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新聞閣每日新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90後浙大博導堂而皇之登上頭條,並且直衝雲霄,躋身熱點前十位。無數膜拜的雙眼,無數讚許的目光,試問:當90後在當博導的時候,你在做什麼?單槍匹馬1挑5打“農藥”,一杆長槍嗜血如麻,令敵軍聞風喪膽?還是偏安一隅捧着一本書品茗,或者剛談女朋友又或者剛分手,聲稱“童話裏都是騙人的”……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又拿年齡作秀説事我不覺得奇怪,倒覺得對這件事吐槽的人才覺得稀奇,在古代,少年才俊,出一個才子大家光宗耀祖卻也理所應當,畢竟一家子都是喝墨水的,再不濟也是一個七品書吏,也是堂堂科舉考試中第或者官場層層選拔出來的,那個時候,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太子伴讀,但官居九品的小吏卻是個文學家、學士説不定。就像我們在任何一個人文景觀裏看到的一樣:隨便出土的遺蹟就可以落筆不凡、端莊可取,每一筆都藴藏着飄逸,透過悠悠幾千年還能隔着時間的長河嗅到一輪墨香。諸子雅士、文人騷客的學術值得稱讚,至今,褒貶不一,放在學術的前台,去議論這個事情,未免過於張揚。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最終公示名單中,除了楊樹,還有另一位90後成員,她就是出生於1990年5月的電子科技大學美女教授劉明偵。

  18歲進入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學習

  21歲以全系第一名畢業

  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

  23歲Nature發表論文,

  24歲拿下牛津博士,

  25歲入選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被聘為教授,

  26歲入選第十二批“青千”,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讀博期間,她所在的團隊主攻以鹵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電池器件。她在《自然》正刊上發表的這篇文章,完全摒棄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結構,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制備了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

  僅三年時間,Google學術目前引用量已超過2700次,成為鈣鈦礦太陽電池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

  23歲的劉明偵博士也成為在Nature上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這樣的簡歷,堪稱完美。

  學神的世界,你絕對不懂,我敢想象她一定是“你知道洛杉磯凌晨四點鐘是什麼樣子嗎?”的主人公,褪去了永不停歇的努力,身上的光環還會那麼明顯嗎?學神的標籤背後永遠是堅定的意念和付出一切的努力,同樣是18歲進入大學象牙塔,大學畢業,給你一年時間能讀完碩士學位嗎?

  不僅如此,縱觀其他領域,90後早已在綜藝界 、商界……脱穎而出。

  綜藝界,活躍在觀眾視線下的90後明星層出不窮,不必多説。

  至於商界,90後霸道總裁更是層出不窮,有一度,中國90後十大富豪榜也常刷屏。

  2016中國90後十大富豪榜發佈龍光地產紀凱婷身價80億排第一。

  於是問題又來了,中國90後教授、90後霸道總裁都有了,下一個“90後”大神會是你嗎?與其高山仰止,不如多花點時間和心思,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那就乖乖讀書吧,讀書可以帶你去思想的高處,可以帶你去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


  “別人家的孩子”——這些“90後”都當博導!

  2017-08-25

  廣州日報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澎湃新聞 中國青年網

  暑假即將結束,又有一批年輕人將要完成角色轉換,由學生變成教師。其中,一些1990年左右出生的年輕學者,開始躍上學術舞台,剛畢業就擔任名校教授、副教授,甚至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未滿30歲就已經有了超過絕大多數同齡人的學術成就,稱得上是年輕有為。

  “準90後”男學霸宮勇吉 擔任博導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宮勇吉

  今年暑期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擔任教授、博導的宮勇吉,1989年2月出生在山東萊陽農村,2007年從萊陽一中畢業後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完博士後,通過國家“青年千人計劃”,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及複合材料系工作。

  宮勇吉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了引進他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可以直接做教授,擔任博士生導師。

  “在‘青年千人計劃’的經費配套上,國家給多少經費,北航就給一比一配套,一共拿到了300萬元的科研啓動經費。而且,實驗室面積有保障,個人待遇也稍微好一點。住房方面,學校有統一面向教職工的住房讓我們購買。”宮勇吉表示。

  “網紅”博士鄧忠奇:沒有痴勁很難混學術圈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鄧忠奇

  鄧忠奇是2017屆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畢業後入職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最近,他因《28歲人大博士生就任川大副教授》一文走紅網絡。

  鄧忠奇接受採訪表示,最近在幫Springer(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出版社校稿,稀裏糊塗地成了“網紅”。

  他特別告訴記者,他的生日是1989年11月7日,嚴格講“不算90後”;另外,他的聘書上並非寫着副教授,官方職稱是副研究員(副高7級),“雖然我也沒有完全弄明白這跟副教授的區別,但畢竟名字不一樣。”

  鄧忠奇説,攻讀碩士期間,老師建議他攻讀博士,他本人則想去工作。在短暫體驗了一把工作後,他發現還是喜歡學術,於是選擇了繼續深造。

  提起為什麼就業選擇四川大學,鄧忠奇稱喜歡川大經濟學院的學術氛圍。在他看來,這個選擇也是緣分,“我其實就參加過一次工作面試,就是這兒了。”

  在鄧忠奇發表的論文中,刊於《經濟研究》上的《服務業生產率真的低嗎?》一文獲評很高。該文在中國知網上被下載總數超過了2500次。據悉,這篇文章還受到了四川大學面試官的讚賞。

