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作者:張瑩、張鏵予
近年來,東北亞地區主要國家大力發展導彈武器,裝備數量、戰術技術性能均取得明顯進展。2017年,朝鮮密集開展彈道導彈試射,韓、美藉機炒作,完成薩德系統的在韓部署,半島安全形勢更加惡化;日本方面採取寓軍於民的策略,通過運載火箭發展彈道導彈技術,並與美國合作研發新型攔截彈,不斷提升導彈武器的攻防對抗能力。2018年以來,朝鮮半島形勢發生歷史性重大積極變化。朝鮮調整戰略路線,中止核試射導。朝韓舉行三次首腦會晤,決定儘早發表終戰宣言,推動停和機制轉換。朝美舉行史上首次首腦會晤,提出致力於建立新型朝美關係,重啓半島無核化談判。中朝首腦友好達成四點原則共識。
但另一方面,半島無核化進展緩慢。美在發表終戰宣言和推動停和機制轉換上停滯不前。朝韓關係進一步發展受到安理會涉朝制裁決議、半島無核化進程及美國因素的制約。進入2019年,雖朝美進行了二次會晤,但半島無核化政治解決進程緊張緩慢,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朝美缺乏信任;二是雙方對半島無核化的含義理解有差異;三是雙方在半島無核化的步驟和方式上存在差異;四是朝美都認為對方做得不夠。分析認為,在朝美無核化磋商即將重啓之際,朝鮮可能通過公開新型武器,展現方位能力,同時向美國施壓。
當前,周邊安全環境特別是東北亞地區存在許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安全形勢出現了一些消極的變化,值得全面深入的研究東北亞國家即朝鮮、日本、韓國導彈武器裝備的發展現狀,對其進行能力評估,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將對導彈武器裝備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情報支持,為有關管理部門和科研生產部門管理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武器裝備情況
1、朝鮮
朝鮮彈道導彈技術早期源自對俄飛毛腿及SS-N-6兩型導彈的仿製,通過改進和並聯發動機、增加級數、增大導彈規模等多種途徑,不斷拓展射程,形成了近中遠射程基本銜接的彈道導彈系列。經過多年的發展,朝鮮擁有種類繁多的導彈型號,朝鮮擁有戰略核武器的決心十分堅定,從近兩年朝鮮閲兵和新型號試射頻率來看,朝鮮已經具備了新型發動機的研製能力,結合已有型號研製基礎,具備對中遠程及洲際導彈系列的研製和優化能力。
目前,朝鮮在役在研的近中遠程彈道導彈共計14型。其中,近程導彈(射程1 000 km以下)在役共三型,為KN-02和飛毛腿B、C;中近程彈道導彈(1 000~2 000 km)在役共三型,為勞動1、勞動2、大浦洞1導彈;中程彈道導彈(2 000~5 000 km)在役共一型,為舞水端導彈,在研共三型,為潛射北極星1、陸基北極星2和火星12;遠程彈道導彈(5 000~8 000 km)在研共兩型,為大浦洞2和KN-08;洲際彈道導彈(8 000 km以上)在研共二型,為大浦洞2改進型、火星-15導彈。目前,朝鮮彈道導彈在研在役裝備覆蓋了近中遠洲際所有射程,同時正在加大力度研製中遠程陸基、潛基新型彈道導彈,力求實現中遠程導彈的多平台打擊能力,進一步提升導彈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2、日本
日本的導彈武器的發展與世界其它國家不同,其軍備發展因為二戰戰敗國的背景而受到了嚴格限制,日本不可以公開研製、生產和裝備導彈武器。
然而,日本多年來通過“以民掩軍”的方式,發展固體運載火箭並實現向遠程彈道導彈的技術轉化。固體燃料火箭可以長期儲存,在戰時可以實現快速響應發射,這些特點可直接應用於攜帶核武器的洲際彈道導彈。日本固體火箭品種較多,先後成功研製了L系列、M系列、J-1、艾普斯龍等固體運載火箭,已經掌握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固體火箭技術。若採用箭改彈技術,可以組成各種戰術導彈和中程、遠程及洲際導彈,例如日本H-2系列射程可達3 000~5 000 km,M-V、艾普斯龍火箭射程可達遠程乃至洲際射程。而智能化檢測技術更是機動部署洲際導彈所必須具備的功能。此外,日本充分借鑑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通過技術合作,注重預先研究,在某些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的技術水平。
