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盧佩章逝世 曾開創中國色譜科學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中國色譜分析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傑出校友、名譽教授盧佩章先生於2017年8月23日13時25分在大連逝世,享年92歲。
“一個科學家最大的幸福是能對社會、人類做出些貢獻。科學家要有創新,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有一顆熱愛科學的心,才能選準方向,堅持下去。”——盧佩章院士
院士生平
盧佩章,1925年10月生於杭州。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同年在同濟大學化學系任教,1949年9月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1986年任分析化學研究室主任,1978-1983年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曾任中國色譜學會理事長。擔任第五屆北京國際分析測試報告會及展覽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曾任《色譜》雜誌主編,《高效色譜(HRC&CC)》等雜誌編委。
盧佩章院士生前照片。資料圖
榮獲各種獎勵20餘項。獲中國科學院榮譽獎(1989)和前蘇聯色譜學會的Zwett獎(1990)、美國傳記研究所的“世界終身成就獎”(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國際色譜最高獎GOLAY獎。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編寫出版《色譜理論基礎》等7部專著,並出版了《盧佩章選集》,先後培養研究生30餘名。
“作為同濟大學的傑出校友和名譽教授,盧佩章院士設計出我國第一台體積色譜儀,發展了腐蝕性氣體色譜等一系列國防分析技術和儀器,他開創中國色譜科學從無到有,他研究色譜分析半個多世紀。1956年“液態燃料的費一託合成研究(氣相色譜應用於產品的分析)”獲第一屆中國自然科學三等獎,為四個獲獎者之一。
盧院士生前非常關心母校的發展,多次回校講學,親自指導化學學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對化學學科的發展提出指導性意見。
盧院士在同濟學習期間,國家正經歷抗戰危難時期,同濟六次遷校,但是同濟師生密切關注時局,時刻準備為危難中的祖國效力。學校彙集了學術精英,為新中國培養一大批骨幹人才。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在同濟工作和學習的師生中有22位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佩章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他,設計出我國第一台體積色譜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氣相色譜研究還是空白。
盧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組於1953年設計出我國第一台體積色譜儀,使分析石油樣品的速度由原來30多小時縮短到不到1小時,而且所用樣品量僅是原來的千分之一。這項技術迅速在全國石油化工企業普及應用。
他和團隊,當年研製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用色譜儀
六十年代他的研究方向轉向為國防工業服務,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建立真空熔融色譜法,測定金屬鈾中痕量氬的含量。先後組織40多名技術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六氟化鈾生產中UF6、F2、HF、N2組分”的分析方法和儀器。發展了腐蝕性氣體色譜等一系列國防分析技術和儀器,解決了國防工業的急需,填補了國內空白。
七十年代,盧佩章接受了我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79號密閉艙氣體分析的國防科研緊急任務,並建立了科研小組。經過方法研究、儀器試製和現場反覆考核,把色譜技術應用到潛艇密閉艙中,研製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用色譜儀。用該儀器可迅速、連續測定密閉艙中氣體組分,確保人員安全生活。
他,讓我國率先擁有“脱氧分子篩105催化劑”
擁有先進可靠的運載火箭武器系統是當今世界強國的重要標誌。火箭需要液氫作燃料,製備高純液氫燃料的關鍵之一是必須去除其中的痕量氧,否則無法安全生產運行。盧佩章組建科研小組,開始了長達20年的科學探索。他們利用分子篩色譜技術開始了超純氣體淨化和測試的研究,併為工業生產超純氣體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由於成功研製了當時國際上僅少數國家才能生產的新型吸附劑-------分子篩,並敏鋭的察覺到這種吸附劑用作催化劑將有特殊性能,使我國先於國際上其他國家首先研製成功脱氧分子篩105催化劑。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