  説起學術履歷,鄧忠奇比較謙虛,“我還沒有過硬的研究成果,更沒有代表作。目前有兩點勉強可算是貢獻:一是定義了一個新概念,二是提出了一個新公式。但這兩篇文章都尚未見刊。“新概念”的那一篇已投到《Economics Letters》(國際著名經濟學期刊)上了,處於審稿期。而“新公式”的那篇英文論文,就是他在面試川大時的試講論文。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鄧忠奇

  鄧忠奇認為,沒有痴勁是很難混學術圈的。“我基本沒有假期,風雨無阻,除非回老家看父母,一般都在看論文”,他説除去午休的一小時,他通常從早上九點看論文看到晚上十點。偶爾也會放鬆一下自己,看看電視。

  他告訴記者,“閒的時候也看電視,幾乎什麼類型都看。但有的電視跟我寫論文一樣,花兩個月寫個模型出來後發現有硬傷,也就棄了。”

  目前,鄧忠奇已在四川大學入職一個多月,他説接下來自己只想安心做學術,希望能發表好文章,不負大家的期許。對於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後輩們,鄧忠奇的建議是“多學多看多做,然後不斷克服難題,超越自己”。

  “90後”女學霸楊樹 成博士生導師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楊樹

  浙江大學電氣學院官網發佈的簡歷顯示,第十二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楊樹已經成為博士生導師。出生於1990年的楊樹就此成為目前國內少有的“90後”博導。

  16歲時,楊樹就考入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2014年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電子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隨後,楊樹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客座助理教授,在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

  2016年回國後,楊樹進入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擔任“百人計劃”研究員。今年年僅27歲的她已在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60餘篇。

  楊樹本科畢業設計導師、長江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劉冉教授談到對楊樹的印象説,楊樹平時與老師們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學術領域,在印象裏楊樹是一個很積極的學生,自己交給她的任務都能非常獨立的完成,對於楊樹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並不意外。她在博士期間的學術表現很亮眼,“發表的文章檔次、水平都很高。”

  陳敬教授是楊樹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他對這個得意門生的評價是,“極為謙虛及易於合作的學者”。“楊樹具有極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物理直覺,思維縝密,基礎紮實。在導師及博士後的指導下非常快速地找到問題的核心。”

  “90後”牛津女博士後回國當教授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劉明偵

  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最終公示名單中,除了楊樹,還有另一位90後成員,她就是出生於1990年5月的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劉明偵。

  18歲進入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學習;21歲以全系第一名畢業;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23歲《自然》發表論文;24歲拿下牛津博士;25歲入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被聘為教授;26歲入選第十二批“千人計劃”,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助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

  讀博期間,她所在的團隊主攻以鹵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電池器件。她在《自然》正刊上發表的相關文章,僅三年時間,Google 學術目前引用量已超過2700次,成為鈣鈦礦太陽電池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23歲的劉明偵博士也成為在《自然》上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為了搶時間,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實驗,鑽在實驗室裏十幾個小時。”劉明偵説,“到2013年4月底終於實驗成功了。”從研究材料到發表論文,劉明偵僅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搶在了本領域的最前端獲得研究成果。

  2015年10月10日,劉明偵正式成為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入選者,與該校簽訂協議到微固學院工作。劉明偵説,作為重慶人,一直有濃厚的川渝家鄉情結,她願意放棄在英國的職位回到中國,來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下定決心要為學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儘自己的力量。

  楊樹和劉明偵這兩位高顏值學神,引發網友熱議: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新聞多看點

  NEWS MORE

  青年千人計劃

  年輕學者從學生轉作教師,直接跨過講師、副教授等級別,直接擔任教授的,許多都是通過國家“青年千人計劃”自香港或國外名校引進的人才。

  申請“青年千人計劃”須具備的條件包括,“屬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年齡不超過40週歲;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學位,並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經歷;申報時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或知名企業研發機構有正式教學或科研職位;引進後全職回國工作;為所從事科研領域同齡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對博士在讀期間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應屆畢業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績的,可以破格引進”等。

  “青年千人計劃”支持措施包括:中央財政給予引進人才每人人民幣5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中央財政按照批准的引進人才名單和經費補助標準,給予引進人才科研補助經費,一次核定,按進度撥款;引進人才的其他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參照“千人計劃”現有政策執行。

  央視新聞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25)


  澎湃新聞記者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官網上獲悉,該基金主管部門——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近日已通報撤銷“廈大博導誘姦案”主角——吳春明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關於撤銷吳春明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通報》。

  通報稱,根據廈門大學對吳春明處理情況的通報,按照《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決定撤銷吳春明主持的重大項目——“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並不再撥付該項目預留經費,同時要求廈門大學財務管理部門即日起凍結該項目已撥剩餘經費,並在30日內退回全國社科規劃辦。

  據瞭解,“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項目立項於2010年12月1日,吳春明擔任課題組首席專家。

  澎湃新聞記者從廈門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瞭解到,吳春明教授投標的該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經費80萬元。項目的成功投標也使吳春明教授成為廈大最年輕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目前尚不清楚該項目已撥剩餘經費數額。

  澎湃新聞此前追蹤報道了廈門大學博導“誘姦門”事件。3個多月前,署名為“汀洋”和“青春大篷車”的博主在網絡上連續發表有關廈門大學吳春明教授的微博,由此引發網絡、媒體的報道和評論。7月12日,吳春明因被舉報“誘姦女學生”被廈大歷史系停職。同時廈門大學08級中文系校友李芙蕊給校長朱崇實寄去了76名廈大學生和校友的防範校園性侵聯名信。

  事發後,吳春明否認曾誘姦,而122名學生髮聯名信稱舉報“不符事實”。一時,誘姦事件陷入羅生門。歷經3個多月的調查取證,14日晚,廈大通過官方微博發佈通報稱,現查明,吳春明與一名女研究生多次發生不正當性關係,並對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騷擾行為,給予吳春明開除黨籍、撤銷教師資格處分。