日本導彈防禦系統由預警系統、指揮控制系統以及陸、海基攔截系統等組成,主要包括宙斯盾導彈防禦系統、PAC-3系統以及FPS-5雷達、FPS-3改進型雷達等。其中,日本預警系統主要包括FPS-3改進型雷達、FPS-5雷達和海基宙斯盾AN/SPY 1雷達。除此之外,日本還可藉助美國反導系統中的探測系統,如接收美國在日本部署的AN/TPY-2可機動部署X波段雷達或美國導彈預警衞星的數據。日本指控系統將發展C4ISR系統視為新軍事戰略,力圖通過與美國充分合作,建立一個扁平式、綜合性、一體化的軍事電子信息系統。日本攔截系統不斷進行升級改造和引進,日本海基預計到2020年將擁有8艘宙斯盾艦,並已具備反導能力。日本陸基未來將由PAC-3系統、薩德系統和陸基宙斯盾系統組成。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3、韓國
2000年後,隨着朝鮮進行銀河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顯示朝鮮彈道導彈技術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韓國也在不斷加快本國運載火箭的研製步伐,計劃通過研製運載火箭技術來驗證遠程導彈技術。韓國首先發展羅老號1(KSLV-1)運載火箭,其80%的零配件都來自俄羅斯安加拉火箭。
在朝鮮裝備了KN-02近程彈道導彈後,韓國已有的NHK-1、NHK-2和NHK-A導彈,射程分別為150 km、180 km和300 km,性能技術、操作和維護都遠遠落後。2000年,韓國開始全新的玄武2彈道導彈的研製,分2A和2B兩種型號,最大射程分別為300 km和500 km,2A型於2009年裝備韓國部隊,使韓軍具備應對朝鮮彈道導彈的快速反應能力根據。2015年6月3日,韓國國防發展局成功試射了2枚自行研製玄武-2B彈道導彈,導彈射程超過500 km,可覆蓋朝鮮半島所有區域。目前,韓國導彈發展局止在研製射程800 km的彈道導彈。此外,韓國還裝備了200多枚購於美國ATACMS戰術導彈。
在巡航導彈方面,韓國面臨的限制較少,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就開始,發展玄武系列巡航導彈,分為A、B、C三種型號,射程分別為500 km、1 000 km、1 500 km。其中玄武3C完成研發及實戰部署後,除朝鮮境內,如果韓軍將該型導彈部署在韓國西海岸,則我國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華中部分地區都將被該導彈射程範圍所覆蓋。如果將該型導彈部署在韓國北部或者東部地區,甚至可以覆蓋日本首都東京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韓國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始於1998年。在發展過程中,韓國採取以自主研製為主、引進合作為輔的方式,與美國、俄羅斯、法國、以色列、德國等國家開展了廣泛合作。該系統主要由指揮控制系統、預警系統、攔截系統中程機動地空導彈系統等幾部分構成,各部分的發展進度不一。但2006年7月朝鮮進行一系列彈道導彈發射試驗後,韓國就其導彈防禦力量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進行了重新分析和評估,加快了導彈防禦力量建設,並積極與美國展開合作。
2017年9月7日,美韓不顧各方反對,強行完成薩德反導系統在韓國的臨時部署。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能力評估
1、朝鮮
