們的骨灰撒入錫北運河,那件事讓他十分震撼,他以往關於身後事的觀念發生了轉變,在通過電視、報紙等接觸到遺體捐獻相關知識後,老胡便萌生了這一想法,只是不知道捐獻的渠道。當社區工作人員到村中宣傳遺體捐獻時,他立刻去做了登記,“這些年家中貧困,經常受到政府和鄰里關照,死後捐獻遺體也是我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
不少老人表示,剛開始提出去世後捐獻自己的角膜和遺體時,家人都有過牴觸情緒。有的老人填好登記表很久了,子女還沒簽字,老人甚至動過模仿子女筆跡偷偷代簽的念頭。但通過慢慢勸説,家人最終都接受了,有的甚至被父母的執着所感動,也有了去世後捐獻自己遺體的想法。胡榮度説,中國人傳統思想講究入土為安,兒女要為父母養老送終,“我們去世了兩眼一閉,啥都不知道了,可兒女們卻要承擔社會上的壓力和旁人的閒言碎語,他們最終能夠選擇尊重我們,我覺得很欣慰。”
一個小村莊,何以有那麼多人選擇捐獻遺體?據瞭解,胡家渡村民風淳樸,常常湧現見義勇為的事蹟,久而久之,村民中形成了一種樂觀向上、爭當先進的氛圍。
前些日子相關工作人員來村裏宣講遺體捐獻知識時,許多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自發前往熱心幫忙宣傳,“他們的現身説法,讓更多人瞭解到捐獻遺體的公益性,比我們工作人員的宣傳來得更有效果。”説來也巧,自從6位老人集體捐獻遺體的消息在村民中傳開,社區諮詢熱線就“熱”了起來,以前一個月僅能接到幾個電話,現在兩三天就有人打電話來諮詢捐獻事宜。(馬悦)
(2017-10-17)
昨日上午,一場特別的遺體告別儀式在空軍軍醫大學舉行。去世的老人叫王文儒,9月27日去世,是名老飛行員,他捐獻的角膜可以點亮兩名盲人的世界,遺體奉獻給醫療事業做研究。
老飛行員退休後生活多姿多彩
昨日上午11時,王文儒老人的遺體捐獻告別儀式舉行。老人的親屬、同事、領導、空軍軍醫大學的領導、師生等社會各界人士,一起送別老人。
據老人二女兒王靜介紹,父親生於1937年,河北省定州人,是我國第一批從學校選拔的飛行員,是原空軍第十二飛行學院十四期丙班飛行學員,畢業後歷任飛行教員、參謀。隨後,他於晉南某地駐地就地轉業,參加工作。1957年10月參加天安門國慶閲兵,代表空軍部隊,接受毛主席的檢閲,榮立三等功。1960年被授予空軍高級飛行教員。
“父親退休後曾帶着母親自學舞蹈,擔任過工廠舞蹈比賽評委,還免費培訓栽種蘑菇技術,幫助農民致富,資助貧困學生……”
老人查出骨髓瘤後提出捐遺體
今年5月,王文儒被查出多發性骨髓瘤。在與病魔作鬥爭的同時,老人向家人提出,想將他的遺體捐獻出來。
“這是爸爸的心願,我們儘管很不捨,但都願幫他完成心願。”王文儒老人的家人很快聯繫了西安市紅十字會。
8月中旬,在全家人陪同下,王文儒在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簽名欄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鄭重地向王文儒頒發榮譽證書。
在昨日舉行告別儀式開始前,老伴拿來梳子,邊為王文儒整理了頭髮邊説:“你為更多人點亮了光明,新生等着你……”
“別再用藥了,多留些肌肉讓學生們學習”
王文儒的兒子説:“父親患病後期總是説,別再用藥了,讓我的身上多留些肌肉,好讓學生們能夠學習。”
老人在離世前還是開心的,喜歡回憶往事,回事年輕時飛行的時光。他曾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晉西南的平原大地上,他和其他飛行員們頂着炎炎烈日,對破敗的原機場進行整修。雖説是整修,但畢竟機場已被遺棄了二十多年,基本上相當於重建。但大家仍然揮汗如雨、幹勁十足。
在王文儒的回憶中,那時的飛行學員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實現飛翔夢想。他們以背記、手抄等方式自編訓練教材,利用木頭、鐵皮等材料自制教學模具。他深深地記得,機務官兵用黑板粉筆勾畫圖紙進行理論學習,用打氣筒為飛機輪胎充氣;場站官兵用鐵鍬鋤頭修整跑道。遇上寒風勁急,打下木樁撐起帆布便是休息區。
“現在老人雖走了,但他仍能點亮他人的世界。”據西安眼庫相關負責人介紹,老人捐獻的角膜,將使兩名盲人重見光明。
對於捐獻遺體,王文儒老人生前曾説:“我這架‘老飛機’如果還能有用的話,就應該捐出去。捐獻遺體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醫學界研究,以後為防止這種多發性骨髓瘤,多提供些素材吧。”
華商報記者苗巧穎
(2017-09-30)
本網訊9月24日,隨着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民盟內蒙古區委直屬科技總支、民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老齡委、呼市紅十字會等單位聯合在呼和浩特市遺體(器官)捐獻登記站舉行“關愛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雙節送温暖和義診活動”。
“我們去世後,把遺體獻給醫學,把器官贈與需要的病人,挽救生命。這是當今藍天下最大的 一件好事和善事!這是社會的正能量,標誌着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被譽為青城倡導遺體器官捐獻第一人的80歲老人張普照向前來參與“關愛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雙節送温暖和義診活動”的五十名捐獻志願者如是説。而説這話的時候,他和民盟內蒙古區委副主委、自治區政協副秘書長李向合,呼和浩特市人大副主任、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會長魯劍鈞,民盟內蒙古區委直屬科技總支主委、民盟內蒙古國學研究院院長薛志平面向五十位遺體器官捐贈者,他們站着,五十位捐贈者坐着。而這家遺體(器官)捐獻登記站也是張普照老人的診所。
據介紹,從1986年開始,40多歲的張普照就做出了死後要將遺體無償捐出的決定。同時,他開始四處奔走宣傳遺體器官無償捐獻。1998年,他和其他兩位志願者發起了“單車萬里行”活動。他們身披綬帶,騎着自行車從呼和浩特出發,經北京、天津、濟南、上海、福州直到海南,歷時3個月宣傳遺體捐獻。今年,正好是張普照老人為遺體(器官)捐獻事業奮鬥整30年。
民盟內蒙古區委副主委、自治區政協副秘書長李向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民盟內蒙古區委的 全稱是中國民主同盟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地方省級組織之一。主要由從事文化 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此次關愛活動就是由民盟內蒙古區委直屬科技總 支聯合相關單位共同主辦。希望能夠向呼和浩特市的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表達敬意。
記者瞭解到,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大多數為老年人,此次參加活動年齡最大的志願者已經 84歲。呼和浩特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在年輕人中的比例並不高。
呼和浩特市人大副主任、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會長魯劍鈞表示,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捐 獻管理體系薄弱和社會認知不足等原因,我國遺體捐獻事業的發展現在面臨很大困難。遺體(器官 )捐獻志願者在呼和浩特從無到有,發展至今,登記在冊的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只有438人, 有58位已經去世,完成了捐獻遺體(器官)的意願。這和呼和浩特近3000人次的遺體(器官)需求 量來説,無異於杯水車薪。(李茂林)
(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