  國家社科基金主管部門此次並未公佈撤銷吳春明項目經費的具體原因,而此前也並未獲悉因此類桃色事件而撤銷項目經費的先例。從2013年5月修訂發佈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管理辦法》來看,原因很可能還是所謂的“違規使用、侵佔、挪用資助經費”。但從廈門大學校方10月14日公佈的調查結果來看,“調查組委託學校審計部門對吳春明2001年以來科研經費列支情況進行專項調查,未發現吳春明將涉事酒店的開房費用在其科研經費中報銷的情況”。

  廈大通報公示後,輿論普遍認為此項懲處過輕。此次國家社科基金撤銷該重大項目,無疑是一記殺傷力頗大的補刀行為。而作為另一個可能同樣重要的背景,政府近期正在重點打擊科研經費腐敗問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XueqiongShea”:社科基金申報有個條件是,項目負責人必須是正高級別(社科網上有的)。吳已被廈大撤銷教授職稱,當然也就不具備承擔社科重大項目的資格了。

  網友“加拿大澎友”:就是要一徹到底!讓他永遠不齒於人類!!

  網友“加拿大澎友”:這種叫獸的敗類不補刀不足以平民憤,

  網友“福建漳州澎友”:看樣子沒有人能頂得上廈教授了,才下項目?

  網友“客户端澎友”:無言,德行缺失

  網友“zhouyilan”:補的好。就應該這樣。項目學校可以再申請,人不能沒有道德底線。

  網友“(¬_¬)”:沒發現理由是啥

  網友“54315”:理由不充分 不是法制。就算要撤 哪怕編也要編條別的理由!

  網友“客户端澎友”:補得好!明星嫖娼廣告商還要取消合同呢,何況教授睡女學生。

  網友“易罡”:容我來補一刀

  (1970-01-01)


  “出版社不能亂出書,一定要有自己的準則,不能只做翻譯書。原創著作更重要,這是我們自己的著作。‘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是原創圖書的核心叢書。三代編輯做這套書,成長了無數學者。

  ”三聯書店出版社前總經理董秀玉説。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三聯· 哈佛燕京學術及出版論壇”座談會現場。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三聯· 哈佛燕京學術叢書”20年已出版近百種圖書。

  22年前,當時的三聯書店出版社總經理董秀玉遇到了哈佛燕京學社社長韓南,一個出版人,一個學者,他們希望合作在中國國內出版一套有價值的學術叢書。董秀玉回憶説,“我們談了20分鐘就把這事情談好了。”這20分鐘的交談促成了“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持續20年的出版,到今年已經出版15輯近百種。10月20日,“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出版論壇在北京舉行,叢書發起人、已經退休的出版人董秀玉和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以及10多位叢書作者出席了這個論壇。

  迄今已推出了15輯,近百種圖書

  創辦於1928年的哈佛燕京學社一直重視學術出版工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曾出版《哈佛亞洲學報》,在燕京大學出《燕京學報》,在哈佛大學出哈佛東亞研究叢書。雖然這些年哈佛燕京學社有很大的變化,但裴宜理説,“我們還是非常重視學術出版工作,無論在中國還是亞洲。”22年前,當時的燕京學社社長韓南教授希望做中國學術原創,但要求是,“完全跟國際學術規範符合,獨立評審。還要組建學術委員會。”董秀玉説,“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去做。因為要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同,有國際學者做評論,建立獨立的學術評判很重要。所以這不只是資金的支持。”在做叢書之外,董秀玉還希望這套叢書能對建立中國學術隊伍有幫助。

  “韓南老師非常強調學術專家匿名評審的方式,在國內,當時幾乎沒有。” 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説,燕京學社最初找到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但都沒能合作,20多年前這樣的中外合作很難, “我問過韓南老師,認為自己做哈佛燕京學社社長的時候,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他馬上回答,是幫助建立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這個項目。” 今年初,韓南教授去世。

  從1994年推出第一輯開始,這套三聯書店和哈佛燕京學術合作出版的以學術新創為主旨的圖書,推動學術為目的,嚴格評選,鼓勵創新,提倡開放,迄今已推出了15輯,近百種。20年前出版的第一本是石昌渝的《中國古代小説源流論》,“能成為‘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的第一本書的作者,我覺得非常幸運,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石昌渝説,“從1994年至今二十年間,中國的人文科學演進,經歷了不平凡的變遷,商品經濟的潮流推動了商業出版的發展,也給學術價值帶來某些負面的衝擊。”

  在第一輯中,還包括了中國社科院教授趙汀陽的《論可能生活》。趙汀陽説,“我是做哲學的,哲學脱離生活、脱離實際。我們都用形而上學的方式研究一些概念。以前我一直想,我們是否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研究生活問題,所以我寫了《論可能生活》,並在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一輯出版。這是我第一次用形而上學方式分析生活問題的嘗試。現在看起來太有激情了,當然也有人喜歡。有些人喜歡我年輕時的作品,説比較激情,現在寫得像個老頭。”

  1991年,周濂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2001年,周濂在《南方週末》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秘密書架》,裏面提到三本書,第一本就是趙汀陽的《論可能生活》,“1995年,我還坐在北大一教自習室中,剛剛下過雨讀了這本書,我讀得非常興奮。它給我敞開了全新的哲學分析視野和方法。第二本書是陳嘉映老師的《海德格爾哲學概論》,第三本是慈繼偉教授的《正義的兩面》,‘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給我起到了觀念性的影響。20年前我讀到《論可能生活》、《海德格爾哲學概論》、《海德格爾與哲學天道》這樣的書,感覺進入了中國學術界的萬神殿。”