彈道導彈總體能力分析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朝鮮已部署了射程在1 300~3 000 km的中程導彈,如勞動1、2導彈和舞水端導彈,其中勞動導彈技術趨於成熟,但舞水端等新型中遠程導彈技術尚未經過充分的驗證,其可靠性和實戰能力都較低。朝鮮已經具備獨立研製射程2 000 km以上的中遠程彈道導彈的技術能力。具備攻擊韓國和日本的能力。以大浦洞導彈為基奠的銀河系列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表明朝鮮初步掌握了多級推進、級間分離等遠程導彈技術,但在制導控制、彈頭技術、結構和防熱技術方面仍待大幅地提升。此外,朝鮮不斷加快火星12、14和15導彈是朝鮮新型中遠程乃至洲際導彈的研製步伐。
2019年,在朝美無核化談判進展緩慢的背景下,朝鮮由開啓了頻繁進行了彈道導彈飛行試驗,共計12次試射,其中KN-23新型導彈6次,北極星-3新型潛射導彈1次,KN-02近程導彈5次等,另外分月12月7日和12月13日進行了疑似大型火箭發動機的試驗,向世界特別是美國展示了其正在加大力度研製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擁有戰略核武器的決心,同時力求實現中遠程導彈的陸、海基平台打擊能力,已初步具備對中遠程及洲際導彈系列的研製和優化能力,為朝鮮半島無核化談判增加籌碼。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導彈機動發射能力分析
朝鮮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均採用公路機動發射方式,平常隱蔽於地下掩體之中,因此其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和機動作戰力。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導彈的命中精度低,而且其推進能力限制了其有效載荷重量的增加,又不具備攜載核彈頭的能力,因此整體殺傷威力偏低。
目前,朝鮮擁有導彈發射車數量約為200輛,多數為仿製前蘇聯的導彈機動發射車。朝鮮導彈發射車配有較大功率的柴油機和輔助動力系統,其技術相對成熟,發射能力較強,也便於隱蔽,目前主要承擔近程導彈運輸發射任務。近年來,隨着朝鮮新型導彈頻出,朝鮮也同時加快中遠程導彈採用導彈發射車的研製進程從舞水端導彈的6軸發射車,到KN-08、火星-14導彈的8軸發射車,以及火星-15導彈的9軸發射車,朝鮮逐步增強中遠程導彈乃至洲際導彈發射車的承載能力,以進一步提高其機動發射水平。但從目前已經進行新型中遠程飛行試驗來看,遠程導彈發射車的相關技術尚不成熟,且設計水平和與導彈匹配度較低;此外,由於重型機動發射車,對公路、鐵路和橋樑承載能力依賴性較強,朝鮮國土面積中有80%為山地高原,意味朝鮮中遠程核導彈武器系統在機動發射能力和作戰運用方面勢必存在一定先天不足。
為彌補不足,北極星2導彈採用的是風暴虎主戰坦克改進的履帶式底盤車輛進行冷發射,外觀設計上借鑑了俄羅斯SS-14導彈的15U59發射車設計。與朝鮮曾經多次展示的公路發射車不同的是,此次發射使用主戰坦克底盤改進的履帶發射車。履帶車輛相對輪式車輛而言,與地面接觸面積更大,運輸過程對地載荷相對更小。因此,朝鮮針對其公路條件較為惡劣或不具備等級公路的山林地區,可以進一步提高發射車野外發射能力,增強了導彈陣地設置的隱蔽性。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射程能力分析
目前朝鮮發展的彈道導彈型號在射程上涵蓋了從近程到遠程的範圍。以勞動1、勞動2和大浦洞1為代表的射程在2 000 km以下彈道導彈,主要部署在非軍事區以北90~120 km的地區,打擊範圍可覆蓋韓國全境、沖繩美軍基地、俄羅斯遠東地區及我國東北地區。具備一定批量生產能力,但都未經過充分的飛行試驗驗證,各項性能沒有保障,其作戰性能、可靠性及作戰使用性都較低。
