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巧懂事的。但是,家長也要小心,孩子是不是養成了“討好型”人格。
我的堂哥家有一個8歲的女兒,她特別的乖巧懂事。平時,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她跟着姑姑一起生活。自己完成作業,幫助姑姑收拾家務。
姑姑經常説:自己家上初中的兒子,都不及她勤快。
這個孩子説話時,總是盯着大人的面色,小心翼翼的樣子,很讓人心疼。孩子很懂事,本來就件好事情。但是看到她,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樣的人,會過分討好別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把別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
①“討好型”人格,會讓你背上過多不應該屬於自己的負擔,負重前行的生活很累。
電視劇《歡樂頌》裏的樊勝美,就有些“討好型”人格的特點。她顯得圓滑精明,很少拒絕他人,可以處理好和任何一個人的關係。
五個女孩之中,樊勝美生活得最不幸,因為她不懂得拒絕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她一個單身女孩,在城市裏拼命掙錢,身後拖着父母、哥哥、嫂子、侄子,這個巨大的無底洞。
特別是當我看到,樊勝美明明知道曲連傑不愛自己,為了一點點利益也強迫自己和她他交往,這一幕多麼令人心酸。
樊勝美的生活很累,不幸福,因為她一個人根本拖不動家裏一羣不思進取的人。
②“討好型”人格,拒絕自己,迎合別人,內心特別壓抑。
很多家庭生活不幸福的孩子,很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孩子從小看父母或者其他撫養人的臉色行事,當別人提出意見,即使內心想要反對,也不願意提出反駁。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一個單親媽媽。她也是一個很強勢的媽媽,把女兒喬英子的學習、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每天媽媽都要給喬英子吃藥膳,早晨空腹吃生海蔘。英子每天坐在透明的大玻璃窗下學習,以方便媽媽的監督。
英子很討厭媽媽對自己的這種密不透風的監管。對於媽媽的各種安排,喬英子明明很討厭,可是她卻沒有辦法拒絕。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媽媽的全部,不能讓媽媽失望。
壓抑過久的喬英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即使已經幾十天嚴重失眠,她還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每天正常上學、放學。
直到後來,喬英子想要自殺,才被發現已經是嚴重抑鬱症,父母也開始追悔莫及。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孩子任性不聽話,父母總要想辦法糾正他。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時時事事都要遵循父母的想法,也不見得是好事。
在《奇葩説》節目中,蔣方舟曾經這樣説,“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這個年少成名的作家,曾經説,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她從來沒有和別人產生過任何衝突,不是因為自己情商有多麼高,而是別人罵她的時候,她還在不停地道歉。
別人高興,我就很高興。別人不高興,那一定就是我的錯。總是在考慮別人的感受,為了別人高興,寧可委屈自己。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和父母有分不開的關係。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行為?
我們帶着孩子在外面,當碰到熟人,就會要求孩子熱情地打招呼。家裏來了客人,要求孩子展現自己的才藝,不管孩子是不是高興。
碰到親戚朋友的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願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把自己的玩具、零食,學會分享。
對孩子而言,你的熟悉的人,對他而言,只是一個陌生人。因為不要讓別人覺得你的孩子很沒有禮貌,所以就要強迫她一定要熱情、慷慨,這樣做也是不對的。
其實,別人的感受,不一定有孩子的感受重要。教會孩子遵循自己的內心,不喜歡的事情可以拒絕,不要總是讓孩子做“老好人”。
建議父母這樣做,防止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就是內心缺少愛和安全感。他們總是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降低自己的自尊去迎合別人的想法,因為怕別人會不喜歡自己。
父母從小給孩子多一點陪伴,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深厚的愛。你是我的孩子,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我都是無條件愛你的。父母的愛,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父母不想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要給孩子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在家裏,不要總是對孩子實行“高壓”管理。
家長強制管理孩子的想法、行為,讓孩子貌似很聽話,但是也容易喪失自己的主見。我們管理孩子,可以民主一點,鼓勵孩子敢於説出自己的想法。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要愛別人,先要學會如何愛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