  2008年5月,“三聯·哈佛燕京叢書”出版了周濂以博士論文為基礎創作的《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三聯·哈佛燕京叢書的編輯曾誠回憶,周濂的《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書稿是2006年提交到出版社,然後送到匿名評審,並提了修改意見。“周濂修改了一年零兩個月,交給我時,跟初稿有很大的不同,改變了原來博士論文的面貌。”

  據周濂的觀察,“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共出了18本左右的哲學類著作,在2001年之前,這些哲學類著作基本上聚焦現象學、分析哲學和儒學,其中多本著作直接推動了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在中國的發展。“但以2001年《正義的兩面》出版作為標誌,此後百分之七、八十的篇幅側重於政治哲學,這跟中國當代學術變遷的脈絡是同步的,而且一定程度上引領中國當代學術變遷的潮流。即將出版的第16輯《羅爾斯的公共政治辯護思想研究》,仍然是政治哲學打頭。我認為這反映了‘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編輯獨到的眼光,始終站在學術前沿,領導學術整體的發展。”

  楊念羣的《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由“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於1997年出版,這套叢書,他最看重的是“混搭的、眾生共存的品質。”楊念羣説,現在大家學術研究越來越專門化,搞政治史的不搞文化史,相互好象不理睬,但現在的學術恰恰是一個越來越開放、整合,相互混搭混融的過程。“在1990年代以後確實出現了越來越專的趨勢,可能學術有進步,但專門化之後學術的靈氣和動感、浪漫、激情失去了,這恰恰是學術的動力。所以我感覺‘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一開始就有這樣的自覺,把學術當天下公器,當成眾聲喧譁、相互交融、相互配合、互相影響,這樣一個系統的體系來看待 。”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以青年學者為主,是考慮到社會具體情況”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學術委員劉世德回憶,經過他手的著作有4本,“我經手的第一部、也是叢書第一輯第一部,是石昌渝教授的《中國古代小説源流論》,這部作品講中國小説源流,彌補了魯迅《中國小説史略》的空白;第二部是劉躍進《門閥制度與永明文學》,這是一本研究南北朝古代文學的專著,它在微觀的基礎上進行宏觀的研究;第三部是黎湘萍《台灣的憂鬱》,研究台灣文學作家陳映真先生和台灣文學;第四部是趙稀方《小説香港》,是研究香港小説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力作。從這四部著作就可以説明,這套叢書是比較全面,全方位的。”

  叢書初創當時都是北京社科院和北京大學的作者,後來漸漸拓展到國內各主要高校和主要研究機構,近十年身在海外的學者包括港台、北美的學者也越來越多見,真正做到了創始時的宗旨海內外中文學界出書。

  劉世德認為,這套叢書以青年學者為主,也是考慮到社會具體情況,“很多青年作者出書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定了青年作者為主。一開始我們也提出是否以各高校的博士論文為主,後來我們認定,目前高等學校博士學術論文良莠不齊,不能全部吸收,即使是博士論文也要選優秀的著作,主要以學術質量為主。另外選稿的過程中,以學術質量為主要的標準。”

  “三代編輯做這套書,成長了無數學者”

  已經退休的董秀玉,在回憶三聯書店歷史時,總是會提到這個“叢書”,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裏的作者,在三聯出版其學術著作時,都是三十幾歲的年輕學者,現在也都50多歲了。董秀玉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説,“我特別重視的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學術力量,不能只是做翻譯。後來很多人投博士論文過來,我們絕對不要,我們只要學術專著。三代編輯做這套書,成長了無數學者。”

  “看到將近一百卷的書出版,是很開心的,經過了二十年,經過了這麼多人。這套書最重要的還是作者,我們説這是一套學術作品中很有分量的圖書。憑什麼呢?就是憑作者名單。大家看看作者名單就會認同這個觀點。我看了作者名單也很興奮,那麼多的原創力量和優秀學者都可以幫助我們一起完成叢書的推進,真是非常難得的事。” 董秀玉説,“我現在很老了,做第2輯的時候,還不太老,後來再開會,90%以上的作者都是博導了,門下有很多學生,還有不斷的更新的學術著作在出來,我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們有那麼好的作者隊伍,如果放棄這個,追隨潮流,三聯就變質了,所以這是我們重要的基礎。”

  在董秀玉看來,“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三聯品牌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我從來覺得,出版社不能亂出書,一定要有自己的準則,有自己的結構,我們不能只做翻譯書不做原創學者。原創著作更重要,這是我們自己的著作。三聯一直在做翻譯書,而‘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是原創圖書的核心叢書。”

  曾誠是“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三任責任編輯,據他介紹,即將出版的叢書第95種是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師田天的《秦漢國家祭祀史稿》,80後的田天也是叢書迄今為止最年輕作者。而第16輯計劃於2015年出版,有5種,出齊後叢書就會達到100種。

  (1970-01-01)


  【編者按】

  對遊戲愛好者來説,這兩天有個不小的好消息:PlayStation為慶祝20年生辰,旗下全系列產品開始做折扣活動了。是的,甚至Playstation都已經有20歲了。但我們對遊戲的瞭解卻很少。作為網絡世界裏既是世界又是遊戲者的個體,我們恐怕該對遊戲瞭解更多。希望這份包含20本書,以介紹遊戲史為主的書單,請專業研究者開給骨灰級玩家的書單,能夠打開你理解遊戲世界的視野。