以舞水端、北極星1、北極星2、火星-12為代表的射程為2 000~4 000 km的彈道導彈,主要部署在後方區域,朝鮮北部鐵山郡至中江郡等地區,其打擊範圍可完成對日本全境、美軍關島基地等。其中舞水端導彈飛行試驗成功率較低,離實戰部署還尚需時日。而2017年發射的北極星-2、火星-12擁有令朝鮮較為滿意的發射成功率,增強了朝鮮2 000~4 000 km射程範圍內的打擊能力,以大浦洞2、KN-08、火星14和火星-15為代表的射程可達6 000 km及以上的遠程彈道導彈,能夠打擊美國西部海岸、夏威夷和阿拉斯加以及美國本土等地區,火星-15遠程導彈,初步估算射程可達島10 000 km以上,具備洲際導彈的打擊能力。特別是朝鮮于2019年12月成功進行的2次大型發動機的試驗,更是增強了朝鮮研製遠程乃至洲際的導彈的信心,但由於遠程乃至洲際導彈的諸多技術有待攻克,距離實戰部署有一定差距。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2、日本
生產試驗能力分析
日本軍事戰略的調整牽引其在導彈研製方面加快了自主發展步伐。日本通過《防衞白皮書》、《防衞計劃大綱》等綱領性文件,逐步達到調整防衞政策的目的,對國家安全戰略內涵進行了重新定義,進一步促進防衞力量職能的擴大和強化。特別是2018年《防衞計劃大綱》,日本提出了構建機動防衞力量。圍繞軍事戰略從專守防衞到機動防衞的轉變,日本將有限資源集中於重點項目與核心技術,持續提高自行研製能力的決心。在近年來的國防預算中戰術導彈科研經費佔比逐年上升。在導彈武器研製能力上現已形成從材料到部件、系統,從配套到總裝、總體設計,及後續的試驗設施完整的研製生產試驗體系。
技術基礎能力分析
日本加強國際軍事技術合作與出口,強化導彈發展技術基礎。日本堅持自行研製和國際合作相結合的方針,不斷試圖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這對亞太地區的和平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日本多次強調深化日美同盟,在開發中遠程彈道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方面都與美國開展了深入的合作,並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打破國內防衞需求受限的困境,增強技術儲備,提高國防研發和生產能力。日本著名的三菱重工、三菱電機等導彈主承包商一直與美國雷錫恩公司、洛馬公司、英國羅·羅公司等國外軍工巨頭保持技術合作關係。此外,日本致力於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則, 2014年出台的防衞裝備轉移三原則顛覆了武器禁止出口的規則,日本進一步加強與軍事強國的導彈研發生產合作,包括導彈在內的國防工業生產與技術基礎得以增強。
火箭發展潛力分析
日本藏軍於民蓄勢待發,變相研發洲際彈道導彈等戰略打擊武器。受《和平憲法》的制約,日本不能擁有彈道導彈等各型遠程戰略性武器,但從日本不斷儲備相關技術能力的表現來看,其將火箭發展為導彈的可能性極大。日本長期以來通過典型的寓軍於民的方式,已逐步掌握彈頭再入、慣性導航等洲際彈道導彈研製所需各分系統技術。JAXA自主研發的艾普斯龍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其運載能力和起飛質量近似於美國和平衞士MX重型固體洲際導彈的能力,而其所具備的智能發控、智能檢測、快速響應等特點恰為機動部署洲際彈道導彈所必需之功能,一旦戰爭需要,完全具有改裝成為洲際導彈的可能。尤其隨着日本JAXA涉足軍事航天領域的法律禁令已被打破,憑藉其在民用航天器領域的研製經驗以及超燃衝壓發動機、熱防護等技術領域的長久積累,結合日本世界領先的電子科技水平,未來具有研發出威懾性精確的打擊武器的潛力。
防禦性武器能力分析
據日本防衞省發表的2018年《防衞白皮書》稱,日本將進一步強化導彈防禦,並推行新防衞力建設指針。
