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男人一生必須當一次和尚的民族 出家期間酒照喝 肉照吃 媳婦照娶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綜合

原標題:男人一生必須當一次和尚的民族 出家期間酒照喝 肉照吃 媳婦照娶


緬甸是一個佛的國度,全國有80%的人信奉佛教,和尚地位極高,屬一等公民。男孩子一般在5歲到15歲必須出家,在緬甸人看來,男人一生中如果沒有進佛門當過和尚,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就不是完整的一生。就會被人瞧不起,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一旦穿上袈裟,連國家領導人都得給他們頂禮膜拜,即使是雙親也得給出家的兒子磕頭。這就是神秘的緬甸……


2016年4月6日,世界各大報刊幾乎同時刊登了一個爆炸性新聞:緬甸前總統吳登盛出家當和尚了,法名依丹迪達瑪。這在一些國家,可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其實,在東南亞一些信奉佛教的國家,出家很尋常,可以是生活中某一個階段的修行,而不一定是對現實的逃避。

在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東南亞國家,民眾信奉的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更倚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修行。在這些地區,寺廟是兒童啓蒙教育的場所,也承擔着社區活動中心、民間公共活動的角色,佛教在這些國家早已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悉,吳登盛可能僅穿着五天袈裟,之後將在宗教界從事佛法事務。出家在家,在家出家,早已不是可以炒作的話題。

在緬甸,人一生中有兩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結婚。一般都是先出家後結婚,只有出過家才有姑娘和他們結婚,不是“長大成人”而是出家後才算成人了。一般男孩到了5- 15歲左右,有的甚至更小,家長就要準備出家儀式,這對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要。


每年春季 ,你都會發現 ,一些寧靜的緬甸村莊會突然熱鬧起來 ,因為這個時候,許多小男孩要舉行出家當和尚的皈依禮儀式,小女孩也要進廟行“扎耳朵”禮。

在緬甸,男孩皈依禮儀式是一個佛教徒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舉行皈依禮儀式,就意味着佛門准許這個男孩子削髮、身披袈裟。舉行過剃度儀式之後,他就正式歸順佛門了。

在緬甸人看來,男人一生中如果沒有進佛門當過和尚,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就不是完整的一生。就會被人瞧不起,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因此,父母通常必須為自己的孩子操辦皈依禮儀式,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責任和義務。如果這個孩子的父母沒有能力操辦孩子的皈依禮儀式,或者這個孩子是個孤兒,也會有好心人甘願花錢出力,為這個孩子操辦皈依禮儀式。這種做法從2500年前就開始了,佛祖當年就是親手把他的兒子剃度後,使他皈依佛門的。



父母為自己的孩子舉行皈依禮儀式時,通常總是會請樂隊吹吹打打,唱唱跳跳,並且要盛情款待親朋好友,吃吃喝喝,以示慶祝。

男孩皈依禮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户做剃度;幾家幾户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現在很多皈依禮儀式,都是第三種形式的,有時甚至多達上千人。許多孩子是由那些好心的人們資助,才參加剃度的。

緬甸有“三寶”:即“佛塔、廟宇、和尚”,而和尚是“大寶”。送孩子去寺廟當和尚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其儀式比婚喪嫁娶還要隆重,要遍請親朋好友,擺上數天的宴席。如果是一般的家庭,往往是一個村子有適齡孩子的人家,共同籌資舉行盛大的儀式,吹吹打打送孩子出家,參加儀式的人穿着如同唱戲一般,還有一些轎、扇、傘一類的道具,十分熱鬧。他們往往會到離家較近、較有名氣的一家寺廟進行禮佛活動,如果家境較好,送孩子到仰光大金塔進行禮佛,當然是最大的功德。



對於他們來説,出家更多的是一種修行,簡單而快樂。緬甸的佛教已流傳1000多年的時間,在緬甸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曾被尊崇為國教,它對緬甸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着重要影響。緬甸人大多是虔誠的佛教徒,對他們來説,比起參與複雜混亂的政治鬥爭,他們更願意在大金塔前對着佛祖傾訴和祈禱。

當緬甸男孩在參加皈依禮儀式時,女孩們也有她們一生中的最重要的儀式,這就是為她們舉行的穿耳禮儀式。在這個穿耳禮儀式上,她們的耳垂要被刺穿,當她們成人時就可以佩帶耳環了。大多數緬甸女孩都認為,除過婚禮儀式之外,這種穿耳禮儀式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最喜慶和帶來好運的儀式。

女孩的穿耳禮儀式和男孩的皈依禮儀式並不一樣,穿耳禮並非宗教因素,更多的是社會因素。緬甸婦女傳統上都有佩帶耳環作為裝飾品的習慣,同時也表明了他們的婚姻狀況。



緬甸婦女的耳環大多都用銀或金子製成,有的上面鑲嵌的有寶石,有的可能沒有鑲嵌寶石。有的耳環甚至是非常現代的設計式樣,並且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搭配不同的服裝,佩帶不同的式樣。

年輕女孩穿耳禮儀式,更多的是與男孩的皈依禮同時舉行,大多都不單獨舉行。通常,都是要舉行皈依禮儀式男孩的姐姐或妹妹,如果沒有舉行過穿耳禮儀式,那麼,她的穿耳禮儀式就會在這個男孩的皈依禮同時舉行。不但這個小姑娘可以借這個時候舉行穿耳禮儀式,如果還有別的年輕姑娘要參加,她們都可以一起舉行穿耳禮儀式。在男孩的皈依禮儀式那天,一般都是先為女孩們舉行穿耳禮儀式,然後她們就可以參加男孩的皈依禮儀式的遊行隊伍,一起浩浩蕩蕩地去遊行……