  是的,遊戲已經是一個可以被認真研究的領域了,而且我們在説的研究不包括“遊戲上癮”。

  曾幾何時,當玩家和磚家之間爆發“網癮戰爭”時,唯一的武器只有以親身經歷“動之以情”。我曾看過某教授與玩家同台辯論魔獸世界是否是電子海洛因的視頻,一位職業是作家的玩家儘管一再充滿感情地陳述“遊戲對我是有過ABCDE的幫助的”,卻被磚家的一句“你沒有代表性,我見過更多因為遊戲而變得不幸的玩家”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在公共空間討論遊戲的優劣利弊時,情是不及理的。

  實際上,電擊療法、電子海洛因、以及遊戲上癮的概念所具有的合法性,並非來自學術研究或科學驗證。這些曾令遊戲玩家被貶為癮君子這一社會弱勢羣體的概念,實際上不過是磚家針對自己研究範圍以外的東西進行評判的個人論點,其基礎是價值判斷而非客觀、公正、可驗證、可證偽的科學研究。磚家的論點能夠得到傳播,靠的是“專家”這一身份帶來的話語權、“曉之以理”相對於“動之以情”帶來的智商碾壓的錯覺,以及不瞭解遊戲的人們對遊戲力量的巨大恐慌。

  這是一場由於信息與傳播渠道不平等,而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勝負的戰鬥。這場戰鬥仍在繼續。然而,今天的局面,已和08年有質的不同了:僅僅2014年,遊戲產業就創造了1144.8億元的產值,總量位居世界第二。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2014年世界上有18億玩家,在遊戲上共花了820億美元

  遊戲產業巨大的經濟潛力使政府開始正視遊戲的力量,在政策和輿論導向上做出一系列調整。這種導向直觀地呈現在國內遊戲研究的論文上。08-11年之間,若你搜索遊戲研究,所得的大多是對遊戲上癮的研究,強調的是遊戲的消極作用。然而11年之後,搜索遊戲研究所得的結果則多屬於遊戲化的實踐領域,強調遊戲在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積極意義。網癮治療所一再爆出醜聞後,有關上癮的研究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和平板也使越來越多的非傳統玩家加入了遊戲的大軍。在這種局面下,妖魔化遊戲似乎沒有6年前那麼容易;畢竟社交網絡的流行,使玩家也有機會發聲。

  然而光是這樣,並不夠。為了杜絕不理解遊戲的“磚家”們再次利用自己的輿論優勢來妖魔化遊戲,做好遊戲研究的科普工作,降低Information Gap就是至關重要的。本文的目的是使所有對遊戲感興趣的人都能夠接觸到對遊戲有深切理解的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並通過熟悉理論工具,而逐漸使遊戲成為在理智上可以被深度討論的話題。

  目前,從世界範圍而論,對遊戲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實用性和技術性層面,方法論也分散於各學科,還未能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然而,二十年的發展使遊戲研究不僅有了自己的協會(例如DiGRA,Digital Game Research Association)和組織、有了專業期刊(比如Games and Culture, Simulation & Gaming, Game Studies等等)、有了各種遊戲研究的學術會議,而且已經逐漸分化出三種方向。按照研究內容來分,主要是技術派(從硬件和軟件角度理解遊戲,理工科)、人文派(從人文學科的角度研究遊戲本質)和玩家研究(以玩家為主要對象的研究,以社科類為主)。本文的書單收人文派的書,有時也會有技術派書籍收入,但不含玩家研究。

  還有一種劃分方法,源自遊戲研究領域奠基人Espen Arseth。他將遊戲研究依照方法和本質分為敍事派(narrotology,認為遊戲的核心是敍事)、互動派(ludology,認為遊戲的核心是互動)、遊戲互動-意義派(Ludo-Hermeneutics,認為遊戲是一種互動的意義媒介)三派。其中游戲意義派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新學派,很多研究內容都在構建中,我本人也在為這個學派的發展添磚加瓦。本文的書單收書無縫銜接於遊戲意義派,偏向於互動派,但也包括了一部分敍事派對於遊戲意義的討論。

  此外,由於遊戲化作為遊戲研究的衍生領域在這幾年發展極迅速,這份書單中也收入了不少遊戲化的書。遊戲化本質上是利用遊戲來服務社會,屬於實踐領域,因此所收著作以便於讀者理解與實踐的科普性質的書籍為主。此外,國內的遊戲研究論文很多都應該歸到遊戲化研究(研究如何利用遊戲),而非遊戲研究(研究遊戲的本質和影響)的範疇下,感興趣的讀者應注意這兩類研究的差別。

  我國的遊戲研究和世界學界的差距極遠。前文曾述08-11年之間,以及08年之前,幾乎全為上癮研究或是批判遊戲負面效果的研究。11年之後湧現出的大量研究,主要偏向遊戲化的範疇,多利用遊戲進行教育或者治療心理疾病。總的來説,我國遊戲研究並未形成研究羣體,也少有專攻此方向的研究者,相關論文以博士和碩士論文為主,還有些“論文”實際上是成名學者的評論文章;就研究內容而言,現有的學界研究幾乎全為玩家研究。遊戲業界的一些比較嚴肅的遊戲雜誌,比如《大眾軟件》,曾進行過一些遊戲史的梳理,也曾刊登各種遊戲相關的專題文章,但大多非專業研究者所寫,體例和風格都更接近科普而非科研,文章廣而不深。此外,也有一些業界人士所寫的遊戲理論書籍(如《人本遊戲》),由於缺乏研究基礎而錯漏百出,只能當做資料彙編看待,本書單不予收錄。書單中收入的中文著作大多為遊戲史,鮮有遊戲理論著作,這與我國遊戲研究的狀況是息息相關的。