在攔截方面,日本現已初步形成了由海基、陸基系統構成的雙層導彈攔截能力,裝備標準3-1A攔截彈的宙斯盾驅逐艦和PAC-3反導系統。其中,陸基PAC-3攔截彈的攔截高度約15 km左右、攔截範圍在20~30 km以內,且只能攔截射程為1 000 km以內的近程彈道導彈;而海基標準3-1A攔截彈的攔截高度在160 km左右,攔截範圍在600 km左右。當導彈來襲時,日本海基標準3攔截彈率先在100 km以上的大氣層外進行攔截;如果攔截未能成功,航空自衞隊的陸基PAC-3攔截彈將在15~20 km的高空進行二次攔截。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在預警方面,日本尚不能獨立進行彈道導彈早期預警監視與遠程識別跟蹤,仍需依賴美國提供預警信息支持和技術幫助。日本部署有陸基FPS-3改進型警戒管制雷達、新型FPS-5警戒管制雷達,JADGE系統,可與指揮控制、戰場管理、通信系統實現聯網,但預警能力有限。2019年初,美國向日本出售9架E2D鷹眼預警機。
3、韓國
針對朝鮮不斷增長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能力,韓國近期不僅加速發展導彈防禦系統,也大力發展進攻性導彈力量。2016年7月11日,在韓國國會國防委員會會議上,韓國國防部民官韓民求首次提及“韓國型三個主軸體系”裝備發展計劃,以應對所謂朝鮮導彈威脅。該體系由殺傷鏈(集探測、識別、決策、打擊於一體的先發制人攻擊系統)、韓國型導彈防禦(KAMD)系統及玄武系列彈道導彈組成。韓國全面推進進攻性導彈力量建設將大幅提升具國防能力,並對東北亞地區局勢產生重要影響。
命中精度分析
從彈道導彈來看,作為主力,玄武-2系列短程彈道導彈均採用複合制導系統,但由於韓國彈道導彈技術開發能力不足,為了有效利用載荷能力,二者可能簡化了制導系統,因而未能實現全程制導,只配各慣導 全球定位系統(GPS)或格羅納斯衞星導航系統,或者慣導 光學導引頭,使命中精度達到50 m左右。
從巡航導彈米看,玄武3系列導彈全程採用慣導 GPS 地形匹配等先進制導技術,前者還加裝了紅外導引頭,其GPS精度到1~2m。但實際上,韓國缺乏自主的GPS制導技術,而美俄兩國僅向具提供民用而不是精度高得多的軍用(GPS或格羅納斯信息服務,同時韓國的地形匹配製導能力也不足,尤具是沒有輻射周邊1 500 km範圍的高分辨率航天、航空偵察測繪能力以及快速航跡規劃能力。因此,玄武-3導彈的CPS最多在5~10 m。
毀傷打擊能力分析
玄武-2系列均可攜載多種常規戰鬥部,尤具是玄武-2B導彈可攜載重達1噸的高爆彈頭、子母彈、蔽彈等戰鬥部,可較有效地對付多種點目標。由於該系列導彈的精度不高,子母戰鬥部對於提高具毀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巡航導彈由於不受射程的限制,韓國一直不斷加大對其的研製投入,玄武3C完成研發及實戰部署後,其射程範圍除了朝鮮的核設施外,還覆蓋位於朝鮮平安南道祥原、朝鮮江原道伊川郡紫霞裏等地區的飛毛腿、大浦洞導彈基地等朝鮮主要的軍事設施。除朝鮮境內,如果韓軍將該型導彈部署在韓國西海岸,則我國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華中部分地區都將被該導彈射程範圍所覆蓋。如果將該型導彈部署在韓國北部或者東部地區,甚至可以覆蓋日本首都東京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射程和機動性能力分析
從彈道導彈來看,玄武-2系列彈道導彈均採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借鑑了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和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系統的相關動力技術,射程在300~500 km。根據2012年10月修訂的《韓美導彈協定》,韓國目前正在開發最大射程 800 km的彈道導彈。但韓國航天發射技術水平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韓國自主研製 800 km及以上射程的彈道導彈的能力明顯不足,無論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還是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均需要藉助於俄羅斯等外部力量的技術援助。
