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瞭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 啓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新聞閣2015年07月31日訊】保護方言 58.0%受訪者認為年輕人應首先了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今年,教育部、國家語委啓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為核心的各項工作,針對急需開展記錄保存的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在山西、浙江、福建、重慶4個省和直轄市啓動首批漢語方言調查。
年輕人應瞭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 啓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3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結果顯示,離開家鄉後,23.6%的受訪者經常講方言,50.7%的受訪者只是偶爾講,22.1%的受訪者幾乎不講。保護方言,58.0%的受訪者認為年輕人應首先了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
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0.6%,90後佔23.8%,80後佔46.9%,70後佔20.1%,60後佔6.3%,60前佔2.3%。
僅21.7%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方言講得非常地道
來自四川的李筱對家鄉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告訴記者,四川人習慣講方言,只有講方言的時候,“説話才順口”。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李筱看來,四川這個休閒、熱情的地方就應該搭配直爽幽默的四川話,對於其他地方,也是一個道理。
“我非常懷念自己家鄉的鄉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找不到講方言的場合。”沈原是浙江寧波人,現在在北京上大學。在他看來,在外上學或工作的人,幾乎隨時都處在普通話的思維中,説方言的機會很少,往往需要一些外在的機制來提醒和觸發。
在沈原的朋友圈裏,一個叫“方言考級”的遊戲獲得了大量轉發。遊戲包含10道選擇題,大部分是讓被測試者翻譯方言的意思。還有一些題目會給出特定的情境,讓被測試者挑選適合這一情境的方言。令沈原遺憾的是,他並沒有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遊戲中得到滿分:“我自認為熟練掌握寧波話,但是看到有些選項的時候,是真懵了。看來我的‘段位’還不夠高。”
調查顯示,70.9%的受訪者的家鄉話是方言。離開家鄉後,23.6%的受訪者經常講方言,50.7%的受訪者只是偶爾講,22.1%的受訪者幾乎不講。關於個人的方言水平,21.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方言講得非常地道;58.0%的受訪者覺得比較地道;12.8%的受訪者能聽懂家鄉方言,但不會説;3.6%的受訪者聽説家鄉方言都很吃力。
據沈原的觀察,近年來吳語的保護情況並不樂觀。“拿寧波來講,很多寧波人自己都不講吳語了。從我上幼兒園開始,學校老師就要求小朋友講普通話。其實不僅是在學校,很多年輕人即使在平常生活中也用普通話交流,方言的流失比較嚴重。”沈原説,外地人要想學習吳語是很困難的。吳語和普通話很不一樣,它們的用詞、語法、發音都差距很大,用普通話的邏輯很難聽懂,有時候,你甚至無法用漢字把方言寫出來。所以,學習吳語必須靠多聽、多練,掌握這套語言自己的邏輯和習慣,這恰恰是現在年輕人最欠缺的東西。
調查顯示,9.4%的受訪者認為人們的方言保護意識很強,30.4%的受訪者認為較強,48.9%的受訪者覺得一般,9.2%的受訪者認為較差,2.2%的受訪者認為很差。就方言保護情況來看,僅58.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家鄉的方言保護狀況好,方言保存完整,使用率高;33.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家鄉方言保護狀況一般,方言部分流失,使用率不高;8.2%的受訪者直言自己家鄉方言保護狀況差,方言流失嚴重,使用率低。
58.0%受訪者認為年輕人應瞭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
“世界上大概有6500多種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套完整的系統,代表着一種思維。學習另一種語言,不光是方便旅遊或工作,更重要的是從中窺探到操這種語言的人的思想。”上海大學語言學博士朱貞淼認為,推廣普通話,初衷是為了方便大家交流,不是為了消滅方言,普通話中有很多詞彙其實都來自於各地方言。方言是活水,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能源源不斷地生成新詞彙。如果這些詞彙通俗易懂、概括性強,則能夠進入普通話,被更多人使用。如果沒有了各地方言,普通話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那麼,應該如何保護方言呢?調查中,58.0%的受訪者認為保護方言,年輕人應首先了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54.2%的受訪者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多説、多用,50.7%的受訪者認為年輕人應多向説方言的長輩學,34.1%的受訪者呼籲人們要積極學習並推廣方言,31.9%的受訪者建議開發更新穎的方言保護方式。
“目前方言保護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沒有真正去了解方言,欣賞方言,認識方言的價值。”對於方言保護,沈原覺得關鍵是要呼籲人們轉變觀念,發自內心地熱愛方言。“方言保護完全可以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比如,通過搭建新媒體平台,傳播跟方言有關的文章、視頻、音樂等,慢慢轉變人們的觀念。而當方言愛好者、活動積極分子慢慢聚攏起來,就可以策劃線下活動,使線上和線下產生聯動效應。總之,羣策羣力、多面開花應當是方言保護最理想的狀態”。
調查顯示,在保護方言的具體方式上,49.5%的受訪者首選走訪方言區,感受方言文化;46.0%的受訪者認為應建立語言資料庫、方言博物館,44.1%的受訪者建議舉辦以方言為主題的社交活動。受訪者支持的其他保護方言的方式還有:學習方言類歌曲(29.0%),觀看二人轉、小品、戲曲等方言類特色節目(23.2%),在新媒體等平台進行方言知識的科普宣傳(23.0%),參與方言類遊戲(22.1%),地方廣播電視播放方言節目(22.1%),對影視劇、動畫片等進行方言化配音(21.7%),高校等開設方言教學課程(12.6%)等形式。
朱貞淼為保護方言嘗試了很多方法。他開通了微博和微信公眾平台,經常推送一些與方言知識和地方文化有關的文章,例如《老派上海話至新派上海話的變化》《上海老路名》等。他也經常在自媒體上呼籲給方言更多的生存空間。
在朱貞淼看來,新穎有趣、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手段對於方言保護來説更為有效。多年來,以朱貞淼為代表的吳語愛好者、保護者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圈子,他們通過各色各樣的活動,將吳語保護落到實處,如錄製上海話的新聞節目,在世界母語日上街採訪,舉辦“滬語小達人”大賽,鼓勵上海兒童大膽説方言等。這羣志同道合者還一起成立了吳語學會,會員們通過線下聚會,分享吳語的基礎知識、用方言討論關注的話題,既是作為一種娛樂休閒,也能達到學習、社交的目的。另外,朱貞淼還組織了“吳語學習沙龍”,招募愛好者一起分享方言的樂趣。最近,他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合作,用上海話為經典電影《大話西遊》配音,效果詼諧幽默,深受年輕人喜愛,網上點擊率頗高。
方言配音對於李筱來説並不陌生。她回憶説,幾年前,家喻户曉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就推出了川話版本,受到小朋友的喜愛。“川話本身的特徵適合娛樂產業的旺盛需求,使川話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大眾傳媒中,被更多人接受和欣賞。一些大熱的電影電視劇,如《瘋狂的石頭》、《澳門風雲》、《愛情公寓》等,都加入了川話元素,用來突出喜劇效果。四川話還被用於説唱等音樂類節目中,讓有很多年輕人很感興趣”。
不過,李筱也有些許擔憂:“今天,娛樂消費的需求是巨大的。像四川話、東北話、陝北話這樣的語言,因為幽默、易懂,似乎比較容易受到青睞。但是,很多方言或多或少都在萎縮。”她認為,應當有更多的人以更嚴肅的方式來保護方言。“商品化雖然可能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但畢竟有些粗糙和浮躁。方言擁有堅實的羣眾土壤,並被人們創造性的運用到時代潮流中去才是最好的情形”。(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