  遊戲研究 科研

  這個列表中主要收入的都是有關遊戲本質進行討論,或提出了一家之言的書。收書不求精確,只求為對遊戲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幅領域的概圖。

  《遊戲的人》作為遊戲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Videogames》作為遊戲研究的早期著作,都具有一讀再讀的價值。《離線•開始遊戲》很適合想更深理解遊戲,又不願意太花腦子的讀者,是一本兼具可讀性和深度的中文MOOK。《理解媒介》、《The Medium of the Video Game》,展示了傳播學方法對於遊戲研究的巨大影響。《童話的心理分析》、《The Uses of Enchantment》

  則展示了心理學方法的力量,這也是遊戲意義派比較倚重的理論來源之一。兩本《The Video Game Theory Reader》則是遊戲敍事派文集。《遊戲東西:電腦遊戲的文化意義研究》雖然是零散的文集,但也具有敍事派的特點。有關遊戲的社會影響/玩家研究,書單中主要收入了《Play Between Worlds》、《From Barbie to Mortal Kombat》、《Impure Play》這三本,內容涵蓋了玩家的社交問題、遊戲中的性別問題和遊戲暴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與我國學者的網癮著作對比閲讀,即可見研究態度和水準上的差距。

  《遊戲的人》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作者: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評語:遊戲研究領域最早最系統的理論著作。約翰•赫伊津哈本身是文化史家,他對遊戲的研究源自他對文學和藝術,以及人類典範價值的深刻關切。本書出版的1938年,正是歐陸政治危機深化,人文價值遭受威脅之時。也許是由於這個時代背景,赫伊津哈把遊戲的地位提高到“遊戲孕育了整個文明”,並且從根源上駁斥了玩物喪志論和遊戲與嚴肅的對立論。整本書從本質上反省遊戲,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語言、法律、戰爭、知識、詩歌、深化、哲學、藝術、教育中,赫伊津哈一一考辨出遊戲的作用,強調了“文化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遊戲的烙印,帶有遊戲的性質”--即文化是遊戲的,而不完全是遊戲是文化的。儘管赫伊津哈寫的並不是電子遊戲而是更廣義的遊戲,但他對遊戲本質的定義和探討,是每一個研究遊戲的人都無法繞過的里程碑。

  《Videogames》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作者: James Newman

  出版年: 2004

  評語:這本書寫得早(2004),不過遊戲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何為遊戲、為什麼要研究遊戲、遊戲和遊戲業的歷史、遊戲究竟是好是壞、甚至遊戲的敍事結構都在這本書裏提出來了。如果找得到的話,絕對值得一看。

  《離線•開始遊戲》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作者: 李婷 主編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 2014

  評語:這本MOOK的主題是“電子遊戲”,既包括了兩篇遊戲研究的理論文章,也包括了遊戲史、遊戲設計師訪談等內容,是近年來國內少見的兼具可讀性與深度的遊戲文集。作為科普的部分,以圖像體現的遊戲編年史和手柄進化史清晰明瞭,對遊戲製作者任天堂、Will Wright和模擬人生的描繪,與吃豆人那篇文章中對玩家的描繪相映成趣。兩篇理論文章之一是互動派領軍人物Jesper Juul對遊戲中失敗的討論。Juul將遊戲看作一種互動媒介,通過對“失敗”的討論,闡述了遊戲如何基於自身特點,創造了新的悲劇形式。另一篇是拙作《尋找遊戲精神》,算是我在遊戲意義論方面的試水之作。我認同約翰•赫伊津哈的觀點,即遊戲不只是單純的消遣,它屬於一個嵌套於文明中的古老悠久的傳統,並且具有形塑文明的力量。遊戲使人行動,並進而在行動中自我實現。人可以通過遊戲而成為古典傳統和英雄傳説中那種完全的、大寫的人;遊戲精神也因此成為一種復興的古典價值。

  《理解媒介》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作者: [加拿大] 馬歇爾•麥克盧漢 / [加拿大] 特倫斯•戈登 (評註)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1

  評語:麥克盧漢的書不好讀,但就像約翰•赫伊津哈的《遊戲的人》一樣,遊戲研究者跳不過他。將這本書放在遊戲研究的列表中,是為了強調傳播學的重要作用。互動派和意義派都將遊戲看作媒介,而研究媒介的傳播學因此而成為遊戲研究的重要工具。在遊戲研究成為專門的學科之前,很多目前活躍的遊戲研究學者本身都屬於傳播學這一領域;但傳播學並不是遊戲研究的唯一方法(史學、心理學、哲學都曾,也都能為遊戲研究貢獻力量),遊戲研究也並非傳播學的子學科。這本書不必都讀,光是讀其中《理解媒介-遊戲》那一節就可以了。他在這一節中最精彩的論述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如果沒有遊戲,就等於墮入了無意識的、行屍走肉般的昏迷狀態…沒有遊戲這種大眾藝術的人,往往像毫無意識的自動機器”。

  《The Medium of the Video Game》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作者: Mark J. P. Wolf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出版年: 2002

  評語:探索了作為媒介的電子遊戲的時空觀、敍述方式等等話題,首次將遊戲研究從電影研究的懷抱中脱離出來,在媒體研究的框架下進行更嚴肅的學術研究。這是馬克沃夫在遊戲研究方面發表的第二本著作,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影響。

  《童話的心理分析》《The Uses of Enchantment》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作者: [瑞士] 維雷娜•卡斯特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0