從巡航導彈來看,玄武-3系列巡航導彈採用渦噴或渦扇發動機,巡航速度為亞聲速,射程在500~1 500 km之間。該系列導彈是以海星反艦導彈為基礎發展的,而海星則是美國捕鯨叉反艦導彈的仿製品。一般來説,射程越遠,研製難度越大,如此大的射程需要使用燃油效率較高的小型渦扇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的技術關鍵是材料技術,對部件可靠性要求較高,需要長時間形配置的矩形彈翼和操縱尾翼。這種佈局適合於飛行距離不遠且高度機動的反艦導彈,但對於長時間、長距離的飛行來説,其動力利用率不高、可靠性受到影響。
在運載平台方面,玄武-2系列導彈採用公路機動發射方式,可打了就跑,生存能力較強。玄武-2B、玄武-3C未來裝備於張保皋-3級潛艇後,將增加隱蔽性和攻擊的突然性,生存能力更強。
防禦性武器能力分析
韓國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與威脅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總的看,目前的能力比較薄弱,但未來將有較大的提升,具備較強的戰術導彈防禦能力。
從研發能力看,韓國導彈防禦系統主要採用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技術,如綠松陸基雷達、AN/SPY-1D(V)艦載雷達分別來自以色列和美國;愛國者系列攔截彈、鐵鷹-2攔截彈分別源自美國和俄羅斯;天基預警探測系統則完全依賴美國。上述系統儘管性能先進,但韓國尚未具備自主研發能力。
從作戰能力看,韓國導彈防禦系統對射程1 500 km以下戰術彈道導彈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具體講,該系統可從空中、海上和陸上對來襲戰術彈道導彈的助推段、中段和末段飛行進行預警探測和跟蹤,能提供3~4 min的預警時間,但天基預警探測能力是空白,受制於美國。同時該系統可從陸地對來襲戰術彈道導彈進行末段攔截,但缺乏中段海陸攔截能力,且末段海基攔截能力十分薄弱。另外,該系統的指揮控制主要依賴於空軍的指揮系統和海軍的艦載指揮系統,未形成三軍統一的聯合指揮控制系統,與美軍的聯合作戰主要依賴聯合戰術地面站,這是其薄弱環節。因此該系統互聯互通不足,戰時無法形成快速反應能力,也無法實施有效的聯合作戰和體系作戰。
從威脅看,韓國導彈防禦系統將覆蓋我東北、華北部分地區,可監視我上述地區的導彈基地及其相關訓練活動,同時可對我射程1500 km以下、配備簡單誘餌的戰術彈道導彈具備一定的末段攔截能力。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未來發展預測
未來,朝、日、韓仍將把彈道導彈作為威懾和實戰的主要手段,針對重點威脅方向,不斷增加部署的數量、提高其作戰性能。朝鮮將進一步加快中遠程導彈武器作戰和威懾能力和核導結合的進程;日本在通過強化導彈防禦系統應對彈道導彈威脅的同時,着力加快進攻性武器的發展步伐,積極儲備彈道導彈關鍵技術,通過修改防衞政策,使發展和部署彈道導彈合法化,進而可能部署彈道導彈。韓國積極構建結構合理、體系完各、質量精良、規模適當的進攻性導彈力量,以有效應對朝鮮核武器與導彈的威脅。
1、朝鮮
加快新型陸基中遠程彈道導彈的研製,進一步提升技戰術性能水平
在陸基彈道導彈發展方面,朝鮮積極追求射程可達到遠程甚至洲際的彈道導彈,以期裝備部隊。另一方面,朝鮮在研製新型中程彈道導彈型號,使其在技術性能上超越現役的勞動導彈。
目前,朝鮮的勞動系列、大浦洞系列彈道導彈以及銀河系列火箭均是以飛毛腿導彈技術為基礎進行研製。從外觀上看,銀河系列運載火箭具有獨特的大細長比,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導彈技術仍然比較落後。朝鮮已經部署了勞動系列中程彈道導彈,但以飛毛腿導彈的基礎研製,技術相對落後。