將孩子送往寺廟皈依禮儀式的過程,尤其是一件風光的事情,也是整個出家儀式的高潮部分。當地的有錢人,會動用幾十輛小汽車,那些沒有錢的人,則是由幾十輛牛車,或者是數十匹高頭大馬,組成的浩浩蕩蕩的隊伍,還有樂隊及高音喇叭的轟鳴,氣勢十足。

那些騎在馬上的孩子們,身着豔麗的服飾,抹口紅、臉上打粉底、手帶戒指、脖上掛着白色的珍珠項鍊,從頭到腳,被五顏六色的閃閃發亮的皇家服飾包裹着。頭上頂着插滿鮮花的皇冠。有人給牽馬,有人給撐傘,隊伍浩浩蕩蕩。

起初還以為這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是女孩子,其實,是準備出家的男孩子。按照規矩,男孩子是騎馬,女孩子是坐車,所以,這些騎馬的,個個都是男性。男孩子們扮成的,是王子的形象,這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因為他在成佛之前是喬答摩王子。



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一長列嫋嫋亭亭的盛裝女子。她們有的捧着鮮花,有的抱着金銀法器,琳琅滿目,讓人眼花。頭上還統一插上了鮮花,從後面望去,甚是養眼。接着依次是載有吉祥大鼓的車、騎在大像背上頂着金傘的三藏經保護神、手持僧用八寶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檳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綴滿準備佈施給僧侶的各種日用品的如意樹等。

還有鼓樂隊,高音喇叭,吹拉彈唱,鼓樂聲震天。蹦蹦跳跳的年輕人在遊行隊伍裏盡情邊歌邊舞,前呼後擁,好不熱鬧。突然覺得,緬甸人非常善於排長隊行進,不論是眼前的女子隊伍,還是那化緣時的僧人隊伍,都是非常獨特的人文景觀。



到達寺廟之後,來自各個寺廟的高僧們會為孩子們削髮,孩子們則低頭跪在地上接受剃度。父母站在兩旁,用布接住剃落下來的頭髮。第一次剃度下來的頭髮,會被用袋子裝好掛到大樹上。他們認為僧侶地位高貴,頭髮掉在地上被凡人踩到是不吉利的。

削完發,孩子們沐浴後便可以正式穿上僧袍了,然後就進入寺廟,正式開始僧侶生涯。任何一個人,無論是老少,剃完頭披上僧袍後,都會接受人們的磕頭祝賀。在緬甸,出家人身份是相當高的,連國家領導人都得給他們頂禮膜拜,即使是雙親也得給出家的兒子磕頭。他們認為,緬甸是上座部佛教,見袈裟如見佛。父母頂禮的不是他們的兒子,而是“三寶”。但當他們脱下袈裟後,又給了我們另外一種感受。

剃度後,家人用水桶在露天為孩子沖洗頭部和身體,桶裏裝的是用一種天然植物混合的水,散發着淡淡的香味。據説,用這樣的“聖水”洗後,會帶來好運。沖洗完畢後,小孩換上白色短褲和背心,光頭上被塗着特納卡,是緬甸人常用的塗在臉上的天然防曬露,這樣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美容的作用。每家的父親把自家的小孩高高地舉在自己肩上坐着,在佛塔下合影留戀。



已剃度的小和尚,這幾天活動時腳不能沾地,哪怕是到洗手間都會有人揹着前往,意為出家後一切都需嚴格要求自己,收斂身心謹言慎行。如遇上不得不下地走路的情況時,也只能緩緩邁着細碎貓步一點點前行,同時口中唸唸有詞表示對眾生的懺悔。

家長們還要請法師在臨時搭起的綵棚裏誦經。手裏拿着小壺或水,一邊聽經一邊把杯裏或壺裏的水,一滴滴地倒在盤子裏或地上,叫做“分福”。意思是孩子做剃度所積的功德不可自己獨享,要大家分享。

孩子剃度以後,一般在寺廟裏當一週、兩週、一個月或幾個月小沙彌後可以還俗。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總之,出家手續十分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説法。

在緬甸,寺院也是學校,尤其對窮人而言,把小孩子送到廟裏,既解決了教育問題,又解決了温飽問題,等長大後再重新返回社會。在有些窮困的鄉下,孩子們連温飽都解決不了,接受教育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這也是很多小孩子出家的原因。



在佛學院裏接受了教育的小和尚們,似乎少了些孩子們的天真,多了些青春印記的淡淡微笑和超脱凡世的優雅氣度。看着這些目光,温潤友善;看着這些微笑,淡雅從容。它源自虔誠的信仰,沒有摻雜半分慾望雜念,足以穿透世俗的阻擋,直抵人的內心深處,見證根緣,映照本真,讓你領悟什麼是純淨、安詳和靜如止水……

緬甸被喻為“微笑的國度”,這個國家曾常年經歷戰亂和貧困的肆虐,有着自己一段深沉的往事。如今,它像一位出塵脱俗,與世無爭的少女,正微笑着朝我們款款而來。

緬甸男孩女孩出家當和尚的“皈依禮儀式”和“扎耳朵”禮,讓我們見證了佛在緬甸人心中的地位和信仰的力量。信仰象徵着人類的理想,代表着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的渴望,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着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

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民族就會有希望 國家就會有力量,我們相信:緬甸的明天會更好……