  作者: Bruno Bettelheim

  出版社: Vintage

  出版年: 2010-5-11

  評語:這兩本書都是榮格學派的。一本研究了童話與民間傳説是如何幫助兒童瞭解如何處理自己的內在矛盾,將潛意識與意識相連,從而讓他們瞭解意義的能力得到發展;另一本則探討童話的精神力量和其對患者的引導和激勵作用,講述瞭如何利用童話進行心理治療。

  實際上,這種本質仍是通過移情過程起作用的機制,如果利用遊戲來做的話,也許效果會更好。由於對圖像和集體潛意識的深入理解,榮格學派的理論對於遊戲研究的支持幾乎是源生性的了。研究遊戲涉及到心理層面時,榮格學派往往是比現在流行的、具有行為主義背景,且被安利得很嚴重的心流理論更好的理論來源。這兩本書並不是榮格學派裏最有代表性的,收入這兩本,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和遊戲意義論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展示遊戲研究作為一個跨學科領域的風采。

  《The Video Game Theory Reader》《The Video Game Theory Reader 2》

  作者: Wolf, Mark J. P. (EDT)/ Perron, Bernard (EDT)

  出版社: Routledge

  出版年: 2003-08-19、2008

  評語:馬克沃夫和伯納德主編的兩個遊戲研究讀本,出版時間很早。第一本描繪歷史,第二本展望未來。敍事派在遊戲研究早期很佔優勢,這兩本書中的大多數文章都是從敍事的角度看待遊戲的,與從媒介角度看待遊戲的互動派和意義派有不少區別,可以對比閲讀。不過,哪怕是敍事派領軍人物所編的集子,其中也已經出現了互動派的曙光。

  《Play Between Worlds》

  作者: T. L. Taylor

  出版社: The MIT Press

  出版年: 2006

  評語:玩家研究。很多自己不玩遊戲的人都會對遊戲產生妖魔化--或者至少也是歪曲的--想法,並由此產生很多荒謬的推論和固定看法,比如玩遊戲的人會脱離社會、變得自閉且不善交際之類的。泰勒摒棄這種觀點:至少網絡遊戲玩家不會如此。通過對無盡的任務(EverQuest, 在中國始終沒有火起來)的研究,她提出人們在大型多人在線網遊中存在多種社交行為,並且網絡遊戲本身也是一個社交空間。

  《Impure Play》

  作者: Alexander Riley

  出版社: Lexington Books

  出版年: 2010

  評語:這本書是從文化社會學的視角寫的,主要討論現代文化中的種種“輕微反抗(transgression)”現象,例如死亡金屬、有種族主義傾向的小説、暴力電子遊戲、涉及性與暴力的運動醜聞、以及專門展示暴力和死亡的網站等等。作者沒有對這些行為進行道德評判,而是提出這些輕微反抗行為都是美國社會轉變的體現。這本書並非遊戲研究專著,有關暴力遊戲的一章可以給中國的磚家和叫獸好好上一課--看看人家的研究態度!

  《From Barbie to Mortal Kombat》

  作者: Cassell, Justine (EDT)/ Jenkins, Henry (EDT)

  出版社: The MIT Press

  出版年: 1998

  評語:玩家研究。主編之一是遊戲研究領域影響力極大的Henry Jenkins,這本書從性別研究的角度切入遊戲,分析了不同性別的青少年遊戲取向及行為模式的不同。視角獨特,值得一讀!

  《遊戲東西-電腦遊戲的文化意義研究》

  作者: 米金升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評語: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學術價值都不錯,理論運用和闡釋、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滿意。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本身顯然是個玩家,他對遊戲做出的社會評價和分析,無論褒貶,都是建立在瞭解基礎上的批判,僅這一點,就足以給這本書打高分了。 此外,這本書出得很早,在07年就注意到遊戲研究這個領域,本書作者的敏感性非常令人稱道。

  當然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陷。結構鬆散,缺乏統合性,與其説是一本專著,不如説是一本論文合集。此外,這本書完全沒有任何作者介紹,每篇單獨的文章後面也沒有署名,非常不方便進一步的研究。

  遊戲化

  本部分共收入4本遊戲化科普書籍,讀者可按照順序閲讀。《遊戲改變世界》適合遊戲經驗較少的讀者,雖然內容很淺但卻是遊戲化方面最有煽動力的啓蒙書。《遊戲化思維》講清楚了“遊戲化是什麼”,可以放在《遊戲改變世界》之後閲讀。《Gamification by Design》則適合那些想知道“怎麼做”的讀者,雖然其方法不能完全發揮遊戲的潛力,但可實踐性很強。《遊戲經濟》主要針對社交遊戲,算是一個案例研究,作者本身經驗豐富,應當會為有志於遊戲化設計的同好帶來啓示。

  此外,本文還收入一本影響了遊戲化發展的理論書籍《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Second Edition》,供有志於研究遊戲化的學者參考。

  《遊戲改變世界》

  作者: [美] 簡•麥戈尼格爾(Jane McGonigal)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2

  評語:這本書指出遊戲使得人們具有積極行動並樂觀相信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能力、遊戲營造信任、增強認同、促成合作, 遊戲讓玩家能夠以自己在做有趣又有益的事情的心情勤奮工作,遊戲營造出的史詩感讓玩家能夠完成更加宏大且與世界命運相連的任務。儘管這些觀念都令人尊敬,但是並不能夠抹消嚴肅遊戲缺乏遊戲性的事實。McGonigal本身是研究者而不是玩家,限制了她對遊戲的理解,使得這本書更多地在描述遊戲化的美好世界,而缺少“如何做”的乾貨。不過,當作遊戲化入門的第一本啓蒙著作,還是不錯的。