從2010年開啓,特別是2017年以來,朝鮮先後在閲兵式上展出了新型舞水端導彈和KN-08遠程彈道導彈,隱蔽推進北極星1、北極星2潛射導彈的研製進程。其中舞水端導彈除了採用了SS-N-6導彈的部分技術外,都引進了新技術,繼續加長彈體,增加推進劑室容積,以提高導彈射程。體現了朝鮮有能力對引進技術進行自主改造,並根據自己的工業和設計水平降低了技術要求,使生產和加工更容易可行,實現批量生產。因此,雖近期朝鮮頻繁對舞水端導彈的發射,顯示朝鮮進一步提升新型中遠程導彈的可靠性和作戰能力的決心,中遠程導彈項目已經成為朝鮮導彈發展計劃中的重中之重。
同時,朝鮮還大力改造發射基地、運輸鐵路、指揮控制設施等。特別是對發射塔架進行增高和升級改造,這都説明朝鮮正在全力以赴發展推理更大、射程更遠的新型洲際導彈。
朝鮮問題進入長期談判僵持階段,半島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在東北亞地區,朝核問題一直是影響區域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
2019年,韓美進行了二次會務,第一次雙方因對朝制裁問題上產生分歧,故未能達成協議;第二次韓美再次在韓朝非軍事區見面,這是朝鮮戰爭停戰66年後,韓美領導人首次在板門店會晤。但特朗普近期發聲:美國不希望對朝鮮動武,但是若是有需要,美國會動武。同時,離談判的最後期限2019年底越來越近,美國仍就韓美談判未做出實質性的努力,朝鮮採用了頻發發射新型導彈,進行大型火箭發動機試驗的方式,展示朝鮮的防衞能力,其本意仍舊是向美國施壓,希望美國儘快保持挽救核外交的新建議。增加朝鮮在無核化談判的籌碼,以從美國獲得更多的利益。
美國方面,特朗普政府以方面希望安撫朝鮮,更好地維護其在國內的執政地位,不想對朝政策是被對手進行攻擊的污點;另一方面,也要擺出上位者的高壓態勢,因此,部可能滿足朝鮮的一切要求。此外,美國方面從根本上也沒有想要完全解決朝核問題,因為美國需要以朝核問題為藉口,推動其印太戰略的實施。
因此,就目前形勢而言,雖然有不樂觀的局面存在,但美、朝將進入到長期談判相持的階段,雙方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很低,因為開啓戰爭都不符合雙方的利益需求。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2、日本
未來,日本將不斷強化導彈防禦系統,以應對彈道導彈威脅。同時着力加快進攻性武器的發展步伐,積極儲備彈道導彈關鍵技術,通過修改防衞政策,使發展和部署彈道導彈合法化,進而可能部署彈道導彈。
不斷髮展固體運載火箭技術,具備短期內研發並部署彈道導彈的能力
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發展與彈道導彈密切相關的運載火箭技術,已通過5個系列的11種運載火箭發射了多顆不同軌道的衞星,在運載火箭控制、發射技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並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無論是固體推進還是液體推進的運載火箭均具有改裝成近程、中程、遠程及洲際導彈的巨大潛力。日本多型固體運載火箭一經改裝應可成為彈道導彈,在發射準備時間、起飛質量和運載能力方面將與美國"和平衞士"重型固體協|際彈道導彈相當,具有發展為洲際彈道導彈的潛力。
構建由海基宙斯盾、陸基宙斯盾、PAC-3和THAAD系統組成的多層導彈防禦體系
在海基反導方面,2020年,日本2艘愛宕級宙斯盾艦改進完畢並服役,新建的2艘宙斯盾艦也將服役,並都將裝備標準3-2A攔截彈,提供對遠程彈道導彈的上升段攔截能力。
陸基反導方面,日本計劃引進陸基宙斯盾和薩德系統。陸基宙斯盾系統將裝備標準3-1B和2A攔截彈,可以提供可靠的中遠程攔截能力。薩德系統的攔截高度為40~150 km,最大攔截距離達到200 km,其防禦範圍為PAC-3系統的數倍,在3~4個地點部署就可實現對日本全境的基本覆蓋。
在預警能力方面,美國在日本部署的AN/TPY-2雷達將達到2部。日本計劃發展的天基紅外探測的關鍵技術如果進展順利,日本的預警探測能力將大幅提升,並逐步實現預警能力建設的國產化。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3、韓國
韓國不僅將改變朝鮮半島力量對比,也將改變東北亞地區力量結構,還可能影響美國亞太戰略。因此,關注韓國進攻性導彈力量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逐步具備一定的攔截彈系統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範圍
從研發能力看,在2030年前,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韓國將逐步具備一定的攔截彈系統開發能力,但只能用於對來襲彈道導彈進行末段中低空攔截,高空攔截仍將依賴技術引進。同時韓國導彈防禦系統的自主預警探測系統技術有可能獲得突破。
從作戰能力看,在2030年前,韓國導彈防禦系統可能具備較強的對射程1 500 km以下戰術彈道導彈的防禦能力。具體講,由於可能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天基預警探測能力,該系統可從空間、空中、陸上和海上對來襲戰術彈道導彈飛行全程進行立體預警探測和跟蹤,或能提供多於4 min的預警時間。同時由於海基攔截系統得到建立和充實,韓國導彈防禦系統可對來襲彈道導彈目標進行海、陸多層接力攔截;儘管仍以末段攔截為主,但攔截概率更高。另外,隨着防空反導指揮所(AMD-Ce 11)的不斷完善,以及網絡化、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該系統海陸一體的體系作戰能力以及與美軍的聯合作戰能力將大幅提升。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擴大彈道導彈射程覆蓋範圍,提升整體作戰能力
針對朝鮮不斷增長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能力,韓國未來必將大力發展進攻性導彈力量。2016年7月11日,在韓國國會國防委員會會議上,韓國國防部長官韓民求首次提及“韓國型三個主軸體系”裝備發展計劃,以應對所謂朝鮮導彈威脅。該體系由殺傷鏈、韓國型導彈防禦系統及玄武系列彈道導彈(主要含玄武-2A和玄武-2B等型號)組成。作為落實此計劃的重要措施,2016 年12月,韓國正式啓動建造具備遠程對陸攻擊能力的張保皋-3級(KSS-3)常規潛艇,並首次部署從德國引進的金牛座空地巡航導彈。韓國全面推進進攻性導彈力量建設將大幅提升韓國導彈武器系統的整體作戰能力。
隨着朝鮮核導彈實力的增強,美韓已經決定800 km射程導彈的戰鬥部上限提高到1噸重,這樣的導彈用於斬首行動和消滅朝鮮核導彈將更具威力。此上限接近韓國在2012年談判中提出的1 000 km/1 t 重彈頭的要求,也就是和火星-7(蘆洞)導彈形成對等態勢。目前,玄武-2系列導彈基本發揮出了潛力,韓國或將在玄武-2的基礎上研製投擲能力更強的彈道導彈。玄武-2C的射程已經可以覆蓋東北亞幾座極重要的城市。達成800km/1 t戰鬥部的新協議則將意味着只要韓國降低戰鬥部質量,新彈道導彈可以輕鬆超過1000 km射程,覆蓋鄰國更多重要城市。
未來,朝、日、韓仍將把彈道導彈作為威懾和實戰的主要手段,針對重點威脅方向,不斷增加部署的數量、提高其作戰性能。朝鮮將進一步加快中遠程導彈武器作戰和威懾能力、不斷增加朝美無核談判的籌碼;日本在通過強化導彈防禦系統應對彈道導彈威脅的同時,着力加快進攻性武器的發展步伐,積極儲備彈道導彈關鍵技術,通過修改防衞政策,使發展和部署彈道導彈合法化,進而可能部署彈道導彈。韓國積極構建結構合理、體系完各、質量精良、規模適當的進攻性導彈力量,以有效應對朝鮮核武器與導彈的威脅。綜上,東北亞安全環境面臨更加複雜、多變和嚴峻的走勢,東北亞局勢將繼續在動盪中前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96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度」東北亞導彈武器裝備能力分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