  《遊戲化思維》

  作者: [美] 凱文•韋巴赫(Kevin Werbach) / [美] 丹•亨特(Dan Hunter)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

  評語:內容和coursera上的Gamification課程內容一致,其實我更推薦那門課。是一本把遊戲化是什麼講得清清楚楚的書,可以當作《遊戲改變世界》之後瞭解遊戲化的第二本入門書。

  《Gamification by Design》

  作者: Gabe Zichermann / Christopher Cunningham

  出版社: O'Reilly Media

  出版年: 2011

  評語:這本書應該算是gamification所有書裏最好實踐的一本,儘管在學界激起了反對的聲浪,但從內容來説是本充實的指南,無論是書裏的資源或是實踐都很容易落地,絕對值得一觀。這本書的缺點,是作者做marketing出身,非玩家也非研究者,所以對遊戲的利用確實有點當作上癮機制的做法,過於功利化。但即使這樣,這本書的遊戲化也比Mcgonigal的可實踐性強得多。

  《遊戲經濟》

  作者: 喬•拉多夫

  出版年: 2012

  評語:這本書我先看的英文版,game on--過了很久才發現原來中文譯名是遊戲經濟。這是本有經驗的遊戲設計師寫的遊戲化指南,雖然主要限於社交遊戲的設計,但絕對值得一讀。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Second Edition》

  作者: James Paul Gee

  出版社: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年: 2007

  評語:主要討論了遊戲的積極作用;作者本身是研究者也是玩家,在第二版中又更新了魔獸世界和半條命等遊戲的內容,雖然有點老,但確實是本負責任的好書。

  遊戲研究 科普書籍

  對於志不在遊戲研究,不想做遊戲化設計,只是單純想要更瞭解遊戲的讀者,可以在這個列表中挑選一些書。這個列表主要包括遊戲史和遊戲設計的書,大多文筆流暢,輕鬆易讀。

  遊戲史方面,主要收入《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遊戲》、《The Video Game Explosion》、《遊戲史》、《上帝擲骰子》這四本書,足以展示中外遊戲的不同面向。遊戲設計方面的好書有很多,僅收入操作性比較強的《通關!遊戲設計之道》,以及在研究界和業界都大獲好評的《A Theory of Fun for Game Design》。

  《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遊戲》

  作者: 【英國】託尼•莫特(Tony Mott)主編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 2013

  評語:儘管彙編遊戲的書有很多,但這本卻在兩個地方超越了其他同類著作:一是編者全是玩家,每個遊戲的評論都源自他們玩遊戲的親身經歷,這使得這本書中所提的每個遊戲都不僅有介紹,更有含金量極高的觀點和評論。二是收錄的遊戲數量多,年代跨度大,從1971年的俄勒岡之旅一直到2013年的Year Walk。基於這兩個特點,這本書完全可以當做遊戲編年史來看;作為案頭常備的遊戲資料庫也是很不錯的。

  《The Video Game Explosion》

  作者: Wolf, Mark J. P.

  出版社: Greenwood

  出版年: 2007

  評語:馬克沃夫的遊戲史--同樣是領域內的開拓性著作。正是他把七八十年代的遊戲同今天的遊戲相聯繫,給予了遊戲研究以歷史深度。

  《遊戲史》

  作者: 蔡豐明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評語:這本書回溯了中國古代的遊戲史,以及遊戲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第七章將遊戲與七國之亂相聯繫,並分析説遊戲雖然在傳統文化裏不受重視,但是它有助於建立平等、自由的人際關係等等,是比較少見的為遊戲立言辯護的文字,值得一看。

  《上帝擲骰子》

  作者: 陳灼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出版年: 2005

  評語:這本書就誕生於對Gamespy網站上《歐美電腦角色扮演遊戲簡史》一文的編譯。與其説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不如説是一本和同好分享遊戲樂趣,推薦好遊戲的信息類圖書。但是這本書出得很早,作為國內第一本認真梳理遊戲史的書,仍然值得稱道。這也是我開始遊戲研究的重要的啓蒙著作。

  《通關!遊戲設計之道》

  作者: 羅傑斯 (Scott Rogers)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年: 2013

  評語:這本書是由資深遊戲設計+玩家寫的,融合了他的開發經驗,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絕對是本遊戲設計的好書。不過如果是為了遊戲化目的看的話,需要注意該作者本質上還是把遊戲理解為機制的組合,所討論的樂趣是比較淺層的,沒有注意到遊戲能夠為玩家帶來的比較深層的樂趣。

  《A Theory of Fun for Game Design》

  作者: Raph Koster

  出版社: Paraglyph Press

  出版年: 2004

  評語:這是一本遊戲設計的教程,可是寫得真是好,在業界和學界所獲的評價都極高。作者不僅能用淺顯的語言把遊戲設計這事説明白,還親手繪製插圖;他所討論的技巧,也兼具理論深度,並且禁得起現實的檢驗。這本書既有道,也有術;如果只選一本講遊戲設計的書,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一本。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唯唯諾諾852”:fgg

  網友“pro_wolf77”:看什麼文章,遊戲就是要玩的,玩得多玩得深才有更多體會,刺客大革命白金的飄過~

  網友“2087615135”:豁然開朗

  網友“老李有話説”:不過癮

  網友“哭york”:很享受讀這種文章的時刻

  網友“小眼男神”:貌似説的都是很有道理的

  網友“杯子水滿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網友“雪小小”:希望能多看到這樣的文章

  網友“小馬斯基”:精彩啊

  網友“英國澎友”:有這麼複雜?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08 字。

轉載請註明: ​90後浙大博導​,當你的才華撐不起夢想的時候,乖乖讀書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